APP下载

文化学者齐聚绥林畅谈森工文化建设
——在黑龙江森工系列文化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2017-09-12

奋斗 2017年16期
关键词:绥棱森工林业局

文化学者齐聚绥林畅谈森工文化建设
——在黑龙江森工系列文化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李青松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主席

很多年前,我来过绥棱林区。当时承担了林业部下达的一个写作任务,要写一篇反映黑龙江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报告文学。那时,天保工程刚刚实施,林区处在极端困惑、极端阵痛中,环境破烂不堪,到处是大板杖子,垃圾满地。这一次来,我一直寻找当年的情景,却一点也找不到了,我看到的是绥棱林区发生的巨大变化。现在的绥棱林业局,像欧洲小城一样,没有板杖子,也没有铁栅栏,全是绿篱,没有蜘蛛网一样的电线,更没有摇摇欲坠的泥草房,如今,绥林人的生活与城市生活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比城市生活还要舒服。据介绍,近年来林区人口还出现了逆向流动,外来人口增多,近五年净增外来定居人口21000多人。为什么会有这种逆向流动呢?因为林区变好了,有吸引力了!

我突出地感觉到,整个黑龙江林区,特别是绥棱林区的人,充满着文化的自信和底气。绥棱局对于林区文化的定位是准确的,对于林区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提炼也是到位的,用山做比喻,很形象。而且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完整的“山型文化体系”,这是很难得的。我认为,现在有必要将林区的文化进行梳理以使其更完整的呈现出来。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林业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是战争刚刚结束,在一片废墟上建立一个国家,现成的东西没有,但是木头采下来就能变成钱,有了钱国家才能建设。后来又爆发了朝鲜战争,需要大量的木材,建筑工地需要木材,修筑铁路需要枕木,矿区挖煤需要木头……建国十周年的时候,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北京饭店、民族文化宫等十大建筑,主要木材都是从黑龙江林区运过去的。有一个学者做了个比喻,他说,林区采伐的木材如果一个一个连接起来,可以搭建一个从地球通往火星的桥。想想看,那是何等的壮观啊!

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试点,伐木人变成种树人、护林人,林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态旅游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林区的特色产业。森林和美景搬不到北京去,搬不到上海去,但是通过开展全域旅游可以让上海人北京人来林区充分感受林区的美,原始的美。其他地方的景色大多是人工的,在林区却能看到原始的景象,这样的景象能让人感受到森林的宏大,也能让人感受到森林的细微。此外,还可以恢复和打造一段森林小火车旅游。森林小火车是一个符号,代表着林区一个时期的辉煌,不该让它成为一堆废铁,在可能的情况下,可恢复或重建一小段,哪怕几公里,重新让人们听到它的吼声,重现当年的情景,演绎当时的故事。

“林区的根本是森林,林区的灵魂就是文化”。绥棱的林区博物馆和吴宝三文学馆非常有价值,应该好好利用,使其成为林区文化的品牌。建议可每年开展一个“生态文学高端论坛”。我看到,吴宝三文学馆不单单是吴宝三自己的文学馆,还有很多黑龙江林区作家的作品在那里展示,还有一些知名作家和他们的交往、书信,赠给他们的书,都很珍贵。林区要珍惜这些资源,进一步打造品牌,呈现和展示林区独特的生态文学,这个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无法替代的。通过文学活动来聚拢人气、拉动旅游、拉动经济是完全可能的。

“极端的绝望和极端的幸福之间仅仅隔着一片震颤的叶子。”那片震颤的叶子的背后是什么呢?我想,那一定是林区的青山绿水,是黑龙江的大森林,是林区人的笑脸,是林区人的自信和底气,是林区人生生不息的精神!

徐 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理事

梁启超先生曾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全部的总和。”文化跟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有关系。而且,文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在有了对文化的基本概念理解之后,再去探究什么是森林文化?正如绥棱林业局自己的概括——我们的文化概念就是在对大自然充满敬畏的前提下挖掘大山的历史、森林的历程和当年的故事。

在绥林,我看到了文化自信,那是一种对林区原生文化的自信;看到了文化生成,在绥棱林区文化理念的引领之下,把一个只有40多个孩子的幼儿园,发展成在园儿童2000多人的幼教中心;看到了文化市场,幼教中心是绥林的文化支柱产业,上半年创收400多万元。

这样的文化盛景让我看见了林区发展的希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希望绥林今后的文化发展,脚踏实地,稳稳当当,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走向绿色光明的未来。

彭 程光明日报社文艺部主任、中国作协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

来到绥棱林区,对绿色的大自然、美好的生态所呈现的无穷魅力,有非常强烈的感受,由此也对我们党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进一步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我觉得绥棱林区可以从“真善美”三个角度或者说三个维度出发,通过一系列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体现和表达这些价值内涵。

“真”的方面,就是进步加强介绍传播生态文化知识性的方面,或者说它的科学属性的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方式介绍与森林有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再分为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大自然、大森林关于它的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知识,都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有效表达,这是客体方面。主体方面要介绍我们森工系统干部职工几十年来的奋斗历程,从建国之初我们主要工作是伐木,为共和国的建设提供丰富的木材资源,到现在是在一种新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由当年伐木人变为今天的植树人、护林人,这其中的演变都应该给予充分的介绍,展现一幅森林和森林工人的画卷这是“真”的方面。

“善”的方面,可以深入发掘大森林或者说以森林为主体的大自然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丰厚的内涵。西方哲人说过一句话:“大自然是人类的镜子”,他认为人类的每一种品德,实际上都可以在大自然之中寻找到对立之物,比如说水滴石穿,山间的小溪流长久流淌能把坚硬的石头冲刷出一块沟痕来,在西方哲人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品德的寓意,象征了恒心、毅力、勇敢,等等。我们常对森林、对树木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比喻成地球的毛发,它提供了木材,提供了林间各种各样的山珍,这些都是森林的馈赠,这都是可见的。它还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保持各方面的平衡等功效。还有属于精神层面的功效,如走在浓密的森林里,人会变得沉静,浮躁会达到很有效地抑制,心胸也会变得开阔。这些是包括森林在内的大自然给予人的精神上的滋养或者说启迪,通过这样的感受和体验人能够更充分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应以一颗谦卑之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美”的方面,就是应该充分表达大森林之美。美国自然文学有些非常不错的题材,俄罗斯作家对森林的描写也贡献了很多华章巨著,他们是大自然的歌者,有一系列描写大自然的散文。近年来,随着生态意识的增强,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作家瞩目大自然的题材。我们有责任对这种美给予充分的表达,要运用各种手段来展现介绍我们森林之美。希望并且相信明天我们林区的文化建设会更有成效。

杨晓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学月刊社社长、执行主编

能够在烈日炎炎的盛夏离开京城来到黑龙江,来到大美绥棱林业局,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林区满眼翠绿的美景,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非常享受。

首先,这个小城带来的感觉,整洁、宁静、休闲、清新、优雅。人们安居乐业,对长时间居住在大都市里的人,反差很大,特别向往。其次,人的精神面貌是自豪、自信、友善的,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人脸上露出的那种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再次,社会风貌团结、有爱、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充分体现了集体的力量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这种力量和温暖来自于林区现行的管理体制。这里的职工月平均收入大概是2000元—3000元,这些钱对于北京职工是极低的,但林区的百姓,员工、孩子、老人脸上所呈现出来的幸福感、幸福指数,恐怕是很多大城市人所没有的。在这里金钱和物质并不能和幸福划等号。反思这种现象,是否可以将林业局的社会形态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社会模式进行总结、探讨和研究,能不能把这种模式再进一步地推广、扩大。可能难度比较大,但是我觉得至少值得社会学家和社会管理学者以及有关部门来研究。

在博物馆留言,我写着“生态文明的典范,和谐社会的样版”,这是发自内心的赞赏。希望绥棱林业局的文化建设、社会管理方式能够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挖掘、宣传、传播。我觉的在文化建设上,绥林已经做得非常好,接下来就是最大限度的传播、推广。绥林原创的演出节目很精彩,可以考虑走出去演出,可以去竞争、竞聘上“我要上春晚”节目,然后还可以考虑走进校园,尤其是林业系统的大学,将我们的文化推广出去。还要做“请进来”的工作,请作家、艺术家和各方面的学者来此采风,与旅行社、旅游局建立起联系,把林业局作为旅游线路上的固定景点,让更多的人来看绥林。通过新媒体将最有魅力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广泛地传播出去,还可以借助知名的影视机场来传播绥棱林业局的自然和文化之美。

张映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作协《天津文学》执行主编

我来过黑龙江很多次,到林区是第一次,这一切对我来讲很新鲜,冲击我的视觉。

这几年文学界经常出现“陌生化”这个词语,我理解“陌生化”就是与众不同,得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追求新、奇、特,得有创新。绥林地方文化发展也应该参考“陌生化”,追求独特的风格、效果。林业局有它的天然优势——森林文化、原生态文化,这是绥棱林业局的地方特色,这种文化充满着魅力、潜力,挖掘好会对绥林将来的发展会起到助推作用。

林区的文化保留得很好,它的绿色文化,包括原生态文化保护的特别好,这是我们的特色也是优势、资源。如今,我们大力提倡文化自信,作为林区就应该保持、提升自己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的提升就是森林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动物文化......这些文化是独有的,别的地区不具备的,把它利用好、挖掘好,无疑对当地的民生、经济发展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我们过去经常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给人造成的概念是文化只是为经济发展服务,实际上这是对文化的误解。这次举办的活动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或者叫“文学唱戏”,这本身就是文化建设思路的创新。文化看不见摸不到,但无处不在,对提升人的精神面貌和地方文明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孙学丽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生态,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这充分体现党中央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和决心,对当前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森工企业主流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绥棱林业局在转型当中,虽然有种种阵痛,但是它通过文化的一系列动作,鼓足勇气,形成一种向心力、凝聚力,也是文化所起到的良好效果。

我认为做好森工主流文化建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二要充分挖掘森工企业的历史故事。三要结合林区独特的旅游资源,做好文化和生态旅游大文章。四要结合行业特点,打造森工文化品牌。五要把繁荣文艺创作作为传播森林主流文化的重要途径。六要举办以森林为主题的面向全国的各类文学、摄影、书画、影视、动漫等各类文艺作品征集展演等一系列活动,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弘扬林区的时代精神,助力森工企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绥林的文化扎根于大众,文化鲜红的土壤之中,吸取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的能量,成为文化的融合、文化继承的中心地。文化对一个社会、一个时代起到主要影响,才能形成主流文化,它有融合力和较长的传承力,还有广泛的认同力,绥林文化所做到了。

绥林的文化是“爱善”“崇善”“崇德”“敬业”的文化。有一首《祝酒歌》在林区广泛流传,大家都能唱:“三伏天下雨哟,雷对雷,朱仙镇交战哟,锤对锤;今天晚上咱们杯对杯;心中的老虎呀,美在背;树上的百灵呀,美在嘴;咱们林业工人呀,美在内”;还有一首青松歌——《林区三唱》“三个牧童,必讲牛犊;三个妇女,必谈丈夫;三个林业工人,必谈长青的松树;能做擎天的柱,就做擎天的柱,能做摇船的橹,就做摇船的橹。”林区的文化根植于百姓生活,是多么的美!我曾经在森工林区创办一本文学杂志《大森林文学》,那个时候资源危机、经济危机,但是精神不能贫困,给林区人浇灌干涸的心灵的沙漠。绥林的文化让绥林人有了富足的精神生活,作为文化人,我们愿意为绥林的文化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责任编辑/徐朝、胡蕊)

猜你喜欢

绥棱森工林业局
省林业局举行系列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
Mother
浅谈大杨树林业局森林防扑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沙巴大会魅力分享 森工健维盛装起航
家人相约年度庆典 2018与森工同行
森工健维年终庆典盛大召开 全国各地新老家人激情绽放——暨感恩一路有你,森工健维年终盛典表彰大会
森工健维招商会 不怕新人考察和提问
温室桃树周年管理历
黑枣树周年管理历
政务微信与县域政治生态的塑造——以“@绥棱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