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引领森工永续发展
2017-09-12李坤
■李坤
用文化引领森工永续发展
■李坤
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历史的传承和积淀。黑龙江森工林区肩负着国家生态安全的使命,也肩负着林区转型发展、让原来伐木人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重任。这个时候需要用更多的文化传承、文化力量去激励、引领一代又一代森工人,生生不息地建设林业,发展林区。
一、为什么要建设林区的主流文化
经济越发展,人们对森林就有太多的期盼,太多的回归意识,人们向往远离楼厦之林,远离城市雾霾和喧嚣,回归自然,回归森林,实际就是对绿色文明的一种渴望。
(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文化思想来引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就是我们森工文化的基石,是森工文化的根,是我们要建设的森工林区主流文化的要义所在。我们要认真落实好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伊春重点国有林区,最关心的有三件事,第一就是这片林子采伐停没停住;第二就是职工就业有没有兜住;第三就是林区的替代产业对转型能不能接住。这是总书记对国有林区的殷殷情怀,是关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林区职工生活的大逻辑,也是林区主流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点。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把讲话精神贯穿到森工林区的主流文化建设之中,真正把生态守护住、保护好,把林区产业发展好、经济建设好,真正让林区职工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和提升,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二)重点国有林区改革需要文化力量来推动。目前,贯彻《中央6号文件》,林区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政企、政事、企事、管办和产业转型“四分开一转型”改革,使我们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压力,面临着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森工系统有31.4万在册职工、21.5万在岗职工,改革后真正留在森林保护管理机构和行政机构的不到3万人,仅占干部职工总数的1/10左右;进入地方政府的约8.2万人;其他将全部转为企业经营岗位。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文化力量的凝聚,我们就很难过了这一关。改革发展到底怎么办?需要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文化力量来支撑。所以,森工总局党委把当前林区改革发展主要突破点定位为:森工林区比历史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引领,文化的激励,文化的凝聚。
(三)林区转型发展需要文化力量来激励。林区职工经历过木材采伐时期特别艰苦的条件,工人住在四处漏风的地窖子,一天就吃几个窝头,却为祖国的发展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一代一代林业人传承发展、生生不息到今天,由原来只会砍木头到以木材生产加工为主,再到现在森林全面停伐,我们要转型接受市场规则的挑战,接受本领不足恐慌的挑战,压力相当之巨大。文化到底怎么凝聚?历史文化怎么传承?当年我们迎接困难、迎接挑战的大局意识、担当意识如何延续下去?面临新的市场挑战,体制机制的挑战,下岗转岗再就业的挑战,转型替代产业生成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文化的激励不行,文化的力量不可或缺,林区的发展一定要靠文化去推动、去引领。
二、森工林区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森工林区文化有很好的基础,有以满锐、吴宝三、王宏波为代表的作家群,有《黑龙江林业报》《大森林文学》《林海回声》等主流的文化阵地,还有宣传部、文广新局这样的组织体系。林区的文化包括历史传承的森林生态文化、木材采伐形成的创业文化、还有林区豪爽粗放性格形成的酒文化,基础打得很好。全省60%的自然景观在森工林区,林区的地名很多充满诗情画意,伊春有个地名叫朗乡,不禁让人联想起朱自清散文里面提到的“月光朗朗的照着”,这里是中国月亮最大最圆的地方,最纯洁的地方;还有翠峦,群山如黛,一片苍翠;还有一个林场叫西岭,“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常年寒烟不断。我们绥棱林业局有文学馆、孔子学堂,还有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森林小火车。但还要看我们缺失什么,与农垦、大庆相比,他们有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大兴安岭相比,他们有突破高寒禁区精神。而我们森工没有一种叫得响的精神,我们这么大一个体系,占全省国土面积四分之一,占全国国土面积百分之一,却没有形成独特的引领一个时代、引领一个系统的文化精神。总局党委经过认真调研和反复讨论,认为我们光继承传统还不行,要结合林区的生态建设、转型发展、改革发展,加快林区文化创新发展的步伐。目前看,林区文化理念还比较落后,文化的自觉还没有形成,文化的体系还不健全,文化的驱动力还不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森工林区文化还存在着与改革发展不相适应、与林区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协调、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亟需从五个方面改变思想,提升认识。第一是文化无用论,表现为文化和经济的关联程度到底有多少,与社会生活关联到什么程度。特别是改革过程中,大家有些迷茫,心态比较慌,面对市场都比较浮躁,有的人认为文化没有用。第二是文化无关论,错误地认为抓文化是宣传部门的事,与发展不相干,和行政无关。第三是文化虚无论,认为文化离自己太远,疑惑文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实实在在有形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第四是文化边缘论,认为抓也行,不抓也行,把文化放在末尾,摆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第五是文化娱乐论,认为文化不就是办台节目吗?从狭义的角度认识文化。针对上述五种倾向,我们的判断是,森工林区必须通过文化去改造干部职工的精神世界,用文化凝聚激励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要通过文化去浮华。森工林区职工年均工资收入3.3万元,和全省年平均工资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在绥棱看不到那种焦虑,那种忧伤,看不到那种沉重,看不到大家对金钱追求那种浮华,看到的是职工群众幸福的笑脸和和谐的生活。要通过文化去虚无。现在一些群体表现出一种虚无的生活状态,迷茫空虚,无所事事,无所追求。看看林区的广场,跳广场舞也好,广场文化乐团也好,林区职工一手拎着油条,一手拎着大葱就在这搞民间大合唱,唱完之后就散场回家做早餐去了。这就是具体可感的文化形式,去了虚无,也去了个体的孤独。要通过文化去低俗。在林区我们看不到那种传统民俗的二人转,林区人排斥这些东西,这不是我们林区的主流文化。
三、绥林文化模式的形成和启示
林业文化
一是绥林文化的作用力。体现在绥棱林区百姓的自豪感、荣誉感,体现在对经济的支撑能力。幼教集团的文化符号是第一特征,在这么偏远的地方,那么多大庆、哈尔滨人都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上学,哈师大的毕业生能够到这里来选择就业创业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要将这种作用力扩展,像婚纱摄影,让人们选择在森工绿色海洋当中做婚纱摄影,林区的婚纱摄影将来要做成产业;要以孔子学堂、宝三文学馆为重要支撑,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业;要做大以生态为承载的会议经济。二是绥林文化的引领力。绥棱林业局工资并不高,经济也并不发达,却能把外来的人口吸纳到这里二万多,把周边城镇的人口吸纳林区里来,这都是文化引领力的标志。三是绥林文化的延伸力。他们在向创业领域延伸,向生态领域延伸,向家庭领域延伸,在林业局就有生活在景区的感受,绥林整个文化的模式在探索、在形成,但不一定大而全,而是要抓住特色,抓住重点,做精做强,这样才能引领产业的发展。
廉政广场
四、森工林区主流文化发展的一些构想
森工林区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森林是我们文化的重要基因,生态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资源,历史传承是我们重要文化基础。
第一,要注重把握林区文化的根。一是林区文化的挖掘和提炼。林区的根本是森林,灵魂是文化。文化应该是梁启超先生提到的“文化是人类全部生活的总和”这一概念,我们要在这个大文化的框架下,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座金山银山”理论为统领,以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家园的守望,对国家赋予重点国有林区的使命感、责任感去研究、谋划、打造森工林区的主流文化。一要把林区生态建设好、保护好。让山更绿水更清,实现共和国第一任林业部长梁希先生对林区说过的“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的对自然敬畏和崇尚的家园生态文化理念。大家园就是对国家的使命和责任,保护重点国有林区,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重点国有林区不管怎么改,保护是第一位的,生态是第一位的,森工重点国有林区对东北乃至华北的生态有着重要影响,责任和使命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把握林区历史文化。传承好林区创业和奉献精神的文化。三是注重林区人文精神。就是承重、隐忍、大局观、义利观,把林区文化元素、文化符号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四是弘扬林区感恩文化。如果没有国家天保工程,没有棚户区改造政策,没有退耕还林政策,林区职工群众绝对不会从破烂的棚户区,搬上宽敞明亮的楼房,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天保工程一期到二期,国家给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投入611个亿,和我们历史上采伐木材形成的计划调拨差价、税收等基本拉平,也就是说我们的贡献,国家已经通过天保工程反哺了我们,这些都是共同构建林区主流文化的根本因素。
第二,要注重把握林区文化的魂。这个魂就是林区生生不息、艰苦创业、敢于承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我们林区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无论是抗联形成的红色文化,还是林区人献完青春献子孙的敬畏自然、甘于奉献的精神,都是林区主流文化的灵魂。沾河林业局防火瞭望员朱彩芹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在一个瞭望塔上,夫妻坚守了二十几年,天天在大山里,在高塔上工作生活,就为了林区那一片林子,他们的生活和城里人无法相比,刮风下雨,吃的用的,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状况,是什么样的生活。林区人当年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家吃了很多苦,这就是林区人的隐忍、坚韧、无私、承重和奉献,这就是林区精神的魂、文化的魂。现在城里人渴望生态,回归森林、向往绿色生活,期望艺术家经常深入林区采风创作,这里不仅有原生态的自然美,更有林区人简单朴素、隐忍承重、博大宽厚的美,有很多让人感动的故事。
第三,要注重把握林区文化的形。文化包括世界观、价值观,等等,有文学、艺术、教育等形态,那么林区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形,需要深度把握好。林区主流文化的构成应该有这么几个层面:一是森工文化的理念,就是总局党委提出的“创新求发展,开放办森工”的理念,这个理念是相对于整个转型提出的,林区不创新,再沿袭过去旧的思想、旧的观念、旧的生产方式、旧的体制不行;开放办森工是指原来我们是自给自足,计划经济形成的封闭运行状态,现在必须面向社会、拥抱社会、面向市场。二是森工文化的精神实质,就是自强不息,顾全大局,敢于承重,甘于奉献,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三是森工文化的价值追求,就是建设生态森工,绿色森工,富裕森工,幸福森工。总局党委提出了一个目标,要带领林区人民过日子,标志就是职工都能实现就业,有基本生活保障;过好日子,就是我们福利待遇,各种保障都要提高;过上有尊严的日子,就是一定超越所在县市地方职工群众的生活的水平,回归林区人的自豪感。四是森工的文化使命,努力建立起符合森工林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领森工改革发展的主流文化。
五、如何打造森工林区的主流文化
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指导思想。从市场化的角度看,它能产生巨大的财富;从生态的理念看,这片绿水青山要守护住,保护好,才能荫及子孙,荫及国家,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立足加快深化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中央6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36号文件》精神上来,把这个作为森工主流文化的政治基础。加快主流文化建设,就要进一步明确林区文化的发展方向,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是把林区开发建设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好,传承好,不断创新发展。二是处理好等靠与主动贡献的关系。号召全体林区干部职工牢记共和国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三是处理好生态建设与产业转型的关系。处理好小家园和大家园的关系,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发展,真正为国家守护好这片林子,发展这片热土,是我们当代林区人的重要使命。
推动好林区主流文化建设,我们要做到“六有”:一是要有活动。森工覆盖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文化活动设计要创新,通过开展林区歌曲原创大赛,搞林区主题作品的征集,举办灯光草坪诗歌朗诵会,还要创作重量级的文学作品。现在我们森工有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几个大的题材,雪乡是世界唯一的雪文化之乡,需要找到一个大的作品去带动,值得深度挖掘。林区整个发展史是一部可歌可泣、敬畏自然、崇尚生态、无私无畏、奉献大局、敢于承重的史诗。当前林区人要华丽转身,放下斧头锯,奔向黑土地,面对新的挑战,这是一部可待深入展开的大报告文学。我们通过文化的引领,让林区朴素的事物生动起来。比如,伊春市的蓝莓产业现在发展的很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伊春考察时强调林区转型要向农业上转,要注重产业多元化发展,规避市场风险,东方不亮西方亮,这就是在伊春的友好蓝莓园、蓝莓基地,友好区这些年又写歌曲又写散文,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我们可以通过文学创作,把文化的印记深深刻到受众的心里,让观众反过来体味蓝莓、反过去看朗乡最大最圆的月亮。年轻谈恋爱去一次,结婚去一次,白发苍苍重披婚纱再去一次,绝对有不一样的感觉,这里能够派生的题材有很多,就看我们怎么去捕捉。二是有载体。举办一个森工林区生态文化节,把绥棱林业局确定为全国生态文化高端论坛永久举办地,通过这样的载体把全国的文化艺术家请过来,把游客吸引过来,推动林区会展经济一体化布局发展。三是有队伍。把森工各林业局不同层面的文学爱好者、文学青年凝聚起来,把林区文化创作队伍组织起来,各种协会成立起来,诗歌协会、散文协会、小说协会等若干协会,组成强有力的文化人才队伍,共同讴歌大森林。四是有氛围。从总局党委的角度,我们坚决推进文化建设,这是党委书记应有的责任,必须将森工系统的文化朝着正确的、先进的文化方向去引领。五是有作品。每年都要出几个系列的作品集,这是对林区转型改革的一个重要贡献、重要精神动力和支撑。要把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作品和我们林区有关的作品收集起来,有计划的出版。其他各林业局不要一刀切、一个模式去复制,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经过沉淀、积淀才能进入高峰,但是方向要往这方面引领。各级团组织也要把文学青年带动起来,每年搞几次展览,搞几次作品征集,搞几次大赛,旗帜鲜明地宣传、引领。《黑龙江林业报》的副刊,要下决心上层次上档次。六是有保障。要把文化建设经费纳入森工总局财政预算,统筹安排。
人都有退休的时候,但是艺术家是永远长生不老的,所有的物质都会失去价值的,只有艺术的价值是永恒的!我们愿文化引领森工永续发展!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委员会书记,本文根据作者在黑龙江省森工文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
责任编辑/徐朝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