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猎猎 丰碑永恒
——韩硕《南昌起义》赏析
2017-09-12□边姬
□ 边 姬
旌旗猎猎 丰碑永恒
——韩硕《南昌起义》赏析
□ 边 姬
艺术创作必然要鼓励百花齐放。在韩硕看来,主流的花丛必须是现实主义创作。他认为,重大历史题材拥有着悠长的发展轨迹,“在美术史上,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始终作为一种专题而存在,比如说,家喻户晓的《清明上河图》,是反映市井生活的;《韩熙载夜宴图》是反映宫廷面貌的,这些历史画卷都属于重大题材。”
南昌起义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很大,历史内涵更丰富。怎样在恰到好处地展现历史场景和英雄人物的同时,挖掘出传统中国画笔墨的现代意义,是创作的关键。
对于《南昌起义》的创作,韩硕打了很多次底稿,听了很多次建议,但他还是带着如履薄冰的表情,略显犹豫地说:“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也被画过很多次了,不论是艺术家还是老百姓都有了固定概念,实在很难突破。”因此,单就5位领导人该如何站立、如何摆放,就让韩硕为难了好一阵子。历史留下来的照片,都是一些很严肃的正面肖像,全都是一个姿势、一种表情。怎样让领导们展现出一个生活化的形象,成了韩硕首要攻克的堡垒。
《南昌起义》韩 硕 纸本 水墨设色 294cm×640cm 2009年
《南昌起义》(局部)韩 硕
油画家黎冰鸿创作的《南昌起义》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作为参照,韩硕把创作的突破口放在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上。韩硕的《南昌起义》,以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为出发点来建构画面,在高3米、宽6.3米的巨幅作品里,将人物和建筑平面铺开,营造了一个既恢宏大气又疏密有致的总体效果。
作为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南昌起义场景的再现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过于拘泥于细节、刻意强调真实的再现,既不符合艺术创作规律,也不适用于中国画的艺术样式。在推翻了最初单纯群像式的构图之后,韩硕又将注意力放在了发掘历史事件本身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场景构建上。如果说,把圆弧形的台阶横向拉伸成左右展开的直台阶,为宏大场面的铺陈提供了一个空间基础的话,那么,真正体现韩硕匠心的,则是如何构建宏大场面本身。依然是领袖群像加士兵欢呼的场面,而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群之间、人与建筑物之间、人与兵器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变得异常复杂。领袖人物被安排在台阶上,每个人的姿态既有着历史真实的依据,又有合理想象的处理。警卫员、勤务兵的穿插,显示了韩硕人物群像处理上的老到经验,它避免了领袖单调站桩式的造型,丰富了人物间的节奏。而这种节奏与欢呼的士兵节奏相呼应,形成了统一贯通的整体气势。
韩硕在左右两群士兵的表现上费尽了思量,不管是服饰、兵器,还是发型、动作,既要符合历史事实和人物身份,又要各有千秋、异中求同。韩硕巧妙地将步枪作为最重要的道具。一方面,枪的密集使拥挤的人群有了共通的媒介。同时更主要的是,高举向上的枪支形成了一股股向上升腾的气势,将士兵们的兴奋之情渲染得有声有色、富有寓意。当然,激动的士兵与稳健的领袖们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强化了各自的身份特征;而建筑物拱形门窗的处理又恰到好处地成为了连接领袖和士兵的又一媒介。或许在这里,我们可以隐隐联想到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大卫的《贺拉斯兄弟的誓言》。
韩硕的《南昌起义》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它具有现代意义上“电影大片”式的创作意识,具有更加突出创作者个人对历史画理解和认识的成分,同时,在人物神态姿势的处理上更加不受拘束。韩硕又一次以出色的创作,诠释了主题性创作的历史含量和艺术魅力,同时,也使我们对他的作品又有了新的认识。
《南昌起义》(局部)韩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