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土地上的一面旗帜
——追记广西田东县那达村第一书记王崇军

2017-09-12黄大健

中国老区建设 2017年1期
关键词:田东县王霞第一书记

□ 黄大健

2014年12月19日,是广西田东县那达村村民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他们一位共同的“亲人”离开了。

当护送这位“亲人”遗体的灵车缓缓驶离那达村时,全村的男女老少自发来到村头送行,人群中不12时传出难以压制的哭声:“王书记,您不能走啊……”

群众口中的“王书记”名叫王崇军,是广西金融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2012年挂职田东县那达村第一书记。可谁曾想到,2014年12月19日,他像往常一样跑县城办事,却在途中倒下了,再也没能起来。

为了群众,正处级干部变“月光族”

2012年初,得知单位要选派一名干部到挂点的贫困村——那达村任职,年过五十的王崇军递上了申请。

可是,这事跟家里一说,却遭到强烈反对。王崇军的父亲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母亲也年老多病。照顾双亲需要人手,对于王崇军的做法,弟弟妹妹尤其反对。

王崇军说:“单位的同事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谁去都不合适,父母亲就拜托你们多照顾了。”

这年3月,王崇军就职。当群众得知派下来的是一位“老”干部时,心里犯了嘀咕,甚至有人说他是来“养老”的。

这些冷言冷语,王崇军一笑置之,他要用时间来证明真心。

那达村是一个移民新村,村民都是从大石山区迁来的贫困户。每一户村民的家庭情况,王崇军都详细记录在工作日记本里,细化到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家庭收入、主要产业、发展意向等。那达村民的一切冷暖,都让王崇军牵肠挂肚。

村民韦莲金,丈夫很早过世,留下两个儿子,分别读大学和初中,全家就靠她一人支撑着。王崇军先后资助两个孩子8000元学费,并送去100斤大米。说起王崇军的逝世,韦莲金十分难过:“王书记比亲人还亲啊!”

村民梁吉权,儿子常年外出打工,儿媳早年过世,两个孙女刚上小学,生活艰难。王崇军每月都从自己工资中拿出200元,并买50斤大米送到梁家。平时有空了,他就到梁家陪老人聊天、做家务。王崇军去世的噩耗传来时,梁吉权老泪纵横:“这么好的人,不该走得那么快啊!”

王崇军是正处级干部,工资不少,但在那达村工作期间,他却基本成了“月光族”。

3年来,王崇军省吃俭用,没穿过一件新衣服。他的母亲还时不时贴补他,最多时给了2万元。尽管如此,王崇军仍然常常手头紧张,有一次甚至不得不跟妹妹开口借钱。他的钱全都用在了村里的建设上。

2013年春节前,广西金融办领导到那达村慰问时,给了王崇军一些慰问金。他一分未拿,用这笔钱给村里安装了广播。

王崇军说:“把钱花在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上,更有价值。”

为了村里,他四处“化缘”

一个人的资金和能力毕竟有限,为了村里的发展,王崇军四处“化缘”。

有一次,王崇军拿着10个贫困学生的材料,找到南宁市一个小额信贷公司求助。负责人陈女士只同意资助3个孩子。当陈女士来村里来看望孩子时,王崇军带着10个贫困学生和村民到村口迎候,陈女士十分感动,了解到孩子们的家庭情况后,当即同意资助这10名孩子。后来,经陈女士牵线,王崇军先后联系了6个单位的负责人先后资助了村里的20多名学生,还为仑圩小学募捐了25台电脑、复印机等,建立了一个图书室……

除了向社会“化缘”,王崇军还到县里、市里“化缘”,开启了村里的脱贫项目。

当上第一书记这半年里,王崇军屡次到县里、市里,跑断腿、磨破嘴,甚至为此和一些单位领导起了冲突,黑了脸。原单位领导、县有关部门领导,都为王崇军倾情扶贫的精神所感动,半年后,王崇军筹集到270多万元资金。

2012年9月11日,那达村的群众沉浸在喜悦里,因为村里的三大项目——村公共服务活动中心、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和养殖合作社集体养猪场,在王崇军的努力下同时开工了。

从那天开始,王崇军就把家“搬”到了工地上,和群众一起扛水泥、拌砂浆、搬砖头。一顶草帽、一身旧衣服、一双解放鞋成为他最显著的标志。

养猪场项目工地距村庄2公里左右,运来的大量建筑材料堆放在半山腰上。为防止材料和设备丢失,王崇军在工地上搭起一个简易棚,搬来木板床,睡在了那里。

王崇军(左一)与祥周镇政府领导研究那达村发展规划。

有村民提出,山上荒凉,离村子远,不安全,留几个村民和王崇军一起守夜。王崇军考虑到村民白天干活,晚上要照顾家庭,睡觉时再赶上山太累,便把大家都赶回去了。

无论刮风下雨,王崇军没有一夜下过山,一守就是3个月。

王崇军的坚持没有白费,工程建成后,养殖合作社成立了,全村120户农户全部入社,收入越来越多。由于扶贫工作成绩显著,广西驻田东扶贫工作队和田东县基层办多次推荐他为全区、百色市优秀第一书记,他却推辞说:“我只是做了一点分内的事。”

为了工作,他过家门而不入

一心扑在村里的王崇军,常常顾不得回家,甚至“过家门而不入”。

有一次,王崇军带村民梁大祥到南宁市的医院看病,找到了在医院工作的妹妹王霞。那是王崇军几十年来第一次来医院找妹妹帮忙,却是为了村民。

提起这件事,王霞有些哽咽:“这也是我跟哥哥的最后一面,再次见到他时,已经阴阳两隔了。”

当时,王崇军年近九旬的父亲正卧病在床,既然回到南宁,王霞劝他顺便去看看父亲。可是,村里还有急事等着处理,王崇军强忍着对父亲的挂念,匆匆赶回那达村。

2014年11月13日,王崇军的父亲突发高烧,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妹妹王霞通知王崇军赶快回家,当时他正调解村民纠纷,一直忙到晚上才赶到南宁看父亲。

每次回自己单位汇报工作后,与同事们告别时,王崇军总是习惯说:“我回去了。”一句“回去”表明,王崇军已经把村里当成了“家”,他忙里忙外都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家”里的“亲人”。

2014年3月,王崇军在那达村的任职期已满,可村里还没完全脱贫,王崇军怎么也割舍不下,选择留任。2014年底,那达村党支部、村委会宣告那达全村脱贫。可谁能想到,就在这年冬天,王崇军却因劳累过度,突发疾病,倒在了扶贫工作岗位上。

王崇军逝世了,很多人都在怀念着他。

广西金融办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李正友说:“王崇军有非常浓烈的百姓情怀,真正想着为群众谋福利,这样一种信念使他和老百姓真正打成一片,这一点其实非常不容易。”

广西金融办综合处副处长刘莉说:“王崇军书记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他对扶贫那份深入骨髓的责任,如果不是为了这个工作,他现在可能正享受着退休生活,也不会和我们阴阳相隔。他是一面旗帜,我们希望能够朝着他的方向去努力,完成他未完成的心愿。”

王崇军的妹妹王霞说:“哥哥,你放心吧,我会照顾好爸妈,如果那达村的老百姓需要,我也会继续帮助他们。”

那达村党支部书记李敏家说:“王崇军是一个好党员、好干部,没有他就没有村里的今天,他没做完的事,我们要继续做下去。”

那达村村民陆世昌说:“王书记的逝世,是我们村的一大损失。”

……

在那达村扶贫的几年里,王崇军有一个“东家”,他平时就在这一家吃饭。王崇军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家人吃饭时总不忘多摆一副碗筷:“王书记在我们村工作了将近3年,我们同甘共苦,一起吃,一起住,现在他过世了,家里每次吃饭时都会盛一碗给他。我们忘不了王书记。”

2015年1月6日,田东县委作出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向王崇军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3月31日,百色市委追授王崇军“百色市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称号。远在江苏的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星了解到王崇军的事迹,深受感动,以个人名义制作了一尊王崇军铜像,捐赠给那达村。◀

后记

一个普普通通的挂职干部,本着最朴实的想法来到贫困村。他做的不多,却是自己所能奉献的全部。把村里当家,把村民当亲人,同睡一张床,同盖一张被,同吃一锅粥,同夹一碗菜……

再呆几年,等村里的事情都解决了,发展好了,就安心离开——这是王崇军最后的想法。留下来,不是想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只是因为还放心不下。这是作为第一书记的担当,这样的干部才是我们扶贫干部中的主流。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

猜你喜欢

田东县王霞第一书记
墨韵书香
“童心向党”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作品展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广西田东县林逢镇科普惠农乡村e站站长蒙宥百:流翔高钙来了,角斑病奇迹般的走了
609万风波:这样求爱算不算行贿
第六届“我是小画家”绘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609万风波:这样求爱算不算行贿
《第一书记扶贫手记》
驻村第一书记
教会孩子做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