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7-09-12
□ 本刊记者 胡 佳
金秋的北京,一场特殊的展览会——由中国老促会主办的“全国革命老区首届特色手工艺品和农特产品展览会”,不经意间掀起了首都“全国扶贫日”活动的高潮。
展览会开幕前,组委会作了很多种预案,“没有人”是印象中的常态。但当展览会活生生来到人们面前时,大家踊跃观展的积极性还是远超想象,开幕式当天,甚至需要尽量限制人流,“阻止”记者。
参观人数远超预期,宣传效果远超预期,政治、社会、经济效益远超预期。一无经费、二无编制的社会团体能带来这样的万众瞩目,说明了什么?
老区魅力不减
老区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但老区走出“根据地”,来到大都市,着实不容易。
展览会把全社会的目光吸引到老区来,甚至引起了世界的关注。3天的展览会共吸引了社会各界近15000人来参观,有坐着轮椅反复参观的老革命,有流连忘返的青少年,还有依依不舍不愿离去的15个非洲国家的30余名减贫官员。
新闻媒体是请了必到,还有更多的“不请自到”。开幕式上,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腾讯、新浪、搜狐等30余家媒体近60名记者前往报道,仅中央电视台就有三个频道来了十余名记者,会场预留的照相区域被各路记者围得水泄不通,场面十分热烈。
老区不是贫困的代名词,老区具有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老区精神的引领作用以及老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据地”的地位在新时代正散发着无穷魅力。
无法淡忘的红色记忆
这次展览会,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次寻梦之旅、一次回顾之旅、一次再教育之旅。
以“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为核心的老区精神,是这次展览的重点,更是新闻媒体关注的亮点。
自新闻发布会起,就陆续不断有媒体从不同角度对展览活动进行宣传报道,正式开幕之后,更是形成了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五位一体的全方位无死角宣传,可以说是天天都有新消息、周周都有新视点,盛况空前。
“最后一碗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作缝军装、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他上战场 ”唤起了人们的红色情结,激发了人们对优良传统的怀念,增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对老区精神的宣传和弘扬,是这次展览会区别于任何一个展览会的独特之处,记者们对展览会的高度关注,正体现出老区精神的强大生命力。
“没想到老区有这么多宝贝”
即便是在互联网+的当下,“酒香也怕巷子深”仍是很多贫困老区的实际。这次展览会,近2600家企业带来了6000余种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基本都是国优、部优产品,相当一部分是科技含量高的最新成果。
“没想到老区有这么多宝贝”,很多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通过这次展览会,有不少观众留下了联系方式,有不少企业表达了采购和合作发展意向。闭幕式当天,部分手工艺品和农特产品可供出售,短短两个小时之内,所有的产品被一抢而空,不少观众还因没能抢到心仪的产品而懊恼不已……
“扶贫开发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搭建一个平台、提供一个机会,让老区的产品走出“深闺”让人识,也是老促会举办这次展览的目的之一。
老促会带了个好头
7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全国老促会第十一次会长座谈会情况报告》上批示:“请发改委、扶贫办注意发挥老促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没想到老促会能办出这样的展览”。20余个省800多个县的老促会把2000多幅图片、40多个“非遗”项目、创新项目带进了展会,展现了老促会组织强大的凝聚力和动员力。
正如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老促会会长王正福所指出的,老促会不说是“一呼百应”,但“一呼十应”(的影响力)还是有的。在脱贫攻坚全党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大背景下,如何创新老促会工作,有所作为,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脱贫攻坚,关键在于要有人去做,老促会带了个好头。
这次展览会,是老促会工作的一次创新,也是在新形势下老促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助推老区脱贫攻坚的一次有益尝试。各方鼎力支持展览会局面的出现,更是体现出全社会关心老区、支持老促会工作的浓厚氛围开始形成。
展览会的成功,也给全国老促会、给广大贫困老区人民增添了许多信心,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老促会一定不会辜负党委、政府的期望,完成好历史使命。
展览会闭幕了,但展览会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