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旦大学:给我自由,让我成长

2017-09-12陈鹿鹿

哲思 2017年6期
关键词:考研毕业大学

◎陈鹿鹿

复旦大学:给我自由,让我成长

◎陈鹿鹿

当我踏进这里,眼前的都是路

那年高考成绩出来以后,要返回学校填写志愿。我把在日记本上写了半年的“复旦大学”填在了志愿表的第一栏,之后的几栏便捡名字好听的随意填了。旁边有同学瞟了一眼,带着些许羡慕说:“你的三四顺位,是我第一顺位都不敢写的学校。”

这种感觉大概就是,你早已经在前三年完成了最艰难的部分,真正落笔的那一刹是最轻松的。而你们各自将会去到哪儿,其实也并非真是那个下午才尘埃落定。

能够实现自己的期待,就已经足够满意。所以后来的那个暑假,几乎是我活到16岁为止过得最恣意的一个,没有课业压力,没有人干涉自由,放肆地在凉席上躺着,吃冰棍、看电视、睡大觉,放肆和朋友出门顶着烈日四处浪。

8月抵达上海,那晚我第一次踏进邯郸路220号的大门。正值军训解散,身着迷彩服的学长学姐三五成群,骑自行车呼啦啦飞出校门,穿过绿灯,笑声不绝。而仍洋溢着中学生的土气和肤浅的我,呆呆地站在旁边看得一愣一愣的。

后来的一切都让我觉得新鲜:宽阔的坐满了人的草坪,围成圈弹琴唱歌的人们,站在梧桐树下接吻的情侣,灯火通明的夜间自习室……那种感觉就像是,前路一定有好多好多个可能啊,而你却完全不知道自己将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绝对不止我一个人,在开学典礼上有那种热泪盈眶的感觉。我记得那天阳光尤其灿烂,巴掌大的飞机从体育馆的穹顶上掠过,轰鸣声交杂进了校史宣传视频,学长学姐积极励志的言语叫你恍惚觉得未来和阳光一样明亮。

我也记得那天,和颜悦色的老校长站在大家的视觉中、心里,缓慢平静地说,复旦人应该有“一颗自由而严谨、真诚而脱俗的心灵”。就像复旦校友李泓冰女士那句流传甚广的“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这些话叫我心中一动。

要思想自由,不必在意眼前的名利,听上去大约跟高晓松的诗和远方相近。大家都觉得这句话很酷很特别,纷纷以此自我标榜,放飞自我。我也不曾例外。

这话当然是美的,是好的,却也是需要境界领悟,需要勇气实践的。此前没有人告诉过我大学应该怎样度过,我从第一天起听到的就是“自由而无用”,然而仅凭当时我尚不成熟的理解力,难以还原和领悟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我便当真过了一个心安理得的“自由”而“无用”的四年。

没有成熟价值观的支撑,我竟以为逃课也是自由,考前突击也是无用;以为浅尝辄止也是自由,不求甚解也是无用;以为我行我素也是自由,不敢表现也是无用。

如果今天,已然毕业两年的我觉得在复旦度过的四年有任何遗憾,那么最大的一个就是:太过于自由而无用,却没有做到那句长久篆刻在一教旁大树下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那么多条路,我却选择了一条曲折的、不够美妙的,如今虽恍然大悟,然时光不会为任何人停留,更加难以倒回。大学里的新人一批换一批,我也姑且以过来人的身份写下这番戒言,以飨后来者。

当你选择时,记得除了“自由而无用”,也要“博学而笃志”啊。

忘记过去的成绩,才会更快地开始

在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里,不只一堂课上,不止一个老师提到自我认知。课堂里坐着的即便不是各省状元,也是高考大战中趟血踏人闯过独木桥的佼佼者,但是台上个子不高的老师用最波澜无惊的语气对大家说:“想过吗?说不定你们当中有些人,今天进入这所学校,就已经是此生的顶点了。”

这句话那么刺耳,却也那么振聋发聩。当时的我不以为然,可走过了四年大学生涯,再回头细想,不免懊悔当初没有以此为戒。把起点当作了终点,把一次考试的成就当作了终生的成就,这大概是人生最可笑的误会之一。

也是在大一,思修课上的女老师说:在大学里,比的就是谁最先从这场已经过去的战役里觉醒过来。越早觉醒,就能越早明白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已然结束,而大学是一趟新的征程,需要更多的力量,和一颗最赤诚的初心,尽早整装出发,利用更多的时间打造出一个全新的自我。

三观也好,知识也好,视野也好,能力也好,有的人能在这四年里推陈出新,到达成熟的高度;有的人却长时间停留在高三毕业时,四年过去后,仍是那个在状元酒席上洋洋自得的心态,文凭底下空剩了一副虚壳。

清醒的人知道,这里都是身手不凡的人,稍不留神就能被远远甩开。从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只该去想以后,而不是曾经。学会不把过去的成绩和所在的平台当作吃一辈子的老本,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能够支持你走更远的心态。

尽力去体验,但不要瞎转四年

回头细细盘点,我的大学经历虽然没有多么出色,但也算丰富。

大一做志愿者、进校报校电视台做记者、去湘西做社会实践,大二做家教、去传媒公司实习、参加各种比赛,大三学跳舞、换一座城市实习、拍微电影,大四准备考研。每一年都有新的经历入账,仿佛时刻都在担心不够时间去尝试更多新鲜东西。

好的是,在这之外,我始终记得自己最想做的事,并围绕着这件事付出对应的时间和努力,而这些经历才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在开学典礼上,老校长还说过一句话:“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他愿意我们从体验中获得智慧,而不会因为害怕虚掷光阴而误用光阴。什么是误用光阴?大概就是随波逐流,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却从不思考最适合的自己的方向到底是哪个。

进了大学,前路太多,舞台太炫目,任谁都会有陷入选择漩涡的困惑。可怕的是你什么都去体验了,参加社团和学生会,实习和赚外快,实验和跟项目,恋爱和打游戏,似乎忙了整整四年,简历能写一大把,但到最后仍不知道该把简历投向何方。

体验固然好,譬如恋爱之类的也是大学里不可或缺的一门人生课程,但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若除了体验再无其他,似乎也难说是件好事。若是没有智慧的增长,没有方向的日渐清晰,体验永远只是感官刺激罢了。就像航行中的船历经水天匀净和惊涛骇浪,途经无数个灯火通明的热闹港口,迟早也是要朝着灯塔驶入那个特定港湾落停下来。

大四那一年,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在说不知道毕业后想做什么,我当时觉得很吃惊。后来在一家创建梦想社交软件的公司里工作,发现这样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这很可悲,更可悲的是等到毕业临近才发现。所以,这四年里,比起丰富简历更重要的事情是找到方向,做一只有航向的船。

无论是在校时就转专业或修双学位,无论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考研或者留学,都应是你慢慢明确下来的选择,而不是被迫抓住的救命稻草。

可为可不为,要有自己的主见

大学里多放养,有人便觉得这是完完全全的自由,可以用来自行其是。不想起床便可以随便翘掉一堂课,拜托室友帮忙签到;不想听课就可以不听,只在临考前一天匆忙打印同学的笔记;不想睡觉就通宵打游戏,熬到两眼通红。

这里给了你充分的选择权,你可以选择翘课、挂科、熬夜、打游戏,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拿着段子自我调侃,以为这就是大学生的常态了。但你应当知道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年轻人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并非流行的就是正确的,并非所有人选择的就是你理所应当的。二十左右的人,当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和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魄力了。

你应当意识到,大学仍是一所学校,并且是一所更高层次的学校。你选择了你的专业,就应当成为这个专业里的探索者。实习、兼职都可以置后,但若是因为任何原因敷衍学习,就枉为一个学生了。

那是后来我工作之后再考研,认认真真地学习了另一门专业时,才认识到的道理。那时我发现自己几乎是愧对这四年的本专业学习的。哪怕能够凭着无数个临时抱佛脚,在毕业时拿到不算坏的成绩,但要真和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同学比起来,却是相差了不知道多少。

我后怕地想,若是有人自始至终能这样自律,这样用功,四年下来,不知已经跑了多远啊。真的,那一瞬间,我害怕再也追不上去。

是的,大学里你可为可不为,但请一定要选择努力,学习任何你想学习的东西:专业、兴趣、英语、技能,任何。去用大力气丰富自己,去尝试抬升自己的天花板,因为一旦毕业,你就会发现,余生可能再也不会有这样长的时间,有这样好的环境,让你全神贯注地汲取养分,肆无忌惮去成长了。

永远不要光顾着放飞自我,记得博学而笃志。要知道,只有插上够宽大厚实的翅膀,往后的日子你才能飞得起来,飞得够远啊。

猜你喜欢

考研毕业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我的考研故事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我们今天毕业了
大学求学的遗憾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毕业季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