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中式物语”
2017-09-12许正龙
○ 许正龙
再说“中式物语”
○ 许正龙
一、诗性文心
中华艺文精髓之一在于:诗性文心。托物言志、缘物抒情,高度源于品格、精度出于虔诚、深度显于意境。
中:方位、场域;
式:方式。
中式:中正、中和、中庸。
强调中式,凸显立场与视角,表层是地域符号;深说即诗性、诗意、诗境。
物:物体、物品;
语:语汇。
物语:物态、物理、物情。
关注物语,彰显物性与语境,表象是物化造型;深意即感念、理念、观念。(如图1)
图1 甘鸩喀希《静水深流》树脂、沙、木,29cm×34cm×38cm,2015年
所谓“中式物语”,即作品主题非单一,是复合的;形态非单一,是综合的;表意非单一,是融合的。主体通常为“非肉体”之物,包含:日常物品、交通工具、建筑家俬、自然景物等。艺术家注重想象,作品状态呈现“不可能的可能”,无生命之物蕴含内在活力,造就梦幻的诗性语境。(如图2、3)
二、沧海桑田
沧海激浪。早先,中国文化有诗性雅度,近代以来,有所消遁。惨败于鸦片战争,国人遗失“乐园”,进而以西方列强为师。百多年过往,中国在各个层面多次发生巨变,艺术也不例外,创作与应用生态快速变更。仅以“文革”电影为例,那时,映像叙述直白,观众不动脑就能明了,迟到或是中间出去一趟,回看画面也能接上,演到一半已知结局了,因此,传世之作寥寥。树立在公共空间的雕塑状况与其时电影展现类同,电影暂且可以不放,雕塑却不同,一般来说长立街头。当前随着教育普及,公民审美能力相应提升,赏析雕塑进入了多元时代。1+1=2的状况难以适应递进时局,还推崇1+1=3,或是等于N的状况,即当代雕塑家审时度势,着意强化造型语言的耐品度。(如图4)
图2 申旭栋《新溪山行旅》综合材料,35cm×25cm×40cm,2008年
图3 许正龙《中华烟》石膏,20cm×20cm×54cm,2015年
图4 柴鑫萌《阿房宫》火柴,90cm×60cm×30cm, 2013年
耕耘桑田。今日,中国经济业绩显著,商品流通至全球各个角落,分析其中含金量,尚有提升空间。强国显于文化张力,英国前首相撒切尔曾说:“只能批量输出电视机而不能大量输出电视机中放映内容的国家,尚不能称之为强国。”由大变强关键在于文化创意,如此“中国制造”才能转化为“中国创造”。在人文领域,学人钻研西式艺术,掌握解剖、透视等学理,技巧运用与西人等齐,甚至过之不及,原本发端于欧洲的油画、雕塑技法已完全融入到中国当代艺术表现之中。国际诸多社会学家放言,21世纪是太平洋时代,在承继西式技能基础之上,雕塑人如何融合本土精粹艺文资源是现实课题。以中国为代表的古代东亚文学艺术山林茂盛,值得后人深研,寻得失却的文化自信,耕耘沧桑家园,在此方面,日本、韩国、台湾等地有经验与教训可寻。(如图5)
图5 尹冰《菜篮子》玻璃钢烤漆,58cm×100cm×28cm,2008年
三、归山寻梦
归山植树。返身本土文化境地而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万物灵动。雕塑是物,然而物仅非物,她是灵性物体,生命气息蕴含其中;她是智性物象,文化诉求潜藏其间。雕塑功能之一在于改良生存空间,因其存在而意趣赋予生活。赏析公共性雕塑,特点在于民众被迫接受,在此,视觉形态尤应适应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观者。经历时空检验,时的历久性与空的广泛性要求作品外在形态独特,内在韵味无穷。经典之作其主题大都是恒常宽泛的,形态也与周遭环境协拍,作品如若源自灵性与智性创意,纵使普通物品也能让人琢磨再三。(如图6)
图6 钱亮《物非物系列之竹》一次性竹筷,10cm×10cm×65cm,2013年
诗林寻梦。述说“中式物语”,不是复制古代造型,拷贝传统样式,而是回溯文化母体,重拾世代流淌的本质因子。诗词是国之瑰宝,诗情雅韵曾经滋润文人气血,孕育文明学养,千古佳作绝不直白,往往有明晰哲理与深度意境,经得住不同国别与时代之人的反复吟诵。在文艺传达方面,诗词与雕塑语言有共通性,简洁、含蓄、多义、朦胧、隐喻、象征等是基本语汇,“巧思、神作、空灵”则是历代学人追寻的至高境界。当代雕塑人有别于传统匠人,是知识分子之一,理应立足于本源的诗性视角,用“赋、比、兴”之法,展现“中国、当代、个性、灵智”的诗意境界,述说具有新时代文化特色的“中式物语”。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