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奎章阁书画代表人物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2017-09-11龙军

速读·中旬 2017年9期

摘 要:元代,统治者一改前朝旧制,废除皇室画院,但出于管理文化艺术及辅政的需要,遂于文宗时期设立了奎章阁。在奎章阁及后续机构运转的十余年里,涌现了数位重要的书画代表人物,如虞集、柯九思、揭傒斯、康里巎巎等,他们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对元朝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旨在对他们的艺术成就进行粗略分析,以期更加清晰地了解元朝书画艺术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奎章阁;官方艺术机构;汉化政策;艺术鉴赏

关于奎章阁主要书画人物的艺术成就,应将焦点聚集在虞集、柯九思、揭傒斯、康里巎巎几人身上。虞集与柯九思在奎章阁兴盛期(1329—1332)因自身书画才能受宠于文宗,对元朝书画艺事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阁内繁盛的书画交流、鉴赏活动,即是以此二人为中心而展开。奎章阁成立之初,揭傒斯官职卑微,但其个人书画艺术成就,足以让人称道。康里巎巎在书法艺术上颇有建树,更因其特殊的官阶及身份地位,在奎章阁危急存亡之秋,力排眾议,确保了奎章阁机构职能的延续,对元代官方书画艺术发展起到了持续推动作用。这四人中,柯九思书画皆能,虞集等人以书法见长,以下就他们的书画成就及影响逐一分述。

奎章阁运转期间,文人雅士云集,柯九思算是其中集聚光环的人物。究其原因,不仅源于他与文宗的私交,更因其出色的书画才能。柯九思善画,尤精于墨竹,因这一“末技”而得以知遇文宗。以其代表作《清閟阁墨竹图》进行分析,其中画法所参入的书法用笔能清晰地看到他对赵孟頫“书画同源”理论的忠实追随。在《柯九思传》中,徐显曾对他的相关言论有过收录:“写竿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此一理论对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作了形象的解释,所要传达的“以书入画”观非常明朗,可见这与赵孟頫的“书画同源”说同出一辙。以此看来,时人对他以“八法写疏篁”进行评价是极其忠肯的。

上述史料从另一方面亦说明了柯九思对各种书体均有较深领略。他以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以达到书画用笔相通、运用自如的境地。以其代表作《上京宫词》为例,用笔多采用欧阳询书法特点。欧书细硬刚劲,结字长而险,但柯书又化长为扁,体势更趋婉转。欧书重法度,柯氏学欧书,却能于法度之外得魏晋书法之“恬和”。这种风格的承变有其渊源,元代书坛受赵孟頫“复古”书风影响,向晋唐书风回归,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柯氏书法也不例外。

在阁内各书画人物中,唯一有资历能与柯九思争宠,为历经七朝的老臣虞集。虞氏在奎章阁兴盛期间的书画活动非常频繁,因其诗文著名,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并称为元代四大家。又善书,因此在阁内期间,与柯九思常侍文宗左右。

关于虞集的书法承传,明李东阳谓“人品高师法古者,伯生(虞集)殆兼有之”,可见虞集是师古的,至于他所宗源流,明陶宗仪云:“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元代书法在“尚态”书风的影响下,对隶书的重视程度不高,而虞集以隶书第一,能窥元代书法之流弊,而上溯晋唐。虞集留与后世的独立作品甚少,多为鉴赏题跋。对于这一点,同为元代书家的张雨就给予“侍书爱题博士画,日日退朝书满床”的评价。就虞氏现存隶书作品来看,如《赵孟頫书陶诗》后的一段题跋,笔势雅致灵动,而布局匀称沉稳,堪称隶书中的精品。故陶宗仪称他“古隶为当代第一”,所言不虚。不仅如此,虞氏于其它书体上的成就,现存如行草《不及入阁帖》则能给予说明。虞集以书法之成,兼资历之深,这使他能得以遍览奎章阁所藏书画,并多次奉命对其进行鉴赏题跋。关于这一客观史实,《元史》卷三十四《文宗纪》《道园学古录》二十二及宗典《柯九思年谱》等都有相关记载。而对于虞氏为奎章阁所篆刻的“奎章阁宝”“天历之宝”二印,可知其对篆书也是相当擅长的。

揭傒斯,在奎章阁盛期任授经郎一职,官职卑微,仅为正七品。关于其地位及受宠情况,张雨曾有“奎章阁上观政要,无人知有授经郎”之论。但是,在奎章阁改制之后,揭氏地位逐渐显赫。据记载,揭傒斯曾撰《奎章阁贺表三》《艺文监贺表二》,“文章叙事严重,语简而当,诗尤清婉丽密”。后又以所著《太平政要》四十九章进,文宗喜而呼其字。而当奎章阁发展至后期逐渐衰落及更为宣文阁时,揭傒斯的地位非降而迁,由授经郎经供奉学士擢为翰林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进中奉大夫,总修辽、金、宋三史。从这些史料看来,揭傒斯在奎章阁发展衍变过程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作用。

揭傒斯的书法艺术,为时人称道,但目前所存墨迹不多,作品《题唐胡虔汲水蕃部图诗帖》由他在阁内供职期间奉敕而作。是幅布局疏朗,笔法流畅而不失晋唐法度。关于揭氏师承,明刘瑞在其晚年代表作《临智永真草千字文》中有这样评价:“作书亦精卓如此,迥出元代诸家之外,真能得永师之骨髓,不专以赵吴兴面目尽其长也”,由此看来,揭傒斯与柯九思、虞集一样,深受赵孟頫“复古”书风的影响,但难能可贵的是,他能越其藩篱,师学舍短,溯书法之源。

述及康里巎巎,他在奎章阁改宣文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前文已作简单解析。关于他的书法艺术,可从两方面进行评述,即行笔速率和笔法特点。就行笔速率而论,康里氏早期作品《颜鲁公述张旭笔法记卷》笔势迅疾,如快马入阵,甚为流畅,深得王献之笔意。就其笔法特点而言,《颜鲁公》中尚未见他使用章草之波挑法,但这一特点在他后期作品中却时有出现,以后竟成其代表性面貌,如《李白诗卷》等。康里氏在章草之波挑法的运用上,于婉转迅疾处增加了几分古拙之趣,并在节奏和韵律上更为鲜明。对于这种运笔特点的师承关系,文徵明曾于《李白诗卷》后跋云:“……而不知其实未尝无所师法”。这里所提到的“师法”,即指康里氏曾追踪皇象章草,且借鉴于赵孟頫。章草之波挑法,元初曾于赵孟頫《绝交书》中有所体现。据他们二人私交情况来看,康里氏应该是受到了赵孟頫的影响,只是他能以此发扬,自成一家面貌而已。关于后世受康里氏影响的书家甚多,如弟子饶介、危素等。而明初擅长章草的重要书家宋克更是将这一运笔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当然,后世对康里巎巎的书法也存在着褒贬不一的看法。论及康里氏书的迅疾之势,在赞誉之余不免指出其字在结体上有所不足。明王世贞曾言:“康里子山有韵气而结法少疏。”的确,书法在运笔迅疾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导致字形结体不够严谨,但书法不臻于完美,才可见其特色。对于后人此类相关评价,可在综合康里氏书的艺术成就时察情而定,不能全权责备。

以上内容,使我们对奎章阁主要书画人物的艺术创作及成就影响有所了解。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元代官方书画艺术活动作了相关铺垫。柯九思、虞集、揭傒斯及康里巎巎四人在奎章阁内的书画创作与鉴赏活动,声势浩大,影响深远。至顺三年(1332)以后,虞集、柯九思相继辞去奎章阁职务而南归,后在江南文化圈中时有雅集活动,书画创作、鉴赏活动未曾终止。至元戊寅(1338)十二月,柯九思于倪瓒清閟阁所作的《清閟阁墨竹图轴》,即证实了这一客观情况。

参考文献:

[1]吕友者.元代柯九思与书画鉴藏[J].荣宝斋,2012(12).

[2]李保民.试论柯九思墨竹的技法和意象[J].苏州文博论丛,2011(01).

[3]宗典.柯九思年谱[J].文物,1962(12).

[4]万新华.柯九思墨竹艺术论[J].东南文化,1999(04).

[5]存初.奎章阁时期虞集书法活动述略[J].中国书法,2017(07).

[6]杜哲森.元代绘画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2.

[7]虞集.虞集全集[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04.

[8]罗鹭.虞集年谱[M].凤凰出版社,2010,03.

作者简介:

龙军(1987—),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非遗理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