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校“三走”活动

2017-09-11李庆新

祖国 2017年15期
关键词:生活方式体质健康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三走”活动含义及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高校开展“三走”活动的价值所在,并对高校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三走”活动运行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三走活动 体质健康 生活方式

一、“三走”活动的含义

由于学生学业压力、对于互联网依赖程度的加深等因素,当前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对于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和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体质状况和健康素质不容乐观。同时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激发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帮助大学生提升身体素质,2014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共同决定,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全面启动和广泛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简称“三走”活动。

“三走”活动自倡导以来,得到了众多高校大学生的积极响应,有研究显示,截至2015年9月,全国共有2300多所高校、1.2亿名大学生参与其中。但从2015年9月以后,“三走”活动的开展热度和社会关注度逐渐降低,在外界看来“三走”活动成为一种应付阶段性热潮的惯性。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三走”活动运动机制成为众多专家学者急需解决的事情。

二、高校实施“三走”活动的意义

(一)有效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

适量的运动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运动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液供给,使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肺活量增加,同时也可以刺激胃肠蠕动,提高机体消化和吸收的能力。“三走”活动在倡导学生自主锻炼的同时,也会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与竞赛,通过比赛激发大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提高体育锻炼意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促使其不断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形成锻炼习惯。通过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形成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高校体育社团是“三走”活动的中坚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社团将共同爱好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交流和运动,不仅锻炼了身体也促进了心理健康。在社团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在这个过程学生处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锻炼,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在运动的过程中人体必然要付出一定的生理活动和生理负荷,这期间是一个克服困难、经历痛苦的过程,正是这种对自我的不断挑战,使个人的心志变的更加坚定。而且在“三走”活动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体育比赛,学生通过参加比赛会形成一种敢于拼搏、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精神,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三)有利于良好生活方式的塑造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统计,全世界60%的死亡主要归因于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但是各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今大学生校园生活存在众多不健康因素。如长时间上网、不吃早餐、晚睡晚起、暴饮暴食、抽烟酗酒等。有调查显示,在大中学生中,长时间上网比例 5 年间增长了 5.5%,上网成瘾报告率中,大学生最高;15.7%的学生存在抽烟、酗酒的不良习惯;大学生周一至周五24点后就寝率约为29.8%,周末更是高达38.3%。这些不良的健康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团中央提出了“三走”,通过“三走”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大学生们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户外、走向大自然,让户外的动态健康生活取代寝室的静态不良生活,让体育锻炼成为个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改变“宅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正做到强身健体。

三、结语

在大学生体质多年持续下滑的局面之下,“三走”活动是高校体育的一剂良方,但是若要保障其能长久有效的开展下去,仅仅依靠倡导和建议是不够的,毛振明教授曾说“惰性、逃避劳累和痛苦是人类的天性,缺乏强制性的锻炼,效能必然越来越低”,在这种天性之下要想实现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向操場的的效果就必须制定一系列的强制性手段和措施,如将学生的锻炼情况与学业成绩、奖学金的评定以及评优评干等挂钩,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其次加大寝室文化的管理制度,向张伯苓和马约翰先生学习,规定某个时间段必须关闭寝室以强迫学生去锻炼。再者为了学生体育锻炼的顺利开展,还要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以满足锻炼的需求;此外学校和社团等定期组织群众性的体育竞赛,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参与面;同时学校也要调整课程时间,为学生能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关于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通知[EB/OL].2014-01-07.

[2]1.2亿大学生参与“三走”活动[N].中国教育报,2015-09-21.

[3]杨春玲,高玲娣.大学体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4]代武社.“三走”背景下体育社团服务团员青年的研究——以东华大学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5]梁维君.当代大学生健康教育教程[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邓海建.大学生体质何以 PK 不过中学生[N].健康报,2015-8-20.

[7]韩衍杰,曲天敏.饮食消费习惯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8).

[8]邢奥.关于“90后”大学生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作者简介:李庆新,硕士研究生,宜宾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活方式体质健康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