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2017-09-11邹辉
邹辉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教师要想使学生获得成功,就要想办法将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结合起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合适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合适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我们要注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下面我就针对导入的方法谈一些浅见。
一、直觉导入法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迅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表象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地运用实物、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具,从直觉上刺激学生感官,再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入,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来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并激发他们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特定情境的思想感情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教师下一步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一种最为直接地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追溯作者的创作思维,感悟语言和语言创作魅力的方式。
这种导入方法适合于讲授直观的、能看到差别的教学内容。如《蓝树叶》《荔枝》等课文以实物导入,能吸引学生的视线,可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实物还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学习课文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便于理解。
二、情感导入法
就是用故事、诗歌、歌曲、表演等多种形式把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或相关内容通过教师有感情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其真、善、美和假、丑、恶做出爱与恨、满意与厌恶的情感肯定或否定的反应性评价,或通过教师引导启发、示范性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情境中对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行比较、调整,从而把学生带入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提供的情境中,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促使学生以高度的兴趣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新课开始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情境,酝酿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出某种情感。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
这种导入法的作用在于引其入情,学生入情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和锻炼。
三、启思导入法
紧扣课题布陈设疑,提出问题,创设悬念或从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提出探索新知识的目标,借以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维、想象,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思维活动。教师则可依靠教材紧扣学生的心理特点,一步一步地展开课文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一个恰当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南宋时的教育家陆九渊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
这种导入法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及脉络,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不断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去品味各部分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目标导入法
新课伊始,因时间、环境、对象的改变,学生的反馈信息,课型需要,教师在特殊的课堂中临时应变,因势利导,用简洁的语言消除陌生感,缩短师生距离或由审题、介绍背景入手,开门见山地提示课时目标,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维定向,投入课题内容的探索之中,为教师讲课铺平道路。
这种导入法直截了当,便于抓住全文的中心,让学生把握重点、关键,并弄清整个知识体系,有利于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给课堂以宏观的基调,但启发性、趣味性不强。多在所上新课与前面的课文联系不紧或受时间限制不宜过多讲解时采用。
五、操作导入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实验操作是提高学生興趣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开课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动手做卡片拼上音节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式上形象直观地把握课文要领,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显得轻松多了。这种导入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导入新课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自觉地发现新知识,接受新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开学生心扉,吸引学生进入课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