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无产阶级政党文化领导权思想视阈下的文化自信

2017-09-11郑兴宇

祖国 2017年15期
关键词:列宁文化自信

摘要: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文化领导权思想阐述了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意义,作用和制度建设等内容,强调文化和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夺取领导权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问题,本文从列宁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基本内容出发,对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文化自信”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索分析。

关键词:列宁 文化领导权 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和建设文化自信的坚强决心,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的革命斗争和苏联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对无产阶级政党文化领导权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葛兰西在他的著作《狱中札记》中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指出列宁的文化领导权是“保障以广泛赞同为基础的政权的稳定性方法”。深入研究列宁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探寻文化自信和文化领导权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全面把握文化自信的理论蕴涵、实践要求和发展规律,更好的为实现中国梦汇聚不竭的动力,凝聚团结奋进正能量,加强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导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是文化领导权理论在“中华文明新新形态”下的丰富和发展

在列宁的著作中,虽然在字面上没有明确提出“文化领导权”概念,但是在论述他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概念的过程中,对意识形态在争取领导权的斗争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进行了系统地强调和分析。列宁明确提出“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应的分别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要夺取领导权的胜利,就必须使执政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成为国家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执政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国家的文化和方向,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文化领导权被广大工人群众所接受最关键的是他们赞同这个政党的文化和价值取向,而不赞同资产阶级政党的文化取向。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就是要在无产阶级执政党的领导下建立与资本主义文化完全不同的新型文化和资本主义发展理念道路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和价值体系,在自己国家历史发展特点、优秀传统文化、经济社会因素经过长期地演化和完善的基础上形成全民共有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追求,形成对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信。历史上,中华民族一直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并以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道路,为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在《怎么办?》一书中,列宁详细分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为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建立奠定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列宁指出: “阶级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 因为“各国的历史都已证明: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这也就论证了文化自信不是简单地从物质生产中自发形成的,也不是简单的从社会交往中产生的,它需要无产阶级政党以“组织者、鼓动员和宣传员”的身份去宣传、鼓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突出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当前,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基本遵循,不断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努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精神底气。党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宣传,持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媒体宣传主阵地建设,积极传播党和政府声音、弘扬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正向趣味能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 “中华文明新形态”,这是新时期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最深刻的体现、最壮观的景象、最动人的旋律。

二、文化领导权理论为文化自信明确了宗旨和方向

列宁在著作中全面阐述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无产阶级政党文化领导权的作用在党内是增强执政党团结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党紧密团结,在社会领域中,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形成统一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价值导向。在列宁看来,“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就是工人阶级(及其代表)对其他居民的政治影响,即把他们的民主主义(在有民主主义的时候)中的非民主主义的杂物清除出去,对任何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局限性和近视性展开批判,同‘立宪民主主义(如果这样来称呼自由派的演说和政策的起腐蚀作用的内容的话)进行斗争等等。”无产阶级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一系列合理的科学的文化理论,其中包括政党性质宗旨、政党指导思想以及政党历史经验,当这种理论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进入大众心灵和生活时,无产阶级政党就能够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和执政的合理性基础。也就是说“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深受中华文化精神培育的中国人民奋起抗争,不断自省他鉴,在不断学习、吸收外来文明的反复试验中,“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同时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进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面对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崭新课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有成功也有失误,甚至发生过严重曲折。“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敢于担当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根据新的实际和历史经验,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借鉴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成功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因此实现了凤凰涅槃,走在了复兴的大道上。endprint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总是能够正确地找到自己的道路,能够坚持并更广泛、更深入地向群众传播自己的革命世界观和未来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到来的思想”。这是对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引领社会价值导向深刻的总结,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在社会领域就是要形成无产阶级文化。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与建立无产阶级自身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是契合的。无产阶级政党文化领导权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坚持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用结合本民族历史文化特点和革命建设经验的创新理论教育全党、团结人民,使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坚不可摧的信仰和精神支柱。在列宁看来,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无产阶级政党构建文化领导权是党自身存在的“全部意义”,即“我们严格地单独组成为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其全部意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们要始终不渝地进行这项马克思主义工作,尽可能把整个工人阶级提高到自觉的社会主义水平”。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科学观点和正确方法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历史上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因此,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构建文化领导权就是把大众的精神意识凝聚成有具有价值认同和社会共识的强大正能量,在整个社会形成鲜明的是非价值判断标准。

三、文化领导权的制度建设为文化自信提供制度保障

在列宁看来,文化领导权的制度建设的主要阵地就是文化领域,在广大工人群众中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列宁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产阶级政党的高度重视是获取文化领导权的政治前提和组织保证,列宁指出,为了战胜资本家在思想上“最深刻、最强烈的反抗”。就必须运转“全套的宣传鼓动机器”,利用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建设,培养无产阶级“高度的觉悟、严格的纪律以及在对资产阶级作斗争时的无限忠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高度强调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将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结合成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既体现出党中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又极具创新性和前瞻性地对“三个自信”进行了理论延伸和实践拓展,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文化的发展更加成熟,文化的魅力更加凸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政治勇气和文化自觉。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社会主义运动胜败的决定因素。列宁坚持并发展了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认为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不可战胜的力量源泉。文化领导权的实现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列寧认为,只有面向群众、联系群众和组织教育群众,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实现其文化领导权。他强调“只靠共产党员的双手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想法。共产党员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过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以工人阶级为首的劳动群众是文化领导权建设的主要对象,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社会变革中的宏伟力量和革命精神的深刻体现,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概括起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民在5000多年历史长河中积淀孕育而成、革命文化是人民在近百年的伟大革命斗争中淬火锻造而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懈奋斗用于开创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创造,也应由人民共享。文化自信是人民对自己的文化的坚定的信心,只有人民群众自发自觉地践行文化自信,才能获得不惧其他文化渗透和干扰的底气,才能具有迎难而上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打造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实力。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如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列宁提出,对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宝贵遗产,要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创造性的吸收和利用。列宁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和无产阶级文化》一文中突出强调,无产阶级文化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文化,它是从人类历史中发展而来,也适合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这种历史继承性和文化关联性,就不会有无产阶级文化。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很多智慧思想和历史经验可以为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中国梦提供好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95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致力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更科学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激发优秀传统文化新活力,展现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新风采。

参考文献:

[1]朱塞佩·费奥里.葛兰西传[M].吴高译,人民出版社,1983.

[2]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意]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熙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6]列宁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作者简介:郑兴宇,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列宁文化自信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列宁是怎样抓红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