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肖邦《b小调第一谐谑曲》

2017-09-11魏康佳

祖国 2017年15期
关键词:肖邦

摘要:伟大的波兰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人物之一。肖邦的谐谑曲超越了传统谐谑曲所表现的诙谐幽默,《b小调第一谐谑曲》是肖邦离开故乡波兰到法国巴黎创作的第一批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第一主题情绪激昂,如同在呐喊般,第二主题如诗如歌般安静恬美,音乐主题间情绪对比鲜明。这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的去探索它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肖邦 谐谑曲 复三部曲式

一、肖邦生平经历

弗雷得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是波兰的钢琴音乐家也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肖邦六岁跟随知名的钢琴老师学习钢琴;七岁的时候创作了第一首作品《B大调波兰舞曲》和《g小调波兰舞曲》;十岁创作《f小调协奏曲》;20岁时,波兰起义,肖邦移居法国巴黎,他的作品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他到巴黎不久名声是以传开,来拜师的学生络绎不绝。1849年因病去世于异国他乡的巴黎。

二、谐谑曲体裁

谐谑曲又叫诙谐曲,是管弦乐章的名称,一种既诙谐幽默又富有戏谑情趣的三拍子器乐曲。它是舞曲的变种,由小步舞曲发展而来。这种器乐曲通常是3/4拍且具有戏剧性舞曲性特征,谐谑曲往往取代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并且比小步舞曲还要快一些。肖邦对谐谑曲体裁的贡献也是相当显著的,他使谐谑曲更具有独立性,表现更为大胆丰富。使谐谑曲成为同奏鸣曲、赋格曲、夜曲等同级的大型器乐体裁。

三、《b小调谐谑曲》作品分析

引子部分由两个不和协的下属七和弦开始,像是愤怒的质问,又像是在呐喊警告人们,分别用极强的音量在高音区,低音区演奏,像做噩梦后突然被惊醒,这暗示了起义就要爆发,如同作者内心的呐喊。

从9-24小节进入音乐的主题,如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弹奏要注意声音和情绪逐渐上涨,力度上渐强越来越大。紧接着右手e音的sf结束。从25至42小节要处理的流连贯。29小节至32小节要突出线条感,不能弹奏的力量上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但又要清晰地听见左手的高音部。37小节至42小节要将弹奏力度逐渐加强最终突出中間的三个强和弦,需要注意这三个和弦要清晰地听到右手高声部的音,速度与前面一致而且踩踏板时一定要放干净,声音要短而有力且集中。从44小节到68小节这一部分力度渐弱处理,但声音也清晰集中不能发虚。70小节进行又一次发展。在这个段落中织体围绕主旋律展开了五次变化,第一次由两小节扩大到四小节。第二次继续展开音乐向上模进,运用大跳音程使音乐开始抑扬顿挫。第三次改变音乐内部发展方向继续展开,音向下大跳,到98小节右手提前了半拍变为四个八分音符,移高八度,往核心音调的反方向发展。第四次发展右手同样是移高八度弹奏并且和声更加丰富,矛盾发展的尤为激烈。第五次发展更为激烈它是对第三次发展的进行反方向的处理。73到113小节时需要注意重音的变化,还要注意音乐的大致走向,整个是往上扬的而且73小节到80小节要弹得连贯有干净像是在对话,情绪也逐渐加强变得越来越亢奋激动。128小节弹奏时手掌需要有良好的支撑,要能听出这一大段的趋向走势。再之后声音变得柔和,为第二部分做铺垫。

第二大主题出现,也就是乐曲曲式结构中的三声中部这一部分整个音乐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安详又美好。与前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肖邦采用故乡波兰的民间歌曲为素材,取自圣诞歌曲里的《睡吧,圣婴》,旋律宁静平和,调性由大调变小调使人想起圣诞节与家人团聚,唱着这首歌的场景。曲式结构为c d c1 d1 c2,表现回忆和怀念之情流连忘返。演奏者学习到这一主题部分时需要灵活地转换情绪,跟随作曲家的情感表达而来,到390小节处c2主题出现,音量从2个p开始,它是不完整的,省略了前面c主题的那段优美的旋律,左手和声用得十分独特给人一种不安的像是有什么要发生的感觉突然开篇的两个“f”十分不和协的下属七和弦再次出现,好像雷声再次袭来把熟睡的人们惊醒拉回到现实。

393小节开始是再现部,A1部分曲式结构为a b a,当再现部再现呈示部的内容,又一次把情绪逐步推向高潮,变得异常紧张激烈,控制不住的感情如同脱缰的野马再一次爆发,多达九次的的重复同一个个尖锐强烈的不协和属七和弦。听着都会为之震撼,613小节开始是八度半音阶飞速上行。使音乐的高潮呈现。

从574小节开始进入在尾声,左手采用八度和双音,右手为分解和弦演奏时触键干净利落,需要注意速度和节奏。全曲两端浓烈的激愤情绪与三声中部安然恬静形成鲜明对比。弹奏者应注意演奏情绪的变化,使全曲跌宕起伏情绪变化更为明显。

四、结语

通过我们对时代背景、作曲家的了解,对《b小调第一谐谑曲》的具体分析,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肖邦所要传达的感情,也为他的创作才能肃然起敬为之赞叹,为他的作品给以高度的评价和由衷的赞美。正如肖邦所说“我要奏出所有能唤起茫然愤怒狂怒情感烦人音调。”他把这种只表现诙谐幽默的从属于其他体裁的形式发展成具有戏剧性特点的独立的大型乐曲体裁,肖邦对谐谑曲这一体裁的贡献是任何一位音乐家所不能代替的。

参考文献:

[1]陈国庆.论肖邦音乐的民族性[J].学术交流,2008,(08).

[2]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3]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魏康佳,硕士,西南民族大学,音乐与舞蹈学专业钢琴方向。)endprint

猜你喜欢

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肖邦
肖邦的魔法
肖邦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