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2017-09-11叶成林
叶成林
摘 要: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情感上完全协调。”我发现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而分层教学可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自我提升。因此,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学生分层、教学过程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四个方面来试析分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而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因此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我们深知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让每位学生得到均衡发展,不仅要关注个体认知水平差异,还要关注学习方法差异,进而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心理等和谐发展,努力为开发“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能。
一、学生分层
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可能水平,再结合各年级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标所达到的基本目标、中等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座位搭配,以好带差、帮差,使学困生能达到基本目标。也可以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建议的方式,针对学生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将学生分为相对稳定的若干层次,通常可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优异;B层,智力因素好,有可挖掘的潜力,但在学习上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时高时低,造成学习成绩不稳定;C层,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基础知识薄弱,成绩不理想。以上层次只是相对稳定,并非一成不变的,只要学生有进步,就会及时做出调整,以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向上一个层次靠拢。
二、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过程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创造性劳动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层次来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尤其是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例如在教学“周长”这部分知识中,已知长方形的长宽求周长或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求周长,这类简单题请C层学生解答;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求长,已知长方形的长及长与宽的关系求周长,这类较复杂的题请A层或B层学生汇报。这样分层设问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习题设计遵循“低起点,高要求,分层次”的原则,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練习。力求使每位学生学有难度,学有所得。
三、作业分层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堂作业分层是分层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根据分层教学的需要和因材施教的需要,作业的安排也应该由易到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切忌主观盲目。一般情况下,可把作业分成三大类:基础题、必做题和选做题。A层次学生必须完成选做题,可以选择做必做题;B层次学生必须完成必做题,可以选择做选做题;C层次学生必须完成基础题,也可以选择做必做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富有弹性的层次性作业使学生摆脱了作业负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学生间的相互依赖性降低,从而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不但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课后的作业也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对于C组的孩子,设计基本练习题,让他们做一些基本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对B组的孩子,设计发展性练习,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A组的孩子,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他们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作业放弃一刀切,后进的孩子就不会因为做不出来而抄袭作业,高飞的孩子也不会因为太容易而吃不饱。一般分为必做题和选作题。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作题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四、评价分层
在分层教学的课堂上,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由于分层目标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的,因而学生成功的机会很大。对于学生取得的学习成绩给予必要的及时评价,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具有加强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分层评价还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步进步,唤起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应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寿松,刘为邦.小班化教育与大班教育的比较研究[J].2003.
[3]陆琼.小班化教学的优势、策略与方法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
[4]丁玉祥,鄂傲君.分层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