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感受—发现—收获”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

2017-09-11管静波

速读·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收获感受发现

管静波

摘 要:要建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模式,必须先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作出科学的界定。而学生的兴趣提高和收获明显就是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表征,因此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益,我们就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然后再想发现什么,最后问自己收获什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感受;发现;收获

一、理论指导

教学过程是师和生,教和学,内容和方法的综合作用过程。在语文学习中,不论是掌握字词,还是理解整篇文章,整体性都是很突出的。过去的语文教学,曾一度过分强调对文章的分析,讲课文就是讲分析,讲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等。而不注重文章的整体性,结果把文章分得支离破碎,实际上有碍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感知。因此,从语文的整体性出发,学习文章应该是先从整体上阅读和感知,然后再分解,分解以后也还要重新回到整体上进行认识和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以便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功能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不同教师的课程教学对学生思维活动状况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之间的思维状况也存在着差异。学生的课堂思维活动量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可映射出学生在课堂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以阅读的一般规律(即由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又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为基本程序,以学生的“感受”,“发现”,“获得”为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得到学科结构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要使学生的注意集中于课堂,就要设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集中听课的好习惯。还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研究意识,积极构建高效益课堂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对教材的传授能力为主要根据,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而阅读教学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现性学习的活动舞台,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把学生培养成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

三、教学过程的探究

小学语文的教学的基本步聚为:

(1)了解课文大意,扫清字词障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发生的,学生的思维流程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形成的,所以创设的情景要让学生尽快地导入课文。在阅读课文时,学生应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抑或可向教师求教,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以足够的阅读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完整地了解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懂得课文所讲的道理,认识课文所写的人物,了解课文所记的事情。同时,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学生通过接触课文,阅读课文提供的语言文字材料,使关键性的语言信息与学生头脑中的有关资料达到自然结合,引起学生的表象活动,以便实现学生与课文的沟通,从而达成预习目标。如:《桂林山水》这一课,首先通过老师介绍背景和点拨作品内容,让学生酝酿读书的情趣。采取集体读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这篇课文描绘桂林山水秀丽的景色。并找出课文中的几个关键性的词语,学生很快地找出了“静”、“清”、“绿”、“奇”、“秀”、“险”等,尤其是一个“奇”字所描绘的景物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共同特征,如:“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怪石嶙峋”等,富有特色的景物的描绘,这样学生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2)围绕课文目标,进行局部研读。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进行质疑。在学习中,学生除了有求知的需要之外,还有交往的需要,渴望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说出来,与同学、老师交谈,课堂讨论可以较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统揽全局,扣住教材,结合读讲,引导学生对论,教师既要积极参与讨论,又不要急于给予答案。对学生的意见,不要简单地肯定和否定,对自己的观点要说明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讨论问题,只要有一点道理都要予以肯定。如:《钓鱼》一文教学中,学生提出“爸爸为什么要让我把好不容易才钓得的大鱼放回湖里去?”教师没有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有关的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开展讨论。有的学生说:“爸爸不喜欢吃鱼。”有的说:“爸爸认为鱼不够大。”有的说:“爸爸嫉妒儿子比他先钓得大鱼。”教师分别就他们的答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肯定。这样的课堂讨论,既回答了学生发现的问题,又把学生从传统教学中居于受纳者被动地位推到了积极探索主动的地位。教师既发挥了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的优点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

(1)“感受—发现—收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体味到发现中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增强对学习本身的興趣。

(2)“感受—发现—收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去有效地获得相关信息,有效地掌握字词的知识,以及简结构的知识,促进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如《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找出描写春天特点的句子,说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并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让学生掌握有关字词的知识。

(3)“感受—发现—收获”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自身发现知识,组织知识并活用知识,组织知识并活用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而形成的记忆,就会因具有丰富的记忆力而长期保持下来。

上述对课堂教学效益的阐述,在具体教学中,把课文展现在学生面前,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探究、发现课文的奥秘,从而爱上语文。学生的兴趣提高和收获明显就是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表征。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傅任教.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李其龙.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沈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endprint

猜你喜欢

收获感受发现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关于岐山县玉米机械化收获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收获》推出“行距”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