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段初中生体能素质的变化与相关因素研究
2017-09-11殷丹
殷丹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测试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广州市南沙区10所初中的学生在暑假前后共进行三次体质测试,以此了解初中生在不同时段(在校期与假期)的体能素质变化情况,同时从参加体质测试的学生中随机抽样进行学生访谈,对可能影响学生体质变化的部分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为今后深入探讨改善学生体质状况的手段提供参考与依据理论。
关键词:初中生;体能素质;在校期与假期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3.024
1研究目的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直是国家、社会、学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时期,而锻炼的延续性是达成健身效果与培养锻炼习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当社会将目光都聚焦在一周5日的学校体育锻炼上时,我们不能忽视他们在假期的体育锻炼行为。本研究通过对学生在暑假前后进行的三次体质测试,了解学生体能变化的规律,进而规划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策略,提出学校、家庭、社区身体教育一体化的新概念。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广州市南沙区10所初中(鱼窝头中学、鱼窝头二中、南沙一中、灵山中学、横沥中学、潭山中学、珠江中学、东涌中学、黄阁中学、榄核中学)7年级各1个班学生,共378名,其中男生201名,女生177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互联网查阅体育课程改革和中学生体能素质相关的研究的文章和书籍,了解相关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思考。
2.2.2测试法
本研究包括3次测试,分别为2015年3月(第一次)、2015年6月(第二次)、2015年9月(第三次)主要测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及暑假期间体能素质的变化情况,三次测试对象相同。为了较准确地反映中学生体能素质的变化状况,笔者在参考《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测试项目确定为速度素质(100米)、下肢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力量素质(斜身引体)三个类型。
2.2.3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听课教研过程中与初中体育教师、部分初中学生进行交流和访谈,了解当前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学生体育参与的状况,从中收集资料信息,加深本文的研究力度。
2.2.4数理统计法
采用 Spss 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3研究结果
3.1不同時段速度素质的变化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初一男生和女生的100米跑三次测试的平均成绩均是先增加后减少,男生的分别为17.13秒、16.79秒和16.81秒;女生的分别为18.76秒、18.41秒和18.82秒,但是男生后两次测试成绩的下降较女生要少。学生的成绩个体差异也比较大,男生三次测试中最快与最慢的差值分别为11.7、17.7、15.79、女生的为16.05、12.5、13.25。
由表2的T检验可以看到男生第一次与第二次的P=0.000<0.01,成绩具有高度显著性;第二次与第三次的P=0.077>0.05,成绩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第一次与第三次的P=0.045<0.05、>0.01,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初一男生在校期间速度素质增加幅度比较大,假期末的速度素质相较于假期初没有明显差异,相较与上学期初仍有显著性增加;女生第一次与第二次的P=0.017<0.05、>0.01,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第二次与第三次的P值=0.00<0.01,成绩具有高度显著性,第一次与第三次的P=0.415>0.05,成绩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初一女生在校期间速度素质增加明显,经过一个暑假,速度素质下降幅度同样比明显,但相较于第一学期初,成绩仍然没有明显变化。
3.2不同时段下肢爆发力素质变化的情况
由表3可以看出,初一男生立定跳远的平均成绩呈递增状态,而女生的立定跳远的平均成绩呈先增加后减少的状态,比较于《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男生的第一次与第二次测试的成绩主要分布在及格和良好之间,而第三次处于良好与优秀之间。女生的第一次与第三次测试的成绩主要分布在及格和良好之间,而第二次则刚刚达到良好标准。
由表4的T检验可以看到男生第一次与第二次测试的P值=0.00<0.01,成绩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第二次与第三次测试的P值=0.042<0.05、>0.01,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第一次与第三次测试的P值=0.00<0.01,成绩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初一男生在校及假期前后的下肢爆发力素质均有增加,但在校期增加的幅度要大于假期。女生前两次测试的P值=0.00<0.01,成绩具有高度显著性,第一次与第三次的P值=0.660>0.05,成绩不具有显著性,这说明,初一女生在校及假期前后的下肢爆发力素质增加与下降同样非常明显,但假期后的测试成绩相较于上学期末的成绩则没有明显差异。
3.3不同时段腰腹力量素质变化情况
由表5可以看出,初一男生斜身引体的平均成绩呈递增趋势,分别为34、36和37个;女生斜身引体的平均成绩呈先增加后减少的状态,分别为22、24与22个。两者个体差异都比较大,男生最差与最好的差异达到48个,女生为42个。
由表6的T检验可以看到男生第一次与第三次的P值=0.00﹤0.01,成绩具有高度显著性;第二次的P值=0.082﹥0.05,成绩不具有显著性。说明男生在校期间腰腹力量提高幅度明显,暑期末与学期末腰腹力量没有显著变化,暑期末与学期初的成绩相比,提高明显。女生第一次与第二次测试以及第二次与第三次测试的P值=0.00<0.01,成绩具有高度显著性;第一次与第三次的P值=0.408>0.05,成绩均不具有显著性。这说明,女生在校期间以及暑假前后腰腹力量均有显著的变化,而学期初与假期后的腰腹力量素质没有明显变化。endprint
3.4影响初中生体能素质变化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初中生体能素质变化的生理因素
初中生由于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其各项身体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提高,速度素质发展年龄的趋势一般从出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提高,12岁达到了最高峰。总体上来说,男孩速度、灵敏、速度耐力和腰腹力量增长领先其下肢爆发力;增长稍缓慢的是臂肌静力性力量耐力。女生在13-17岁即进入青春期后,速度、灵敏、速度耐力和下肢爆发力增长领先,其次是腰腹肌;最慢的仍是臂肌力。男女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水平,在12岁以前差别较小,12-17岁差距显著加大。从数据统计中也可以看出来基本符合年龄特征的发展规律,男女生的速度素质、下肢爆发力与腰腹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男生体能素质提高的幅度整体要大于女生。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仍有大部分学校,主要是在小学阶段,体育课中过早地进行专项运动与竞技项目化,这与学生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不相符。
3.4.2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方法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学校的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质的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无论男生女生,第一次测试与第二次测试的成绩变化都比较明显,速度素质、下肢爆发力素质与腰腹力量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与学校体育的锻炼分不开的,但也存在学生身体素质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不升反降的情况。在访谈中了解到,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虽然目前学校 “阳光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等相关的政策要求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去投身到体育活动当中。但现实是,中学的体育课基本还是以中考体育项目为核心,在教学方法上常态课仍然以训练模式为主,不能让学生在身体运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没有把学生身体运动的原始需要转化成体育学习的动力因素,从而影响学生持续性的身体锻炼行为,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疏离,这对女生的影响又更为明显,另外一些肥胖和不愿意运动的学生更加远离体育锻炼,从而造成这部分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
3.4.3假期体育活动行为
学生假期的体育活动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体育氛围、兴趣爱好、同伴影响、运动场地等。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男、女生体能素质的变化在假期存在差异,男生的体能素质在假期仍有增加,而女生的相较于学期末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假期里同样会有基本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主要是家长对文化课学习时间的要求使得他们更愿意选择休息或看电视来放松身心。另外,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也取代体育锻炼成为部分学生假期休闲娱乐的主要内容。总的来说,在没有了一定的教育管理环境的假期,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呈弱规律性。
3.4.3.1家庭身体教育的影响
家庭的体育锻炼氛围、父母的体育意识、经济情况都将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虽然目前家庭的身体教育被认为是课外、假期体育活动的有效补充,但是家庭身体教育仍处于说起来重要而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局面,在访谈中发现体能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其家庭的体育锻炼氛围都比较高,或者有家长的鼓励与支持(报了体育学习兴趣班如跆拳道、轮滑、羽毛球等)或有家庭成员带动进行体育锻炼。大多数男生在假期的体育锻炼除了一些体育兴趣班的学习,还会呼朋引伴进行一些篮球、足球团体性运动,而女生运动的人数相较于男生要少且运动形式比较单调,基本是散步或者是在家长报的兴趣班练习。同时仍有家庭对小孩的身体教育不够重视,也没有相应的教育素养,假期的体育锻炼通常被其他文化科的补习以及艺术类的学习活动所代替,
3.4.3.2 社区体育环境的影响
社区体育环境包括运动场地及提供的身体教育环境,这也是影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地基层政府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社区体育缺乏全面认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重形式,常常以几次群众体育活动来代替社区体育工作;社区体育活动场所、设备、材料比较完善的小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愿相对不完善的要高,且社区是个开放、综合的大家庭,参加社区活动的人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他们的年龄、发展水平、性格都有差异。在体育锻炼中,他们尝试互相合作、交流体会、分享获得中的快乐,得到了更多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有助于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但是学生在假期的锻炼基本属于自发性的,少有专人辅导或指点,社区体育指导员过少,学生关于体育锻炼知识的获取渠道较为单一,也缺乏体育锻炼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些导致学生体育锻炼的全员性和主动性不足,缺乏发展动力。
3.4.4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三种因素外,青少年是在社会大环境下成长与发展的,因此他们的体能素质还受到了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人际关系:我国学者张兰君、郑亚绒的研究表明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方式比较迎合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点,克服了独自运动锻炼的盲目、枯燥。这个结论同样也适用于青少年,而且训练组成员成了好朋友,形成所谓的体育“友伴约束”,无形中也增加了体育锻炼的频率。另外还有国家政策法规、营养膳食、生活方式、社会媒体的导向等。
4结论与建议
4.1初一男生在校期间速度素质增加幅度比较大,假期末的速度素质相较于假期初没有明显差异,相较與上学期初仍有显著性增加;女生在校期间速度素质增加明显,经过一个暑假,速度素质下降幅度同样比明显,但相较于第一学期初,成绩仍然没有明显变化。
4.2初一男生在校及假期前后的下肢爆发力素质均有增加,但在校期增加的幅度要大于假期。女生在校及假期前后的下肢爆发力素质增加与下降同样非常明显,但假期后的测试成绩相较于上学期末的成绩则没有明显差异。比较于《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男生的第一次与第二次测试的成绩主要分布在及格和良好之间,而第三次处于良好与优秀之间。女生的第一次与第三次测试的成绩主要分布在及格和良好之间,第二次则刚刚达到良好标准。
4.3男生在校期间腰腹力量提高幅度明显,暑期末与学期末腰腹力量没有显著变化,暑期末与学期初的成绩相比,提高明显。女生在校期间以及暑假前后腰腹力量均有显著的变化,而学期初与假期后的腰腹力量素质没有明显变化。
4.4影响初中生体能素质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初中生体能素质的年龄发育特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方法的影响、假期体育活动行为以及国家政策法规、营养膳食、社区体育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媒体的导向等。
4.5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存在问题、家庭身体教育的缺失、社区体育环境的缺乏都是导致学生体能素质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因素。
4.6体育是发展人身体的教育过程,学校体育、假期体育应有效的进行深度融合,社会、家庭和教育工作者要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观,鼓励与引导学生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积极参与,使其在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通过体育锻炼,让积极的课外活动与课上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5研究不足
数据仅来源于南沙区10所学校初一年级的学生,样本量是否具有代表性,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论证。由于客观条件和研究水平有限,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及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等社会背景研究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章的可靠性,这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编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刘耀荣,周里.11-13 岁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效果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 33(1):80-84.
[3]叶露.上海市徐汇区中学生体质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4]李佳玲.安阳市初中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现状调查[D].四川师范大学,2013.
[5]董雄.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太原市初中阶段学生为例[D].首都体育学院,2013.
[6]秦德平.大学生健康及其生活方式促进的优势因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34(4):104-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