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洋房如繁花

2017-09-11

中国国家旅游 2017年7期
关键词:石库门

『两个人从假三层爬上屋顶,瓦片温热,眼中是半个卢湾区,前面香山路,东面复兴公园。东面偏北,有祖父独幢洋房一角。西面,皋兰路小东正教堂,打雷闪电阶段,阴森可惧,太阳底下,比较养眼。蓓蒂拉紧阿宝,小身体靠紧,头发飞舞。东南风一劲,黄浦江的船鸣,圆号宽广的嗡嗡声,抚慰少年人胸怀。』——金宇澄《繁花》

上海以『洋气』著称,这种见过世面的洋气,具体而微地散落在『上只角』的老洋房中间。它们是金宇澄的《繁花》,是陈丹燕的《上海的金枝玉叶》,是上海的魅力和骄傲,它们曾在特定的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今依然鲜活,依然有精彩的人往来,带来新的故事。

一家人的博物馆

我的朋友Peiying夫妇都是上海小有名气的青年建筑师,近些年致力于上海老房子的保护和改造,并以airbnb的形式活化,他们给自己的项目起了个信达雅的名字:昔舍,英文是shehouse。几年前,Peiying的一个朋友买下一个老房子,是陕西北路470弄联排洋房中的一间,委托Peiying进行改造,这是昔舍项目的开山之作。这次来上海,那房子正好空着,我就住了进去。

大门口挂着“Taiping Garden”(太平花园)的招牌。据考证,这处老房最初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伍廷芳(1842—1922),他是辛亥革命南北谈判的代表,替段祺瑞出任过北洋政府的总理,替孙中山出任过广州军政府代总统,早年他作为第一位华人大律师,受封香港第一位华人太平绅士,因此把自己营造的物业命名为“太平花园”。

当年这里也是上海数得着的高档小区,住户多为工程师、高管、商人等,还有来中国避难或淘金的犹太家族。经过岁月的洗礼,后来不免也成了“七十二家房客”的模样。Peiying他们改造的一户,是一栋别墅二层客厅的前厅,近5米的挑高,隔出了一层带壁炉的大客厅和二层卧室,长长的餐桌占据了阳光最好的南窗,厨房和卫生间分立左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房间的装修极具穿越感,几口老箱子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不太像是上海常见的材料和式样,更像北方的舶来品。Peiying点点头:“一切正要从这几口老箱子说起。”

当初清理走廊天花吊顶时,他们发现了里面存放的这几口老箱子,装满了一个家庭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包括家人的合影、小孩子的玩具、两把铜钥匙、早已泛黄的20世纪70年代的报纸、几卷没冲洗的胶卷、码得整整齐齐的工程图纸,还有北方式样的铜火锅和早年出版的故宫旅游图。合影中有一家五口:老派知识分子形象的父亲、贤妻良母式的母亲、打扮很洋气的兄妹三人,帅气的哥哥已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那一刻,如同打开了一颗巨大的时间胶囊,隐藏在时光深处的记忆,让这所老房子一下子鲜活起来。

因为工作原因,Peiying走过许多挂上了“博物馆”招牌的名人故居,却发现它们已经成为城市中的盆景,与活生生的现实失去了联系,难以感受到人的气息。上海的城市公益宣传片里,常常出现在老房子前面开心玩耍的小孩和怡然自得的老人,老房子的作用大抵都是充当背景,看不到里面真实的生活状况,“那些普通人的记忆,才是最应该被记录和重视的啊。”Peiying不无惋惜地说。

由此,Peiying萌生了把这处老房子做成“一家人的博物馆”的想法:把往昔的记忆郑重安放其中,还能让当代人继续居住。他们依据老房子留下的种种线索,还原出昔日主人的生活场景:冬日的周末,一家人围坐在壁炉前,父亲随手抽出一本书,给孩子们讲故事,眉目清秀的哥哥总会抢着说出故事的结尾,母亲在一旁温柔地笑着……天气晴好的日子,母亲会邀几位好友在洒满阳光的餐桌前喝一杯下午茶,还不会走路的小囡囡在摇篮里睡得香甜……大时代之中的普通人的生活,同样值得被珍藏和保存。老房子在过去的岁月里承载了无数家庭的烟火,有幸存留至今,把上一代的记忆带到我们面前。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有回忆的人生才是完美人生。我自己虽然年轻、阅历和回忆有限,却有幸能在有丰富记忆的房子里,品味自己没赶上的岁月,感受别的家庭的人间烟火,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圆满呢?

在花花世界做一个夏加尔之梦

听说我要去美术馆看夏加尔的画展,Peiying想起来:“我们还有一处房子,是以夏加尔的梦境为主题设计改造的,不过选取的是底楼的汽车间,条件没那么好。”沿陕西北路向南,过两个大路口,从低密度乡村别墅散落的北京西路到被“恨天高”写字楼裹挟的南京西路北侧,过马路走进1213弄,就看到了那座红瓦黄墙、10层楼的西班牙城堡,旁边有几排低密度西式公寓:此处其实包括了两组历史文物,前者是昔日上海滩第一华人房地产公司请华人设计师设计的顶级高层公寓,因此得名华业大厦;后者曾是犹太地产大王哈同的买卖,叫作沧州别墅。

“夏加尔的梦境”,是昔舍“梦境系列”的开篇。在那位超現实派巨匠的心中有一处美好的梦境,无论现实世界如何残酷都无法毁灭,里面永远有家乡和爱人。昔舍改造这个小小的汽车间,就是为了让住客相信,爱和生命,是如此的美丽和庄严。

连续的屋顶伴随着意外的高差和坡角,使得整个空间流动而连贯,大大小小的窗子恰如梦的出口;整个房间,大到屋顶与墙壁,小到杯盘与汤匙,都被赋予了丰富的色彩,一种闭上眼睛也能感觉到的生命的色彩,流淌着,把身体由外而里地包裹起来;顶灯是匠人手作的太阳,可以转换模式,白得透亮,或是昏黄的宁静;最醒目的是主墙上那幅夏加尔的画作,红色的牛、绿色的马在天上飞,躺在紫丁香花丛中的爱侣,同时向左和向右的两幅面孔,倒立或者飞走的头颅,中世纪的雕塑,让这个本就缤纷的梦境更加的梦幻……这位大师曾经说:“我们的内心世界就是真实,可能还比外面的世界更加真实。”

晚上,在这个昔日汽车间里搭出的“上铺”,我睡得很是香甜。次日起来,居然是上海难得的蓝天白云的好天气,和红瓦黄墙的西班牙城堡简直是绝配,拿起相机,却怎么都无法取得全景,一面佩服当年建筑师的精妙,一面想起张爱玲的《公寓生活记趣》:“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endprint

出門在楼里转转,这休息日的清早,也和《公寓生活记趣》中的描述别无二致:“日常生活的秘密总得公布一下。家家户户都大敞着门,搬一把藤椅坐在风口里……二楼的那位女太太和贝多芬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一捶十八敲,咬牙切齿打了他一上午;钢琴上倚着一辆脚踏车。不知道哪一家在煨牛肉汤,又有哪一家泡了焦三仙。”

上海人不是不管闲事,而是只要管,就要管得有技术含量。比如我遇到的这位老伯,“我帮侬讲啊,想照大楼,格末最好的位置是出了弄堂口,锦沧文华酒店看到没有,楼后员工通道的二楼平台。”我依言行事,果然!

“想当年,我们这公寓是明星公寓,金山、张瑞芳两口子,言慧珠、王丹凤、李健吾都住这里,逢年过节热闹得不得了。”老伯又给我上起了历史课,“但过年最热闹的其实是下面的沧州别墅,总要警卫开路的,首长来拜年!喏,110号那幢,童先生一直住到逝世。哪个童先生?童村啊,中国抗生素之父,国产青霉素研发是他主持的。为啥派头格大?话剧可能你没看过,中学课本总学过的,《陈毅市长》里化学家齐仰之的原型……”

我向老伯请教,为何这附近并无“沧州路”,却有沧州别墅。“谁说没有,以前有的,就在哈同花园和沧州别墅之间。可惜当年修中苏友好大厦(即上海展览中心),连哈同花园一起拆掉了。以前还有座沧州饭店,赵元任在那儿结的婚,泰戈尔访华也住过,宋美龄婚前在这里被绑架过,‘暗杀大王王亚樵每次‘出差前都会在这里包个房间放松……只可惜,二十多年前修锦沧文华酒店——锦是锦江,沧就是沧州——好端端拆掉了,我看着拆的,作孽哇!”原来,梦境飞得再远,也终归是会落回人间的。

石库门中的“匣想”

“北京四合院,上海石库门”,后者是“中体西用”的海派文化在建筑上的典型呈现。昔舍的改造项目中也包括石库门,位于建国西路66弄,离华业小区只有1公里多一点,沿线正是上海西区的精华,很适宜安步当车。

某种程度上,上海地图堪称一幅微缩版的中国地图:沈阳、哈尔滨、大连这些东北地名都出现在市区东北的虹口、杨浦区的路牌上;如同新疆一样地广人稀的西部虹桥地区,疏朗地分布着天山路、哈密路等;南宁、桂林、钦州等广西兄弟安身于西南部徐汇区的街道;最妙的是陕西(南、北)路:陕西省以秦岭一线为界,分属人文地理气候迥异的南北方。陕西路则以昔日的洋泾浜、如今的东西高架延安路一线为界,北路属公共租界西区,人文建筑以盎格鲁撒克逊—基督新教文化为指导,重实用价值;南路则属法租界,一派拉丁文化范儿,建筑风格或华美舒适,或自由奔放。

出了华业小区,拐上陕西北路,眼前是一片齐整的公寓,其中面粉大王荣德生的豪宅鹤立鸡群,但风格也是中规中矩;过了延安路高架,看到马勒别墅那座爸爸根据女儿梦境搭建的童话城堡,就到了陕西南路。

巨鹿路、进贤路、长乐路……一条条都是近年名声鹊起的网红小街,那个无数人的西餐启蒙之地——红房子却不见了。复兴西路口一角的陕南村,诞生了丰子恺那些温暖了几代中国心的人物漫画;另一角是中国近代医科、工科发祥地之一的同济学堂旧址。路过绍兴路口,不远处那幢米黄小楼是昔日的法国警察俱乐部、如今的上海昆剧团团部。再往前,是那座上海独一无二的牌坊——中式的飞檐斗拱,却用中法双语写着“步高里 CITE BOURGOGNE”,还有建筑年份“1930”,上海石库门最集中、最精华的地段之一 ——建国西路(原靶子路、福履理路)到了。

建国西路是当年法租界最南边的一条东西向马路,民国时由法租界工部局越界修筑,因其荒僻,一开始仅作为法国驻军的靶场,后来战乱频仍,20世纪30年代才大兴土木修建。这条路历史不长,却是一个大亨频出的地方:365弄福履新村5号,是华人船王、宁波帮领袖董浩云的私宅,1937年他的长子董建华就出生在这里,1949年董建华随父迁居香港,1997年成为香港回归后的首任特首。622号那栋罕见的德国青春艺术式建筑,属于第一个把美国电冰箱技术带回中国的“冰箱大王”陈三才,他后来因暗杀汪精卫未遂而慷慨就义,他的美国太太Ann Summers是著名的舞蹈家、教育家,培养过的弟子除了秀兰·邓波儿,还有多位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家。隔壁的628号,现在是波兰领事馆,过去是香港富豪王时新的旧居,他的儿媳妇就是孙中山的孙女、孙科的女儿孙穗芳。至于步高里,从民国至今,一直是上海滩的“文化里”,出过胡怀琛、张辰伯、平海澜,还有上海文联、作协的宿舍,在52号石库门的一个房间里,青年巴金写出了《海之梦》。

战乱客观上催生了石库门这一世界级的建筑发明:富人阶层大量涌入租界,他们羡慕洋房煤水电等现代化设施的便利,又不习惯其外人可一览无余的开敞,更喜欢中式院落的私密性;新开发的租界因人群的涌入而地价暴涨,地方有限,用新式水泥筑成、同时搭载了西式生活设备和中式院墙、大门的独门独院只好向高处要空间,常年紧闭的黑漆大门后的院子,只能成了天井。

建国西路66弄1-2号,在这条以石库门著称的街道上并不起眼,左右两栋石库门,同样的大门、天井,前楼由低至高是客堂、主卧加阳台、阁楼,后楼则依次是灶披间、亭子间、晒台,完全一样的标准格局,犹如镜面一样对称,却偏偏非要挪出一点角度、不在180°水平线上,因此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联排。

说石库门是上海建筑的代表,不止是建筑式样那么简单,更有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和家庭观念的革命。传统的中国院落,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体现的是尊卑长幼的等级观念:长辈住条件最好的正北房,佣人住最差的倒座南房,东西厢房也因采光和风向的好坏体现出长幼地位;只要有钱有地方,四合院可以一进接一进地接下去,大家族原则上可以永远不分家,整个旧秩序也由此维系。石库门呢,全部南北通透,无所谓上下房,规制就那么大,只能一个小家庭居住,人口多又不愿意分家,就造联排一体的,但每栋关起门来还是自成一家,少了很多家庭矛盾,强调平等独立、个性自由的海派文化特质也由此孕育。endprint

Peiying团队改造的,是左边一栋石库门的半个客堂,面积只有20多平方米,却有4米多高,神来之笔是房间内搭出的二层地板——说是栅栏也没错,无数根木条和一面高挑的落地西窗,让本来昏暗的一楼也变得明亮,并且切割出无数魔幻的光影,当大门关上,我真的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阳光与安静,在上海都可以说是奢侈品,我想做的,就是煮上一杯咖啡,点上一炷香,然后找一本感觉对路的书,漫无目的地虚掷一段时光。

出了弄堂,路口斜对面就是田子坊,同样是石库门,却像是两个世界,我几乎是被一家家网红店里的人浪和声浪推出来的,一路“逃”回那座安静的小小石库门,那一刻,很想像《滑稽列传》里的东方朔那样“据地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这20多平方米的空间,如同一只精巧的匣子,收藏着点点光影,而把所有喧闹摒于门外,于是在这闹市之中便“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

听了我的抱怨,Peiying哈哈大笑:“那说明我们的目的达到了。这间房子的定位就是闹市里的书房,主题就叫‘匣想。”所谓“匣想”,收藏的既是天光,又是时光,无味无形却千变万化,许多美好的念想就是这么来的。

颜值高、有故事、人又少的“阿拉屋里厢”

愚园路749弄

这条连接静安寺和中山公园的马路,如今开了数家网红店,早已不复当年的幽静,但进到749弄,节奏会一下慢下来。这条弄堂结构十分复杂,使得潜逃和藏匿在此成为一门艺术。入口很小,不经意间也许就错过了,一旦进入其中,蜿蜒曲折,别有洞天,越往里走越开阔,其中藏着三幢『神秘别墅』,是昔日的特务机关。

新华路

这条藏身于茂密梧桐树荫下的窄窄的小马路,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上海第一花园马路。最能体现新华路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是马蹄形的329弄。过去这条弄堂曾住了许多国家的外侨,也叫『外国弄堂』,如今改为新华别墅,坐落着英国、美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几十幢不同风格的欧式花园住宅。这条弄堂的设计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建筑师邬达克(L.E.Hudec)。

隔壁的593弄,因梅花喷泉而得名梅泉别墅,是一水儿的中国人设计。秋日午后最适合谋杀菲林,西斜的太阳照在一栋栋拉毛外墙上,斑驳而又温暖。

周二下午或周六来,可以拐到旁边的番禺路,夹在现代化建筑中的127号小洋楼,是给上海留下无数不朽作品的邬达克的私宅,如今作为纪念馆,每周只在这两天开放。

汾阳路—东平路

夹在热闹的商业街淮海路、衡山路和24小时永不眠的酒吧休闲街永康路之间,这里却显得有序了许多。汾阳路20号是上海音乐学院,可以听到性价比极高的演奏会。79号是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了上海博物馆没能收录的工艺美术部分的国宝,这里曾是法租界工部局董事的豪宅,建筑本身也是一件工艺品。150号的白公馆,是白先勇度过童年的地方。

走过三岔路口的普希金雕像,就是更小、但老洋房更集中、来头更大的东平路。9号是宋美龄的爱庐,是宋子文送给妹妹的陪嫁,每个建筑细节都极有看头,现在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办公楼。11号的餐厅曾是宋子文私宅。7号德国建筑风格的买手店曾属于孔祥熙。

复兴西路44弄

在这条豪宅、名人故居林立的昔日法租界主干道上,只有7幢三层小楼的44弄乍看并不起眼,但这『北斗七星』的颜色竟各不相同:粉绿、粉红、天蓝、淡黄……像七片奇异的花瓣。这组别墅叫作玫瑰别墅,第一任主人蓝妮是上海滩的『苗王公主』、第一位女包工头和地产商,也是孙中山之子孙科的二夫人。

这组房屋是蓝妮1938年为孙科生下女儿孙穗芬之后投资建设的,邀请到奚福泉等四位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建筑师,蓝妮亲自督工,后来住进了有着粉色外观的2号楼。1949年后,金焰、秦怡一家租住在这里,金焰去世后,秦怡于1990年搬离,蓝妮、孙穗芬回沪定居此处,直至近年孙穗芬也离世。endprint

猜你喜欢

石库门
传承红色基因 从石库门开启
上海石库门
老上海印记:石库门
让大都市的“ 底色”永不褪色
触摸石库门,找到真正的上海
冬防让石库门沐浴幸福阳光
准确解读与科学传承石库门建筑——也谈世博会上海馆主题“永远的新天地”
田子坊:不是“新天地”,是老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