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时代的“麻醉药”
2017-09-11岑天蔚
岑天蔚
1969年阿帕网在美国五角大楼启用时,仅仅连接了四台计算机。四十年后,因特网连接了这个世界几十亿台的电脑。二十年前,Windows系统还只是科研机构的计算工具,二十年后,Linux也变成了民用级别的操作系统。电脑也随之从计算工具转变为娱乐工具,并非其本身的巨大改变,而是另一种力量带给它神奇的变化。这便是网络的进步。
网络,一个来自数学的专业术语,最终被普罗大众广为熟知。中国凭借着强大的人口基数,早在2008年就成为了世界上拥有网民数量最多的互联网大国。但这个“大”,仅仅是数量“多”。网络是通往信息中心的路,但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条路上“挖坑”“设陷”,使其逐渐成为“麻醉”网民精神的“药物”。
且不说满世界飞的“幸运大奖”,光是正牌公司的合法游戏,就够未成年人“喝一壶”了。他们打着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幌子,推出类似“开学季上线礼包”这样的虚拟物品,居心何在?光凭这点,便可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被“麻醉”在游戏公司酿造的“玄幻氛围”中。与其如此,不如让青少年们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
再反观青年人,每日沉浸在头条推送的专家牛股,抑或是某某某传奇的创业经历中。被“麻醉”一下后,便对自己的黄粱美梦深信不疑。于是坚信,只要多受几次这样的“教育”,不日便能飞黄腾达,很快就是另一个马云!可现实呢?候在公交车站里,害怕因上班迟到被老板扣奖金。那股子年轻人敢打敢闯的劲儿,全用在微信朋友圈了。有深夜里追剧的毅力,却没有留在办公室多写一份公文的决心。还四处吆喝着:这便是生活。他们不仅被“麻醉”了,还上了瘾。由此看来,青年人也没能逃脱网络的“魔掌”。
若说他们年幼无知、年少轻狂。可是经过黑白电视年代的大哥大嫂们也受不起这麻醉的“药性”。弹窗里铺天盖地的专家养生之道,各种养颜健体食谱,所谓的祖传秘方,都使他们深信不疑。这份不行换那份,实在不行每个礼拜轮着吃!请问,创建食谱的人,身体怎样?高龄几何?他们怎么知道,是医学界的研究表明,还是科学院的最新成果?那些风风雨雨算计了半辈子的精明人,全被网络麻痹了,还中毒不浅。
更要不得的还是老年人,他们年老体弱,可看病又不方便,于是网络求医开始盛行!这可不得了,那夹杂着方言的口音,粗糙的病情描述,竟然能被确诊!还特地从千里之外寄来了昂贵的“进口特效药”。当老人们吃着淀粉捏制而成的药丸,喝着糖精水泡制的營养液,还自觉得神清气爽、容光焕发!这剂网络“麻醉药”用狠了,简直是慢性自杀。
由此可见,无论男女老幼,都该与网络保持些距离。这剂新世纪的“麻醉药”,亦好亦恶,若剂量得当,能缓解一时之“痛”;可若控制失调,怕是终生挥之不去了。
【评点】
作者针对时下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弊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先运用数据对网络的发展进行了精准的概括,之后全面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所受到的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事实清楚,有理有据,结尾处呼应标题,提出“该与网络保持些距离”,观点清楚,层次鲜明。但文章的缺点也很明显,即一味剖析网络的弊端,缺少辩证分析,导致观点绝对化,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刘加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