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学旅游的黄金时代

2017-09-11

中国国家旅游 2017年8期
关键词:鳗鱼景观旅游

对大多数游客来说,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休闲放松,很少想到要在旅程中接触和学习科学知识。同时,国内多数以山水景观为主的旅游景区,在景物命名、导游用语中仍以神话传说、史话逸闻等为主,这并不利于旅行者科学素养的提升,也影响着中国旅游在全球旅行者心目中的形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旅行方式的变化,以科学考察、探险访古等为主题的旅行渐渐流行起来,其中,以地质、地理景观为载体的旅游活动,称为“地学旅游”。

“地学”是地球科学的简称,研究对象包括地质、地理、海洋、气象等,与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结合而成的学科称为“旅游地学”。中国大地构造体系完整,地质结构复杂,自然地理环境多样,在海洋、平原、沙漠、黄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等多元结构的地质地貌生态系统中,蕴藏了丰富的地学旅游资源,为地学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先决条件。

什么是旅游地学

2013年出版发行的新编《旅游地学大辞典》,对旅游地学的定义如下:

“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包括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两个分支。旅游地学以地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并吸收其他学科(美学、景观科学、环境科学、旅游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旅游业涉及的地学问题。旅游地学是引导中国旅游业走向科学旅游时代的学科。”

中国的旅游地学

1991年陈安泽、卢云亭等合著的《旅游地学概论》,是包含旅游地理学、旅游地质学的完整的中国旅游地学学科的奠基之作。

不足百年的新兴学科

旅游地学是一门新学科,它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地学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 追索其产生时代,最早也超不过20世纪30年代。

早期外国地学家们大多是从地理学的角度介入旅游,比如,1935年英国学者布朗曾提议地理学家把更多精力投放在旅游业研究上。1981年,第24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将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上的一个分支从组织上确定下来。相比之下,有关旅游地质学的研究则迟于1990年。

中国地学旅游景观推荐

地貌景观

花岗岩地貌景观、火山地貌景观、冰川冰缘地貌景观、碎屑岩及其他岩类地貌、岩溶·喀斯特地貌、黄土及砂积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海洋地貌景观、湖泊地貌景观、泉水景观

精彩去处

◎ 福建平潭花岗岩海蚀柱

(花岗岩地貌景观)

靠近海岸或海岛地区的花岗岩体,因遭受海蚀作用,形成以悬崖、平台、石柱或洞穴为特征的地貌景观。

◎ 香港西贡流纹质火山岩石柱

(火山地貌景观)

中生代复活型破火山口(Calderas,一种位于火山顶部的较大的圆形拗陷),有全球罕见的巨大的柱状节理流纹质火山岩。

◎ 海南万泉河景观

(河流景观)

位于海南岛东部,南源为干流,出五指山林背村南岭,长109公里,北源出黎母岭南,二者在琼海市合口咀汇合,始称万泉河,经嘉积至博鳌港入南海,长约163公里,被称为“中国的亚马孙河”。

◎ 南海永兴岛、石岛岩溶景观

(岩溶·喀斯特地貌)

永兴岛属珊瑚礁岛,是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石岛和永兴岛同在一个礁盘上,是西沙唯一经过早期成岩作用的岩岛。永兴岛西南方有7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珊瑚礁岛屿连在一起,称为七连屿,是中国南海最重要的岩溶地貌景观。

◎ 巴丹吉林沙漠景观

(黄土及砂积地貌景观)

地处阿拉善荒漠中心,面积4.4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大沙漠,也被称为“中国最美的沙漠”。流动沙丘占全部沙漠面积的83%,中部有高大沙山,一般高200—300米,最高处达500米,山间的低地有144个内陆小湖。

地质景观

地质剖面景观、构造行迹景观、古生物景观、典型矿产地景观、环境地质景观

精彩去处

◎ 扎赉诺尔人遗址

(古生物景观)

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區满洲里市东南扎赉诺尔东露天煤矿上部,出土了人类头骨,以及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石箭头、绳纹陶片、骨锥、骨针等。

◎ 金川铜镍矿田

(典型矿产地景观)

位于甘肃省金昌市境内,发现于1958年,是中国三大多金属共生矿之一,以镍矿为主,伴生有铜、铂、钴等18种有色和稀有金属。

◎ 豆腐岩构造

(构造行迹景观)

豆腐岩位于台湾基隆附近,由中新世大竂组的砂岩组成,两组近乎垂直的节理将它们切割成豆腐块状,又经海水冲蚀,形成一种特殊的地貌景观。

生态与气候景观

生态景观、气候气象景观

精彩去处

◎ 雨都雅安

(气候气象景观)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常受高原下沉气流和盆地暖湿气流的交互影响,年降雨日达240多天,雨时长,雨量大,被称为“雅雨”。

◎ 卢沟晓月

(气候气象景观)

“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位于北京广安门外西南,横跨永定河,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石桥。拂晓时分的永定河边,月朗星稀,引人遐思。

地学人文景观

精彩去处

◎ 灵渠

位于桂林东北60公里的兴安县境内,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全长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计科学,建造精巧,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endprint

去智利探险

“世界旅游大奖”(World Travel Awards)是全球公认的旅游业界的最高荣誉奖项,成立于1993年,被《华尔街日报》称为旅游界的“奥斯卡”,是对业内卓越产品和服务的权威认可。近日,“世界旅游大奖”提名智利代表南美洲参选“世界最佳探险目的地”,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智利连续三年获得提名,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其成为探险爱好者的宠儿。智利同时还入围了“最佳绿色出行目的地”榜单,首都圣地亚哥获得“最佳旅游休闲城市”的提名。

领土的20%都是自然保护区

智利地处南美洲西南部,是世界上地形最狭长的国家。作为南美洲第一个对中国公民开放旅游的国家,智利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包括36个国家公园、500多个活火山以及数不清的国家保护区,对自然户外爱好者来说极具吸引力。这里有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标志性徒步线路:从地球上最干燥的阿塔卡玛沙漠,到气候变幻莫测的雨林,再到冰川云集的巴塔哥尼亚地区。

5个荒野风的国家公园

百内国家公园

百内国家公园隐藏于安第斯山脉南端和巴塔哥尼亚之间,1959年开放,以美丽的湖泊、众多冰川和直耸云霄的花岗岩山峰闻名,197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园内低海拔的W环形徒步路线,登上Lonely Planet杂志评选的全球徒步旅行目的地榜首。

城堡山国家保护区

城堡山国家保护区位于巴塔哥尼亚地区,占地1800平方公里,可以看到湖泊、河流、冰川、玄武岩等多种地貌。保护区内有一条16公里长的徒步线路,如果觉得这个距离太短,还有一条75公里的线路可供挑战。

拉达尔谢特萨塔斯国家保护区

这个保护区坐落在库里科东南78公里处,最著名的是被称为“七杯”的景点,那里曾经有七个瀑布形成的天然泳池连在一起,但经过2010年智利大地震以后,瀑布的水早已干涸,“七杯”不复存在,不过,在保护区内徒步,依然可以看到许多稀有的自然植被和珍稀鸟類。

孔吉利奥国家公园

孔吉利奥国家公园坐落在安第斯山脉,最初是为了保护南洋杉而建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这里有着智利最活跃的火山——亚伊马火山(Llaima Volcano,海拔3125米),自1640年起,这座火山一共喷发了35次,大部分游人都是为了参观这座火山而来,此外公园里还有高山湖泊、原始深林、峡谷等景观。

胡安费尔南德斯国家公园

这个国家公园位于太平洋上,由鲁宾逊岛、亚历山大岛和圣克拉拉岛组成,距离圣安东尼奥港600多公里,这里被认为是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故事发源地,因此而闻名。在这里可以看到众多稀有的本土野生动植物,还可以参加徒步(中、高难度)、潜水等各种活动。

追寻野生动物

智利拥有丰富的本土动植物,特别是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如羊驼、狐狸、普度鹿、秃鹰、海鸟、啄木鸟、火烈鸟、美洲鸵鸟、美洲豹等,还有不同品种的企鹅,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碰到难得一见的美洲狮。

探访野生动物栖息地

百内国家公园

美洲狮是西半球分布最广泛的动物,从北美加拿大落基山脉到南美安第斯山脉都有它出没的踪影,但它们在百内国家公园里却如同一个传奇,因为美洲狮偏好单独行动,且生性敏感,能否与它直面全凭运气。

阿塔卡马沙漠

位于圣佩德罗阿塔卡马郊区的阿卡塔马盐滩和附近的琼加拉湖,是火烈鸟们的栖息地,鸟类爱好者们有机会一睹火烈鸟成群结队的壮观景象。

洪堡企鹅国家保护区

洪堡企鹅是世界濒危野生动物,现仅存12000只左右。这个保护区内占地大约3平方公里,有3个岛屿——Choros岛、达马斯岛和Chaaral岛,除了洪堡企鹅,还能看到宽吻海豚群。

达马斯岛海水清澈、沙滩洁白、沙质细腻,除了享受阳光海滩,还可以观察到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和活泼的海豚、海狮以及种类繁多的海鸟。

无限接近星空

智利中北部是天文爱好者的必游之地,这里天气稳定,每年只有大约60个晚上会下雨,其余300多天夜晚晴朗无云,是观测星空和众多天文现象的最佳目的地之一。尤其是阿塔卡玛高原和科金博地区,观星条件极佳,为旅行提供不可多得的别致体 验。

3个值得一去的人气天文台

托洛洛山天文台

位于艾尔基山谷中央,海拔2200米,是南半球历史最悠久的天文中心。

玛玛于卡山天文台

位于艾尔基山谷,交通更为便利,可以观测星系、星云和星群。

南十字天文台

南美最大的天文旅游中心之一,拥有4座穹形观测屋顶、一座圆形剧场,非常适合特定主题旅游。

鳗 鱼 饭 日本夏季风物诗

进入炎炎夏日,日本人开始蠢蠢欲动,不论关西关东,不论身份性别,人们踏遍大街小巷,只为寻觅一碗入口即化的鳗鱼饭,再勤俭持家的主妇,也会想方设法让家人吃上一顿。特别是每年的『土用丑之日』(立秋前18日的丑日),也就是夏季气温最高的时候,据说食用营养丰富的鳗鱼可以防止中暑。可以说,鳗鱼饭是日本人夏季日常的一首风物诗。

日本鳗鱼专家说:『世界上的鳗鱼,七成被日本人吃掉。』这话不假,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报告,全球每年的鳗鱼消耗量大约是13万吨,其中70%来自日本居民。然而,2014年,被过度捕捞的日本鳗鱼(学名:日本鳗鲡)进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名录,同时也有专家指出,有必要采取限制流通和消费等措施,来保护日本鳗鱼的生态。如何在保障天然资源的同时,守护日本传统的饮食文化,是当下日本人最为关心的问题。endprint

由来已久的食鳗文化

据考证,日本从开始种植水稻的弥生时代(大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就有食用鳗鱼的习惯,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中曾出现关于鳗鱼料理的记载。直至江户时代(1603—1867),鳗鱼才成为大众普遍的饮食。

日本人认为,鳗鱼即使脱离水生环境,只要皮肤还是湿润的就可以存活,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且蛋白质含量高,口感丰富,易于消化,因此是夏季防止中暑的首选食物,也是最具人气的下酒菜之一。

鳗鱼饭讲究多

去日本的鳗鱼饭馆,菜单上一长串的名称会让人头大。比如,穴子(日语:アナゴ)是海鳗,价格相对便宜一些,河鳗(日语:うなぎ)则比海鳗贵五六倍。正宗的鳗鱼饭用的是河鳗,口感比海鳗高出很多。此外,鳗鱼重(日语:うな重)通常盛在庄重的漆盒中,鳗鱼盖饭(日语:うなぎ丼)则是盛在普通的碗中,至于两者的差别,一说是所用鳗鱼的种类和部位不同,也有的店家表示仅仅是所用容器不同,一般来说,前者会搭配鳗鱼内脏做成的汤羹。

鳗鱼匠人的『舍利三年』

日本寿司界流传着一种说法叫『舍利三年』,『舍利』是壽司店对醋饭的代称,这句话的意思是:学做舍利,至少要花三年工夫,才能准确把握调料配比和水米平衡。和寿司一样,鳗鱼料理也有『三年穿签、八年刨背、烧烤一生』的说法。

收拾鳗鱼需要特殊的刀具,关东地区一般从背上切开,关西地区则是从腹部切开。据说这是因为江户地区武士聚集,为了避开『切腹』的意味,所以选择背部;而大阪地区商人聚集,从腹部切取的是『敞开心扉』这一层含义。两地的制作过程也稍有不同,关西地区串串后直接烤,关东地区则在烤制之前增加了蒸制的环节。

酱汁,是鳗鱼饭馆赖以生存的绝技,可以说,酱汁的味道代表着这个店铺的味道,需要经过数代人的积累,不是普通人家在一朝一夕就可以制作出来的。日本人说,开鳗鱼饭馆的,一旦着火,逃生时什么都可以舍弃,但必须要抱着酱汁坛子。

烤鳗鱼,也是考意志

烤鳗鱼一般用炭火,尽管现在很多鳗鱼饭馆都开始使用煤气灶,但传统的鳗鱼饭馆仍旧采用炭火烤制。炭火炉架起来,将近1000度的炭火使得热气很快充满厨房,即便炎炎夏日,烤鳗鱼的师傅也必须在这种高温环境下工作,保持精神完全集中,衣服湿透了再换,同时要不停地补充水分,但手里的活儿丝毫不能受到影响。

各国的食鳗文化

除了日本,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也有食用鳗鱼的习惯。

在意大利,鳗鱼的食用方法是去掉头尾、鱼骨和鱼皮,将干净的鱼片用调味料腌制,然后裹上面粉炸着吃。

在其他欧洲国家,如荷兰和德国,鳗鱼多半做成熏鳗或鳗鱼罐头,料理方式是将活的鳗鱼用盐腌过,再将内脏清除干净,干燥处理后,以木屑、茶叶、熏油等熏至棕红色。

英国还有一种不常见的鳗鱼吃法——鳗鱼冻,把鳗鱼用水煮约半小时,鳗鱼会释出胶质,放到冰箱冷藏后,胶质凝固成鳗鱼冻,通常和土豆泥一起吃。

在中国,根据《本草纲目》等古籍记载,鳗鱼一直是滋补圣品,广泛用于治病解毒。endprint

猜你喜欢

鳗鱼景观旅游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我国鳗鱼产业2019年发展趋势与建议
旅游
一种离散问题的新型鳗鱼算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