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红土 醉美余地
2017-09-11范晓莲
范晓莲
情系红土 醉美余地
范晓莲
红军廊桥
来到长汀县河田镇余地村,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绿——山是绿的,水是绿的,连空气都仿佛是绿的。
这里的山是那样苍翠,竹木葱茏,绿波荡漾,雾气缭绕,恍若仙境;这里的水是那样清澈,清得可以看见两岸绿树的倒影;这里的空气是那样清新,带着丝丝甜意,让人陶醉不已。
竹韵悠悠生态美
初夏的细雨纷飞,山坑岭脚,片片竹林节节拔高;田间地头,青青芋叶亭亭如盖。我们穿行在幽静的山间小路上,水珠在竹叶上攒聚,间或从叶尖滴落。要是不小心碰到竹枝,水滴顿时扑簌簌地落下来,调皮地钻进我们的发丝和脖颈,凉凉的,痒痒的。漫山遍野的竹林,不仅清新自然,也是余地的绿色小银行。
村支书丘广春向我们介绍,余地村原本是个贫困村,全村200余户人家,仅有耕地约600亩。如何让村民脱贫致富呢?村“两委”目光投向了村里的一万多亩山地。2007年县老促会组织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前往浙江安吉考察,学习他们的致富经验,决心从无到有,开发毛竹产业。2008年起,由县老促会、林业局、水保局提供种竹、竹业专用肥和技术指导,全村有108户村民上山种植毛竹1.3万多株共800多亩。丘广春说,种毛竹不仅增收快,还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余地村地处河田水土流失区范围,原本水土流失严重,自从发展毛竹种植主导产业后,生态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该产业还为余地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村支书丘广春向县老促会会长王华(左二)介绍闽粤赣七团旧址
种植养殖促发展
除毛竹外,余地村还大力发展其他种植、养殖业,槟榔芋是该村村民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过去,余地村是守着优越的自然资源过穷日子:大田里种的全是水稻,产值不高;山地万亩,种果很少;庭院养猪是传统,但品种老化产值低下。1999年,该村被定为创建小康试点村后,县老促会和老区扶贫办等部门针对该村的实际,制订了“庭院养猪建池,山上垦覆种果,大田扩种经济作物”的发展规划。
县老促会干部在余地村考察
目前,全村种植槟榔芋约400亩,种植槟榔芋已成为村里的主要经济支柱。村民丘荣荣去年种了6亩槟榔芋,每亩产值约8000元,一年纯利润近3万元。村民廖华荣利用保温技术,延长槟榔芋的收成期,每年可增加一大笔收入。
近年来,在县老促会大力支持下,余地村不断推广生猪、肉牛生态养殖。村民丘腾火生的“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搞得有声有色,他以沼气池为纽带,养了几十头猪,猪粪排进沼气池,沼气用来点灯,沼渣沼液给10亩板栗和3.5亩烤烟、槟榔芋作肥料,既节约了燃料费、肥料费,又保护了生态环境,每年收入7万多元。据了解,目前余地村建起了113口沼气池,养殖母猪200多头,肉牛300多头,光这项人均纯收入就达3800多元。余地村村民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红色土地焕生机
余地村是省定革命老区基点村,曾经是闽粤赣边纵队独立第七团团部驻地和主要活动区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余地村人民一心跟党、英勇无畏、前仆后继,有30多位红军烈士和15名革命“五老”人员。该村被誉为“红旗不倒的地方”。
1999年开始,长汀县老促会把余地村作为挂钩帮扶的试点村,帮助余地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完善路、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县老促会的引导帮助下,齐心协力,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如今,余地村已不再是昔日清贫的山旮旯,这片红土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幢幢农家小楼接连建起,一条条水泥村道相继铺成,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自2010年始,该村投入80万元实施道路硬化工程,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同时,村里建立了“基点村示范卫生所”,解决了长久以来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只要一个电话,医生即可上门看诊,村民们真正享受到了“小病不出门”的优质服务。“多亏了老促会、老区扶贫办对我们村的关心与帮助,村民们才过上了好日子!”村支书丘广春言语间充满感激。他说,余地村的发展,少不了老促会、老区扶贫办十几年如一日的帮扶,余地人民永远忘不了这份心、这份情!
当前,余地村正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余地村具有山清水秀的优势,规划将主要聚居地作为旅游区的主体,将村庄和旅游相联系,形成“两心、一带、多节点”的空间布局结构。其中“两心”是指红色文化核心展示区、旅游景观核心区;“一带”是指沿河流水系形成的生态景观带;“多节点”是指以闽粤赣边纵队独立第七团旧址、纪念馆、瀑布水车、红军亭、水口廊桥等一系列主要旅游景观为节点。积极展现余地村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不断促进余地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余地村的全面建设和长足发展。
美丽的余地,红色的土地,祝愿你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长汀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