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为何最终惨死
2017-09-11六神磊磊
◎六神磊磊
商鞅变法为何最终惨死
◎六神磊磊
秦国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无疑是历代君主不懈努力的结果,但没有商鞅,就没有强大的秦国。
天生我才卫鞅
不可否认,这个世上有天才存在。有的人,天生就有大局观,年纪轻轻,看天下如拨云见日。商鞅就是。那时候,他叫卫鞅。后封商地,遂叫商鞅。
魏国重臣公叔痤病重时,曾嘱咐魏惠王:“愿王举国而听之;如不用,当杀之。”意思是,要么重用商鞅,要么杀掉。但魏惠王不是伯乐,也很愚蠢,不用商鞅,也没杀他。于是,商鞅跑到秦国,见到了秦孝公。秦孝公能识千里马,还有绝对的权力,更有狂大的野心。
三见秦孝公
商鞅通过行贿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秦孝公。当时,商鞅29岁,秦孝公22岁。
第一次见面,商鞅还弄不清秦孝公的想法。他试探性地从三皇五帝讲起,还没说完,秦孝公已经打起了瞌睡。事后,秦孝公怒斥景监:“你推荐的什么朋友,就知道夸夸其谈。”景监将秦孝公的话转述给商鞅,并责备商鞅,商鞅反而高兴了:“原来秦公的志向不在帝道。”
第二次见面,他又从王道仁义讲起,秦孝公的兴致比前一次好点了,但还是觉得不着边际,哈欠连天。商鞅明白了:“秦公志不在王道。”要求景监第三次引见,并保证这次一定能说服秦孝公。
于是,第三次见面,商鞅劈头就问:“当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难道不想开疆拓土,成就霸业么?”秦孝公立刻精神了,他要的就是霸业!听着听着,秦孝公不再矜持,握住商鞅的手:“请先生教我。”
商鞅变法,强盛秦国
商鞅变法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变法,没有之一。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统一中国的基础,奠定了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郡县制度、户口制度、土地私有制度、平民阶层向上晋升制度。
变法的最重要的内容是:
第一,土地私有化。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第二,贵族平民化。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没军功的,就是屌丝一个;有军功的,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第三,连坐法。互相监视,互相揭发,一人有罪,五人连坐。
第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第五,推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制民。政治上,设郡县、乡里,让政治权力无障碍地插到帝国底层;经济上,抑制民间财富,不使人民经济过于强大;思想上,焚书、统一思想、愚民;社会上,用严格的户籍来管制人身自由,并限制迁移;法律上,实行“以刑制民”,用连坐和重刑来控制百姓。
不与众谋
商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与众。”商鞅知道,若变法秦国贵族一定不愿意。所以,他向秦孝公建议,要成大功就别和庸众商量,甚至解释。我定、你们执行,没商量,效率奇高。
商鞅变法历经18年,是历史上最高效的变法。商鞅之后被车裂也说明,最快成事的捷径,也常常是成事者最快倒霉的路径。
极端功利主义
秦国曾经颇有仁义古风。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开始成为“虎狼之国”。
商鞅变法,重刑也重赏。于是,秦人趋向于极端功利主义。而连坐制度,因恐惧连坐而互相揭发,败坏了朴实善良的民风、让人坏起来没有底线。人生活在恐惧之中,即使仓廪实,也难祥和快乐。
商鞅自己,也死于自定的法律。秦孝公死去,太子即位,太子老师公子虔告发商鞅意欲谋反,秦惠王下令派人逮捕商鞅。商鞅本是魏国人,就潜逃到边境,天黑了想在旅馆里住下。旅馆老板拒绝他说:“对不起,商鞅定下了法律,入住客人没有身份证明,要连旅馆老板一起治罪。”商鞅哀叹道:“天啊,苛法的害处竟然厉害到这种程度!”他不敢住店,连夜逃到魏国。然而魏国因为他曾经背信弃义,又是秦国的通缉要犯,拒绝接纳他。商鞅逃回自己的封邑,纠集一帮人马进攻秦惠王。秦惠王调动大兵讨伐,将商鞅兵击破。商鞅又向东逃亡,路上被擒获杀死。秦王下令将商鞅尸体车裂,商鞅家族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