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结构转型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017-09-10周文名
周文名
摘要:随着中国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引擎”的经济结构转型进程的深入,由能源不可再生性产生的约束问题和由能源消耗不断增加而产生的污染排放问题日益显现。
关键词:经济结构;环境污染;能源
一、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分析
对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描述,本质上反映的是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过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是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倒U型的曲线形态。对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这种倒U型关系,可做如下解释:在经济发展初期为了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通过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获得较高的产出水平,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重速度轻质量;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和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作用下,环境污染的加剧使得人们对清洁空气的需求增加,人们愿意牺牲一部分收入或者减缓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来换取更多的清洁空气,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质量开始逐步提高。
如图1所示,对中国从1983年至2010年期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描述,并作出趋势线,其中以人均GDP水平(按照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衡量经济增长情况,工业废气排放增长率衡量环境污染情况。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中国绝大多数年份的工业废气排放增长率都是大于零的,即环境污染状况基本处于逐年恶化的情况。这是因为,我国一直以工业化推动经济增长和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过大,同时能源消费的部门结构中第二产业能源消耗占比最大;在2006年工业废气的排放增长率达到了最高点之后,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并在2008年达到了十年来的历史最低增长水平。此外,图1中的增长趋势线尽管出现了下行趋势,但是这仅仅说明环境污染的恶化程度放慢了速度,环境污染仍在恶化,经济增长的质量仍然不高。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1/27/qkimageshqcshqcs201707hqcs20170720-1-l.jpg)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由于第二产业占比一直维持在47%左右,同时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在三次产业中也都是最大的,因此要想既保持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又减缓环境污染的继续恶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深化城市化发展水平来带动第三产业部门规模的继续扩大和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以降低能源消耗水平,还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减少污染排放。
二、对产业结构、环境污染及能源效率的分析
按照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三个阶段划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引擎驱动”的时代。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城市化发展,城市化既是工业化的产物,同时它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它引领着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可以说中国的城市化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但又不仅仅是产业结构调整。在城市化进程中,包括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快速向城市集中,通过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推动城市的快速膨胀、提高产业生产率并拉动经济增长。如果依照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趋势,城市化是高成本的(各类要素价格快速上涨),这会损害城市的产业竞争力,也会直接导致城市化本身的停顿和经济增长不可持续。高成本的城市化除了工资成本和住房成本这些要素价格上涨之外,还应当包括环境污染造成的隐性成本。这种隐性成本既是由能源消耗量增加和能源效率不高引起的,又是由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大量集中而引起。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1/27/qkimageshqcshqcs201707hqcs20170720-2-l.jpg)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会自发的逐步向生产效率更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并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更加優化,各产业生产效率提高,进而促使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其中产业效率的提高中包括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从图2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各产业能耗强度整体上都呈降低趋势,其中第一产业能耗强度最低且低于总的能耗强度,第二产业能耗强度最高且高于总的能耗强度,第三产业能耗强度介于第一和第二产业之间且从1985年开始低于总能耗强度。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城市化在聚集效应和溢出效应的作用下,可以将各种企业和大量居民集中起来,这有利于企业之间和居民之间交通成本、信息传递成本和知识交流成本的降低,从而使产业效率提高;同时,城市化还可以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供热系统管网建设的覆盖面更加广泛,电力供应系统更加稳定便捷,人口密度更大,这些都使得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从而有利于能源的节约。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聚集,能源消耗总量会不断增加。此外,我国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第二三产业规模的扩大,也是导致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能耗的增加进一步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恶化,包括大量生活垃圾、汽车尾气和工业“三废”排放的增加,政府需要为此付出巨额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及环境治理成本,人们因城市环境质量恶化而减少向城市的迁移或逆城市化,最终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减缓和产业结构调整受阻。因此,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在數量上的拉动作用和在经济曾长质量上的提高,取决于城市化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与环境污染两方面的综合作用结果。
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进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引擎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为能源隐性约束的重要表现之一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第二产业能耗过高、能效过低,以及高成本的城市化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城市化也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包括能源利用效率在内的产业效率,来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