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养分
2017-09-09郭轶盛良元
郭轶+盛良元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广博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在党的思想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党的思想建设一直是党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新形势下,党的思想建设应该与时俱进,强化理论创新,着眼党性教育,更应该立足中国社会实践,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升党的思想建设效能。
【关键词】传统文化 思想建设 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教育属于世界观层面,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也就是塑造、革新、强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使受教育者能够改变主观认知,发挥能动性,认识规律和把握规律,能够利用规律推动社会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另外,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在不断的冲击、融合、革新、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许多深刻隽永、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不仅滋养着中华儿女的高尚精神品格和灵魂情操,更加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对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凝练解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是中国传统家国情怀的由衷表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广博的内涵和多元的维度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当代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时刻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关照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激励着中华儿女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砥砺前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精神内核,也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思想建设是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永恒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我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思想建设的重要抓手是道德教育,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不仅不能够成为一名好党员、好干部,甚至也谈不上人格操守,无法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道德教育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明大德、修私德、守公德”,要立志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要坚持无产阶级政治信仰和操守,咬定青山不放松。而这些思想主旨也都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一脉相承,是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内核。
理想和信念并不能与生俱来,需要后天的大力培养塑造。同时,理想和信念也并非一劳永逸,容易被变化的形势和思潮影响、弱化甚至异化,因而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开展教育,不断地对其拓展和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建设是我党干部队伍建设的永恒课题,丝毫不能放松。这也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见贤思齐,用先贤智慧和传统美德加强党员干部自身道德修养,夯实党员干部的道德教育根基。
加强党性修养是我党思想建设的先进经验总结和优秀传统,在党性修养建设中引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我党一贯的做法,也收获了许多成功经验。我党历届领导人在开展党性修养教育时,也都会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内容和方法来提升工作效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警句能够勉励党员干部牢记使命,自我发展,胸怀天下,与时俱进,在保持先进性的同时不忘为国为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素材,为我党开展党性修养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内容和工具方法,党的思想建设和党性修养强化也能够通过这些优秀的文化瑰宝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秉性和行为操守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具备时代性和先进性;帮助广大共产党员坚定政治立场,树立崇高人格,保持纯正党性,更好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
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党的思想建设不能照本宣科,而应灵活运用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宝贵财富,理应在现代社会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承弘扬,更应该让其在党的思想建设活动中大放异彩,发挥优势效能。然而传统文化应用于党的思想建设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该依据不同的思想建设规范和目标、不同的时代背景来灵活运用,科学引入。要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同党的思想建设之间的化学反应,借助传统文化达成思想建设质的飞跃。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党的思想建设,应注重两者间的有机联系。当前传统文化应用于党的思想建设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过度渲染和无限放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儒化党性”,以儒家思想文化代替马克主义理论体系,这显然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理论基石,也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根基,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共产党,单纯以儒家思想代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组织中的基础地位,也就意味着改变了党的性质,这是完全错误的思维,必须杜绝。诚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体部分是儒家文化,而这些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形象的表征,但是之所以强调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意义就在于:用于开展党的思想建设的传统文化必须具有先进性和实践性,必须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相契合,必须立足和构筑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事实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思想建设中的作用,根本目的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马克思主义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更好地在中国大地扎根发芽、成长壮大。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应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来分析,取其精华,立足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
第二,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我党必须坚持的时代使命,也是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必由之路。因而党的思想建设离不開市场经济。然而当前有一个认知误区是: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市场经济不相融,因而也不能用来开展党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党的经济建设方面的教育工作。这显然也是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同样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处处流露出崇高的人文情怀和哲理沉思,同时也蕴藏了丰富的经济管理思想。早在先秦时代,先贤圣哲们就已经开始对经济管理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释。如儒家倡导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思想,都是儒家文化重义轻利、义利并举的典范,由此也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排斥“利”,但强调要以“义”为先,而这一思想显然为现代经济管理活动和契约精神奠定了道德伦理基石。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合”“相济相生”等思想更是为世界经济体之间的融合互补、合作共赢指明了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传统文化作为支撑,党的思想建设、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经济建设实践,更应该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营养。
(作者分别为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学院讲师;西安理工大学纪委办公室讲师)
【参考文献】
①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伦理学研究》,2015年第1期。
②王凤叶:《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社会科学(文摘版)》,2016年第6期。
责编/谭峰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