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思想对企业发展的启示
2017-09-09肖萍侯斌斌
肖萍+侯斌斌
【摘要】墨子思想中所蕴涵的发展观对于现代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的尊重劳动的体制,以传统文化丰富企业新发展观的价值观内容,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将助力中国企业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匠精神 墨家思想 企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中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型强国”迈进,这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计划,实现由“制造”转为“创造”的产业转型升级,企业亟需一种“新发展观”。墨家的理论体系,以“兼爱”为核心,主张“非攻”、“尚贤”。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诠释,墨家思想属于具有“理性自觉”的朴素唯物主义理论。其崇尚“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的理论精神与价值观,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逻辑有内在一致性。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企业家应当承担三个责任:一是取得合理的经济效益;二是使企业具有生产性,并使员工有成就感;三是承担企业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中国企业需要戒除浮躁,精益求精地融入生产与服务,顺应趋势地开拓市场,沉下心去进行创新研究,中国的产业发展才能赢得明天。
墨子思想蕴含的企业发展观、市场观和人才观
“兼爱”,主张“爱无等差”,是墨学的核心与精华。所谓“兼爱”,原意是人人应该爱人如己,去除彼此之间的血缘、等级、贫富等客观差别,做到平等互爱、包容互惠,世界才能达到“大同”的发展境界。墨子认为,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这种个体诉求与社会发展相和谐的行为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全社会的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廉价劳动力为主导的粗放型经济,一度拉动我国市场经济一阵“快跑”之后,也成为制约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瓶颈。企业生产中过分追求 “短、平、快”的眼前利益,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这导致中国虽为制造业大国,而较少有真正的自主品牌。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大力倡导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只有“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才能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
墨家的“兼爱”精神落实到企业本身,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发展观。而符合时代特点的发展观,才是企业工匠精神的根本出发点。《韩非·外储说》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蒡者巧也。”在墨子看来,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不仅是要不断吸收新技术、创造新成果,更体现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企业工匠精神在发展观上的核心体现,并不是以往的社会责任或慈善行为,而是不断推进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原则的科技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升级产业结构,优化配置资源要素,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进而促進优化全社会的经济增长质量,以达到环境友好与企业增长的“兼爱”共赢。
“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科学、文化、伦理思想。“商场如战场”的论调至今盛行不衰,商业竞争与暴力战争同样拥有残酷性、掠夺性和欺骗性,众多企业领导者也在古今纷繁的战争理论中体悟商战竞争之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观念与行业业态也在不断发生蜕变。墨子论曰:“古之知(智)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义,而后为之行。”这句话充分诠释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的辩证关系。将这一思想落实到企业活动本身,则是企业组织应充分认识并理解我国现今的经济新常态,把握社会观念的变化,合理借助市场政策,有效开展并运用技术创新,以更符合当今精神与物质需求的方式进行市场活动。
“尚贤者,政之本也”,意为崇尚贤能的人,是为政的根本。墨家之“尚贤”,包含了科学使用人才的思想。他的“不避贫贱”“不避亲疏”“不避远近”等原则依旧适用。治国治业,皆首在用人。新时期的企业人才观的确立,必须要适应互联网思维,要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打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制定合理的人事制度,保证员工收益,创造光明的工作前景。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阶段,目前的体制改革、科技创新、扩大消费都将成为中央力推的转型升级的手段,借助“改革红利”将传统的“资源性红利”变为“知识红利”与“创新红利”。互联网时代,吸引保留高技能人才成为新的挑战。如何在政策支持下做好引进人才战略工作成为企业关注重点,而人才战略必须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变革在转型、吸引、留住人才三大任务下,公司应主动寻求变革和转型,同时创新思路、引进人才,并搭建好激发人才共同成长的舞台。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企业新发展观
2016年,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也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这背后满含国人对中国制造的殷切期望,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重新思考。狭义上讲,工匠精神指工匠对所造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追求,专注执着、始终如一的态度,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思维。为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现代企业发展应该秉持一种怎样的精神?“工匠精神”所蕴涵的包括发展观、市场观和人才观在内的企业发展观,为此作出了明确的注解和创新的阐释。
弘扬工匠精神,应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的高度尊重劳动的体制性内容,建立各类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的人才激励制度,保护好“工匠精神”的生成土壤;改善政府公共政策产生、输出、执行等方式,促进政府供给方式与市场更好地协调;完善产权保护机制,以透明、稳定的制度提高企业预期。培养企业新常态发展观,还需要政府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严格对市场行为的监管,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法的深入细化,严格打击市场中仿冒、造假、偷工减料等不良行为,加大对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把弘扬“工匠精神”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丰富企业新常态发展观的价值观内容。打造“互联网+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媒体在宣传和弘扬“工匠精神”中的作用,通过具有“工匠精神”之人、企业的典型事例形成崇尚“工匠精神”和新发展观的舆论环境。例如,2016年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充分挖掘生动鲜活的“工匠精神”故事,以公开宣传具备时代精神的匠人匠行的方式,弘扬“工匠精神”,形成与“工匠精神”建设支撑的文化和舆论土壤,使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能手、专家学者在经济上有保障,在社会上有地位,在人格上受尊重。
培育和弘扬新发展观,离不开互联网思维的建立。培养互联网思维,就是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重点是树立质量为本、创新为先的产品思维。以“互联网+”的思维,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企业发展方向,以产品创新和产品质量为着力点,把互联网思维和工匠精神相结合,做好产品,与时俱进地推进企业创新。
(作者分别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乔志峰:《让“匠士”发光发热》, 《湖北日报》,2016年10月18日。
②吴敏文:《“工匠精神”从哪儿来》,《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28日。
责编/陈楠 孙娜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