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如何改进调查研究
2017-09-09马飞
马飞
【摘要】调查研究不仅涉及党的作风建设,更关系到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提高。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这使得作为科学决策重要参考的调查研究显得更加重要。领导干部应端正态度,坚持问题导向的工作原则;科学筹备,注重提升调查研究的可操作性;集思广益,汇集多方意见推进成果转化。
【关键词】领导干部 科学决策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獻标识码】A
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简称八项规定)。其中,第一项规定就是改进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不仅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更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通过调查研究,领导干部不仅走进了人民群众,更借此提高了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当前,我国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错综复杂,唯有开展全面精准的调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不断提升认识,作出科学决策,引领新的发展。鉴于此,改进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着手。
端正态度,坚持问题导向的工作原则
党中央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对党的作风建设和调查研究工作开展的关系,有了很高的认知水平。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2012年,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再次以改进调查研究为重要抓手推进工作作风建设。这就更加表明,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归属科学技术范畴的调查研究,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更是一门党性很强的科学,需要良好的作风作支撑。领导干部在调研中只有秉持严谨的态度,才能延续踏实的作风,从而确保调研结果的真实。为此,改进调查研究的第一个层面就是端正态度。
坚持问题导向是端正态度的关键抓手。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摸清情况、解决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调查研究自始至终的开展主线。然而,在实际调研中,个别领导干部往往偏离问题导向,展现出很强的随意性。这就在实际调研中造成“俯不下身子”“走马观花”“身影来去匆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视野一叶遮目;甚至有时弄虚作假,搞出“悬空照”这样极端形式主义的笑话。应该说,端正领导干部调研态度不是来自于学习和说教,而是更多源自对问题导向的坚持。首先,以认识问题为导向可以有效减少调研中形式主义发生的机率。求知欲是人类的一项本能,通过调查研究获取真知灼见无疑能够满足这种欲求。获取针对问题清晰全面认知的渴望,可以促使领导干部在调研中“下马看花”,深入群众,多听多看。其次,解决问题为导向,能够有效避免个人价值取向的功利性。领导干部将调研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在心上,有助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调研结果失真。总之,只有始终将问题挂念在心,才能够端正态度,从而树立求真务实、精简高效的作风,深入全面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
科学筹备,注重提升调查研究的可操作性
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其中,调查研究就是实现认识与实践多次反复的中间桥梁。调查研究是一项需要长期反复开展的重要活动,需要组织专人,精心筹划,以增强调研的可操作性和联动性。事实证明,缺少统筹规划和科学安排的调查研究,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甚至流为形式。只有科学统筹,将重大问题作为课题立项认真研究分解,梳理好需要调研的问题,做好全年调研规划,才能推进调查研究工作分级分批有步骤开展。为此,改进调查研究的第二个层面就是科学筹备。
科学筹备的重点是增强调查研究的可操作性。影响调查研究可操作性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研究问题定位、参与人员选择和调研对象圈定。为此,首先要梳理问题,增强调研问题的针对性。调查研究直接为科学决策服务,需要精心选题,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热点和难点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紧紧抓住短板问题,侧重创新发展中的新问题,继续深入研究民生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其次,组织专人,提供调研队伍的专业性。领导干部下基层多多少少都会了解到地方发展实际,但往往不够全面,并且欠缺把握专业层面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在调研中加强部门联动,对接专家、学者等资源,采取上下结合、横向联合、借脑引智等方法,提升调研队伍的专业性。最后,抓好典型,“解剖麻雀”,挖掘经验。领导干部调研需要深入一线,沉到基层。但如果调研对象圈定得不准,就容易陷入基层样本的汪洋大海,造成投入成本与效果产出的反差。为此,必须在调研中选好样本,“解剖麻雀”,抓住关键环节,深度调研、集中攻关,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集思广益,汇集多方意见推进成果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调查结束后一定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其中,“零散的认识系统化”与“粗浅的认识深刻化”显然无法依靠领导干部的智慧单独完成,还需要多方智力资源的深度参与。为此,改进调查研究的第三个层面就是集思广益。
调查研究从来都不是为调研而调研的“走过场”,而是为寻求现实问题的解决“开药方”。领导干部调研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发展中的难点、痛点,背后涉及多方利益和深层矛盾。往往需要将认识水平提升到相当高的高度之后,才能够找到问题的症结,研究出最终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依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交换、比较、反复”的调研方法。首先,交换主要调研中的意见交流。这不仅是调研人员之间的商讨,而且囊括向专家学者的请教,还有基层群众发声的汇集。其次,比较多侧重于调研时的对比研究。在相似的样本和意见中寻找共性,摸索规律。最后,反复则是调研的科学性所在。作为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调研是一个动态把握事物发展的过程,需要反复开展多重对比。总之,通过建言会、座谈会等形式,倾听来自专家学者、基层公务员、普通群众等的声音,归集多方意见有助于确保调研贴近基层的低姿态和集思广益的开放性,从而进一步确保了调研结果更加真实全面,有助于调研成果的实践转化。只有集思广益,将停留在报告纸面和会议言谈中的成果不断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在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发挥调研的实效。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在肩,改进调查研究不仅是干部作风的求真务实,更是工作方法的科学化与专业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中国砥砺奋进的这五年见证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和调查研究的双重改进。调查研究服务于科学决策,而决策用于指导实践。事实证明,只有准确及时地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才能够为改革开放谋好局、开好路,而这又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改进调查研究。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③《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责编/陈楠 肖晗题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