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网络文化产生的社会动因及反思

2017-09-09赵欢

今传媒 2017年8期
关键词:网络文化文化建设

赵欢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不仅迈入新的媒介时代,更接触到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这也是目前颇受学界重视的学术话题。本文在描述了网络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后,认为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不能忽视社会文化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了网络文化产生的社会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和繁荣网络文化的三个措施: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对网络文化采取包容冷静的态度、架构网络与现实之间的沟通桥梁。

关键词:网络文化;社会动因;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27-8122(2017)08-0158-02

一、研究缘起

近些年来,大众媒介的发展相当迅猛,特别是电子媒介技术,而互联网正是其中发展势头最好的,波及范围最广的。这其中的原因不仅在于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完善,各种移动接收终端产品的诞生和普及也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融入新的媒介时代,现在已然进入到“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论坛、各种社交网络等愈加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些平台上人们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他人积极互动,由此,也诞生一种根植于互联网的媒介文化——网络文化,这成为当下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想要理解网络文化产生的社会动因,就要先对网络文化本体论进行探讨。

二、网络文化本体论研究

(一)网络文化定义

想要给网络文化下一个确切定义是很难的,因为网络文化包含非常复杂的内涵和层面。比如网络文化中的“文化”概念,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就有不同看法。中国哲学家梁漱溟先生在其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提出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而当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则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提出“狭义文化”的概念,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此外,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曾对文化进行定义。

回归到网络文化这个概念本身,从其他学者的研究中可以一窥现阶段学界对网络文化的认识。曾静平、李欲晓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为“信道”,以计算机、手机、车船以及各种飞行器为终端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符号、音视频符号和动漫游戏等符号,传播文明,传承思想,诠释文化,张扬风俗民情,表达民情民意,宣泄情绪意识,垒筑的崭新文化风景。桑新民认为,网络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国际互联网创造的不同于以往文化形态的一种新文化;二是指对网络文化思考和文化研究。罗沛霖认为网络文化有两大类,一类是对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它并不具备新文化的特点,不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另一种是由于超文本、多媒体等新技术在互联网上的应用和普及,产生了许多全新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由上面不同学者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可见,网络文化的概念在一时间还难以界定清晰,这表现在有些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新的文化形态,而有些学者认为要对网络文化进行区分,部分属于新的文化形态,而另一部分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此外,不同学者在尝试定义“网络文化”时,始终难以离开“网络”和“文化”两个词,在不同的解读中也主要围绕着这两个概念进行阐释。而本文认为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必须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由于网络文化是新媒体文化,给网络文化下定义时一定要体现出技术革命的特点,即新技术带来新的文化形态;第二,网络文化又从属于媒介文化这个大的框架,网络文化的定义自然也必须带有媒介文化本体论的色彩,这就要从媒介文化的本体进行阐释:作为媒介及其表征系统的媒介文化是主体的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这是从文化的人本规定性层面、从文化作为人的类本质活动对象化方面、从文化作为人的价值与行为规范体系方面以及文化作为社会运行内在机理和图式方面来看待媒介文化[1]。简言之,在界定网络文化的时候,绝不能忽视其本质仍然是人类的创造,是人类的创造性实践。这表明研究网络文化需要更广大的视角,才能理解网络文化。

(二)网络文化特点

网络文化是一个“多面体”,在分析网络文化特点的时候,既要体现它所具有的新媒介特征,也要体现它作为一种文化所具有的气质。

从技术特征来看,由于互联网具有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多媒体、超文本、数字化等特点,网络文化也带有这些特质。网络文化是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在此平台上,人与人进行意义的交换而产生的,在互联网之前,传播的速度缓慢且传播方式单极化严重,但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格局,增加了也增进了人们的互动,这为网络文化的孕育提供了广泛的土壤。网络文化的海量性体现在网络文化包罗万象。在互联网上,人们既可以看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可以看到各种新兴文化的萌发,除此之外,不可否认的是在互联网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网络糟粕,比如网络色情文化、网络炒作、网络暴力等。网络文化的即时性体现在网络文化的更新速度极快,几天不上网,打开网页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新词、新段子,这种高频率快速度地更新使得网络文化有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这体现了网络文化的繁荣。

从文化特征来看,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草根性等特点。互联网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价值观的个体连接到了一起,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话题,与此同时,不同的文化也在互联网中彰显自己的独特性,这都要归功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任何文化一旦进入互联网,不仅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也使得文化本身在互联网中进行了创新。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是互联网快速吸引人的关键因素,这包括了两个层面,一是网络文化内容的多元性,二是网络文化呈现方式的多元性。网络文化内容的多元性表现在有人喜欢网络聊天,有人喜欢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人爱恶搞,可以说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所喜所好。其次,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整合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并且增加了交互体验,这样丰富的表现形式让网络文化有了更多的表达路径。endprint

在互联网上,传统的等级观念被打破,信息接收的渠道更加多元,用户由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寻求信息,这种“涵化”实际上会逐渐改变人们对事情的思考,此外,互联网中的表达是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存在的,这为网民平等交流又提供了一个保障,所以,网络文化体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平等。现阶段,我国的网民数量巨大,已经超过美国成为网络用户第一大国,而参与网络文化构建的就是这数以万计的普通网民,这些普通网民积极投入互联网的结果是催生出一个新的阶级“草根阶级”,他们渴望成为网络文化的创造者,话语权的掌控者,他们频繁制造话题和讨论,网络文化中的很多方面都有他们的领地,比如“秀文化”“山寨文化”“非主流文化”等。

的确,网络文化是依托技术革命的新的文化形态,它需要在网络平台上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并且体现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气质,但其根基仍然在社会这个真实环境之中。网络文化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互动的产物,也是这两种社会形态之间的桥梁[2]。所以,分析网络文化不仅要看见网络文化的表现,更要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动因。

三、网络文化产生的社会动因分析

(一)商业动因

在互联网中,由于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任何话题都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关注度,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发酵,这种较快引人关注的“网络围观”让不少人看到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因此,商业诉求在互联网上越来越普遍,同时,“注意力经济”在互联网上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笔者把这种商业诉求分成两个部分:显性诉求和隐性诉求。显性商业诉求,这集中表现在娱乐明星上。娱乐明星,本身就具有更多粉丝,更多的关注,其身份的特殊性、话题性也让有关明星的一切都能博得媒体、网民的眼球。所以明星会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商业价值,利用好自己身上的所有商业卖点。以2015年十一“明星黄晓明和杨颖大婚”为例,尽管婚礼只在一天完成,但前期到后期有着长达两周的话题持续。从“杨颖秀钻戒”到“黄晓明与杨颖试婚纱”到“婚礼举办地曝光和布置”再到“婚礼宴请嘉宾名单曝光”再到“大婚当天”再到“杨颖以医疗检测表明自己并未整容”,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前期对婚礼的铺垫再到后期让话题还能进一步持续的操作,其背后必然有着专业团队的精心策划,让一场“明星婚礼”成为“全民关注的盛宴”。这种商业诉求的动机是明显的,制造越多的话题,关注度就会越高,可以预见这将会给明星及背后的团队带来巨大的利润。合理的利用这种商业动因不仅能带来可观的收益,也有助于提升明星的形象。反之,不合理的商业动因会使明星陷入“商业炒作”,这是十分危险的举动。

隐性诉求,集中体现在普通人身上。在表面热议的话题和人物背后,实际上有着“网络推手”,为了商业目的而制造话题、助推话题。普通人,他们在日常从事着各种平凡的工作,在现实社会中往往默默无闻,但因为某件事或因为某种举动,被别人通过各种形式上传到互联网,由于中国网民基数大,在互联网上容易形成“网络围观”,这些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互联网热议的人物。以“叶良辰事件”为例,叶良辰因为女朋友打扫宿舍的问题,与女朋友宿舍的寝室长发生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对话,这一对话内容被宿舍寝室长迅速上传到贴吧,在贴吧火了之后又转移到微博,一夜之间,无人不知道“叶良辰”,而后叶良辰开起微博,活跃于社交网络,并且还签约了经纪公司录制音乐作品。在“叶良辰事件”中,叶良辰火了之后,便有商业机构找到他,签约他为旗下歌手,让他的商业价值发挥到极致,但无法判定这一话题的火热是策划在前还是策划在后,这种商业动因就是隐性的,难以观察的。类似的,还有“李毅”、“贾君鹏”等,他们也是一夜之间在互联网上成为热议人物。与明星相比,互联网上成名的普通人要尽快完成到受人关注“明星”的转变,因为网络话题的更新速度太快,每时每刻都有新话题诞生。

(二)情感动因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对社会有着自己的情绪表达,但是由于现实社会中情绪表达的成本太高,表达的途径有限,这使得社会个体在情绪表达的时候并不通畅。人们在网络中发表的各种意见以及参与的各种活动,往往是从个人的利益诉求出发,也就是希望实现个体的泄压。但是当一些问题通过网络传播形成广泛影响力之后,便可以获得网络舆论和社会行动的支持,最终解决的,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而且可以更大程度上解决社会的问题[2]。“十一旅游景区宰客”问题每年都会发生,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旅游城市、旅游景点上榜“黑名单”。2015年十一“青岛38元一只大虾”成为人们热议的新闻事件,在这次事件中,游客肖先生和朱先生在遭遇“被宰”后,现实中维权失败,情绪难以宣泄,随后肖先生的女儿把这一事件的经过发到网上,得到网友的围观,网友指责宰客的饭店和相关部门监管不力,随后,当地相关部門介入调查,向肖先生和朱先生致歉赔偿。在这次事件中,肖先生的女儿是因为遭到现实的不公而在互联网上泄压,情感动因是主要的因素。此外,网络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也是由情感动因产生,这集中体现在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之中。目前网络非主流文化可以概括为:80后、90后青少年通过用photoshop处理过的怪异照片、另类的穿着打扮、酷炫的QQ空间、匪夷的“火星”文字等各种形式来追求和表现个性、怪诞、爆冷,从而表达自己特有的心理以及对家长、学校、社会的不满[3]。青少年在成长发育时期开始注重自身的感受,渴望表达自己的情感,但现实中孤独的个体极易被忽视,而在互联网中,青少年可以无限放大这种情感,并且为自己增添标签,找到身份认同,可以看出,这种来自于现实社会的情感动因造就了“网络非主流文化”。

四、网络文化建设的反思

分析完网络文化的社会动因之后,可以发现网络文化的形成带有社会文化形成的诸多因素,现实社会在影响网络文化之后,网络文化又会再反作用于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的文化格局产生冲击,在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中,两者都会带有不同程度的对方的特质。所以要想让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把社会文化和网络文化放在一起思考,本文认为具体举措包括以下三点。endprint

一是弘扬社会主流文化。目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成果颇多,建设的力度也很大,但是在互联网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却并不尽如人意。在互联网中弘扬主流文化必须注意两方面:一是政府网站的建设,二是化生硬的宣传为深度的内容呈现。政府网站是弘扬主流文化的窗口,政府网站的建设是全方面各层级的建设,在硬件上有追求才能更好表现主流文化这样的软实力。以往对主流文化的弘扬有着误区,形式上过于简单,还存在喊口号这样的现象,内容也不丰富,想要弘扬主流文化,必须依托于切实的内容,人们才会想看,政府应该加大对网络话题的关注,并且推陈出新,推出符合自己特色的内容,抛弃过时的宣传内容和手段,主流文化要想发挥,必须在适合自己的载体之中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二是对网络文化采取包容冷静的态度。面对网络文化的包罗万象,有时候人们并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忽视了网络文化的自发性,这对网络文化的创新是非常不利的。文化要想繁荣,有两个基本的途径,一个是对原有的文化的继承,另一个是对原有的文化进行反叛,在不断继承和反叛中,文化才能不断发展。网络文化是平民文化、大众文化,其自然带有普通人所喜爱的文化趣味,尽管这种趣味并不能完全受到主流文化的认同,但仍需对它持包容的态度。弘扬主流文化,并不意味着要打压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也遵循着一些社会文化的规律,它也容易受到各种社会动因的激发,这表明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网络文化将会更有活力,所以要让网络文化在网民的参与中自由发展,才能保证网络文化的创新与繁荣。

三是架构网络与现实之间的沟通桥梁。在认识到互联网中的很多文化现象来源于网民的解压和泄憤之后,人们会产生这样的疑虑:这种情绪万一转移到现实社会怎么办?这就提醒人们,在互联网中政府各个机关建设沟通渠道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现实社会中的沟通渠道是否畅通。政府各层机关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经常发生“踢皮球”的现象,这很容易造成社会恶性事件的发生。政府各层机关应该化“被动”为“主动”,从互联网中的“被动问责”转为现实社会中的“主动服务”,这才是稳定网民情绪,防止网络情绪朝着偏激和不健康方向发展的关键,让网络文化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鲍海波.媒介文化的阐释与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8.

[2] 彭兰.网络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J].社会科学战线-网络文化研究,2011(7):149-158.

[3] 秦苗苗,白启鹏.网络非主流文化的现状与发展[J].网络财富,2010(8):104-105.

[责任编辑:艾涓]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研究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