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对文化产业影响力研究
2017-09-09冯宜
摘 要:手机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形态。手机媒体化进程影响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内容整合;影响文化业态的创新;影响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影响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与提升。手机媒体化有利于建设“内容+平台+终端”的新型传播体系,优化媒体结构,促进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关键词: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8-0013-02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轮新型主流媒体[1]。随着移动技术和智能手机技术的指数级发展,手机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形态。研究手机媒体化进程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有利于建设“内容+平台+终端”的新型传播体系,优化媒体结构,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一、影响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内容整合
国家统计局把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相关层和外围层,涉及传统产业分类上的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其中产业核心层是以传播文化信息产品为基本功能的产业,包括出版业、音像业、广播业、电视业、电影业、演艺娱乐业等。手机媒体对文化产业影响首先体现在与传统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内容整合与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
据艾瑞调研数据,预计2017年中国整体网民8亿,其中移动网民达到7.5亿,移动端使用时长占比超PC端2倍。手机视频用户从五年前的24.7%,提高到最近三个月的64.9%,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从五年前的15.1%提高到近三月的 58.6%,手机音乐和移动电台也有相似的趋势。相比之下,以纸质报纸,纸质杂志,电视,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的用户使用比例下跌明显。这反映了人们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工作和娱乐的需求,对于移动端依赖性越来越高。手机报、手机出版、手机电视、手机广告、手机网站、手机音乐等,传统文化产业的核心文化产品与手机有效整合,使手机成为最贴近消费者的文化载体与传播媒介。
手机媒体化使创意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产业的专业人士,打破了内容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使人人都可能成为文化创意或内容提供者,极大提高了文化创造力。例如碎片化阅读促使网络出版移植到手机出版,最有代表性是手机小说的生产。小说的内容生产者可以自由创作并通过手机上传到网络,消费者对原有内容生产者的小说进行反馈与补充,可通过移动博客、微信等自媒体转发、评论,引发粉丝和朋友圈的追评,并由此产生新的小说内容。近几年不断出现由一篇手机小说演化成电视剧、电影及相关衍生品,并实现商业化。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健康的高品质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手机与文化产业核心内容层整合,必然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内容创新与内容把关。
内容创新要依据手机特性来具体规划,如碎片化阅读要求满足手机“袖珍”阅读的内容制作,即内容篇幅倾向于短小精悍的微型阅读,内容推送要智能化。考虑到手机便携与私人化,在内容规划上要满足目标用户的客观需求,充分关注不同层次的受众和消费者,特别是对小众化的细分市场的满足,丰富文化产品形式。
内容把关首先需技术革新,如智能过滤不良短信,数字版权,网络舆论监控等;其次是监管体制的革新及手机媒体产业链的健全。
二、影响文化业态的创新
手机媒体化实现了“移动技术+智能终端”的模式,推动了“科技+文化产品”高度融合,进一步创新了文化产业的业态。如手机增值业务,可细分为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移动商务、移动搜索等,其充分挖掘移动网络潜力,满足用户多种需求,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手机网游成为手机网站的重要盈利业务,仅仅依靠广告盈利,网站就能为用户免费提供高品质的手机网游。手机游戏产业横跨电信、互联网、计算机、软件、消费电子等诸多领域,在相当多领域形成巨大渗透力。手机动漫利用手机短小、快速传播的特性,制作了众多短小精良的作品,投资小,制作节奏快,更似平民动漫,适应了现在快节奏生活,碎片化阅读,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娱乐方式。
“移动技术+智能终端”使文化产品大众化批量生产转向多元化的服务,手机移动商务进一步提升了文化产业外围层,即网络文化服务。例如移动支付,手机用户可购买书籍、下载电影票条形码并完成支付,获取移动旅游服务等。移动搜索目前主要集中在娱乐类信息搜索,通过大数据追踪,锁定移动用户的兴趣爱好、地理位置,分类满足不同用户需求,更具人性化。但移动商务不断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商业运营提供机会与挑战。2016年咪咕视讯推出手机APP“咪咕G客”,以“原創分享,收入分成”的模式,征集优秀原创作品,并通过咪咕G客全方位发行,最终以用户点播收益分成的方式,让原创作者获得丰厚的收入回报,并挖掘培养出优秀G客超1万人,超七成用户会在观看之余与朋友讨论相关原创视频、在社交平台分享个人观看感受。手机媒体营销已逐渐成为文化创意产品推广的主流,通过移动微博、微信、APP、移动搜索、QQ等营销推广方法,降低了渠道推广成本,扩大了受众覆盖面。目前,由于手机媒体传播及时快速、受众广泛,已成为数字内容产品的重要分销渠道,推动了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链上增值的重要环节。
三、影响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从文化产业内部来看,手机媒体化促进了产业之间各部门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手机媒体是融合的产物,手机媒体化发展使传媒业、电信业、IT业等行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产业融合势在必行。而三网融合的实施,必将促进媒介产业链向广度和深度延伸,从而打破传媒业与不同行业和产业的壁垒,也必将激化不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产业间的相互竞争与融合。
从产业链角度看,手机媒体文化产业需要跨行业间实现业务融合、行业融合、传输网络融合乃至运营监管的融合。手机媒体产业链十分复杂,涉及移动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手机制造商和用户等多方面的利益[2]。目前,我国移动运营商控制传输渠道,在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从传统的移动增值业务主导者转变为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整合者和组织者。目前产业发展正在向社会多行业和多领域渗透,跨行业之间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更需要各行业在文化产业的内容、渠道、服务多方面的合作。例如移动咪咕视频是目前行业领先的视频内容聚合与分发平台,其与16家设备提供商、30家平台合作企业、30家主流媒体合作企业、170家直接内容提供商、350个间接内容合作商展开长期、稳定的合作,为用户提供从电视剧、电影、电台、直播到原创视频全方位的内容服务。手机游戏开发,通常手游开发商与平台运营商以合作分成的方式共同运营游戏产品,在联运模式中,手机厂商扮演平台运营商的角色,手游开发商负责游戏开发和服务器运维等,平台运营商负责市场宣传和渠道推广等,大中型平台运营商提供用户系统、支付系统和统计分析等服务[3]。目前,部分平台运营商通过投资或并购等方式进入游戏产业上下游,建立手机游戏生态。endprint
但我国大部分区域的文化产业存在体制障碍,条块分割导致文化行业缺乏深度协作,因此,政府监管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极为关键。在用户需求和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伴随着市场需求的成熟,法规制度的完善,各部门间加深联系、沟通与互动,形成“科技+文化”产业的联动机制,必然会使文化产业结构合理化。
四、影响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与提升
“微笑曲线”理论以附加值的高低来判断某一产业竞争力。如图1所示的“微笑曲线”抛物线,其左侧是文化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产品附加值较高,利润空间大;抛物线右侧是文化产业价值链的下游,通过有效营销与品牌推广,特别是衍生品的开发与增值服务,会增加产品附加值;抛物线中间底部,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空间较少[4]。根据“微笑曲线”理论,文化产业价值空间延伸与提升应从抛物线两端做文章。手机媒体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依托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推动手机媒体成为立体整合传播平台,从而拓展文化产业新业态和新型服务,推动产业价值空间延伸。
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价值提升的根本,但手机媒体化发展又推动技术创新。首先,手机媒体化发展催生了移动网络技术的升级与更新换代,移动网络技术正从2G、3G、4G到现在的5G,移动网络通讯渠道更为畅通。其次,随着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的推广,带动了相关设备开发与市场应用。第三,带动了移动智能终端的研发与销售。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到2017年将达到11.3亿台。
随着移动内容技术创新及资源的丰富,大数据挖掘推动移动营销的精准有效,移动增值的个性化服务。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促使软件与硬件服务商的边界模糊,未来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构架将是由一系列文化资源服务器相互连接组成的大规模并行运算的“云”网络,通过虚拟化技术提供服务[5]。技术革新必然推动传统媒体和手机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推动移动互联网“内容+平台+终端”的一体化进程。
手机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开展跨界技术整合和内容整合已是大势所趋,而三网融合最终实现是电视、电脑、手机的三屏合一,这也必然推动移动互联网“内容+平台+终端”的一体化进程,促进跨终端的融合。技术创新驱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手机将会成为通信業与传媒、娱乐、金融、电子商务等行业融合中的立体整合传播平台,使文化产品与科技资源的信息流通顺畅,提升文化内容创新,构建面向不同受众的分化消费市场,极大促进文化产业价值链上下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福恩,张舒.“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 ( 5-8).
[2] 冯宜,汤丽萍.3G时代手机媒体把关机制分析[J].当代传播,2012(5):78-80.
[3] 中国手机厂商商业化探索研究[EB/OL].http://www.iresearch.com cn/report/2682.html, 2016-11-30.
[4] 谈国新,郝挺雷.科技创新视角下我国文化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3):54-61.
[5] 张洁.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J].社会科学,2013 (11):37-45.
[责任编辑:思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