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存在的优劣分析
2017-09-09范学刚
范学刚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本文简单介绍了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时代背景,总结分析了吉林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希望可以为吉林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吉林省 教育 国际交流与合作 优势 劣势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005-0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可以为一个国家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逐渐成为衡量国家社会生产力和国际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教育面臨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加强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依法行政、依法制教,加强政府部门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努力建设层次鲜明、形式丰富的国际交流合作教育平台,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为国家的人才战略服务,改进和规范留学工作。
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科学技术不断取得了突破,各国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旨在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以及为国家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在进入新世纪后,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逐渐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范围内占据了一席之地。[1]新时期我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国内高校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强与其他国家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入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合作项目,培养出一批素质水平过硬的人才,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阶段,吉林省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国际间交流合作在高等教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积极采取了一定措施,然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主管部门没有准确把握国内外的教育形势、管理组织专业化程度多低、教学体制不健全、管理体制过于僵化等。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才能促进高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才可以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国际高校间良好的交流合作可以使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吸取经验并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
二、吉林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
(一)先进文化理念
先进的文化理念可以帮助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可以让世界了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的发展和成就,有利于我国高校在国际范围内影响力和知名程度的提升。只有当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高素质人才才能得到积累,进而促进本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个国家的高水平人才可以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相互学习与交流,有利于各国不同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交融,有利于各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播交流。
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在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背景下的合作交流,主要涉及的是先进的科技技术与各国的高水平人才。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头之一,是大量优秀人才聚集的平台,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起着先锋带头作用。一个国家高校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现阶段国内高校与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学校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世界各国大学是基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不断发展的,具有不同的办学风格,同时他们也有着人类共同的文明历史渊源,我国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其他高水平大学进行交流有利于不断缩小各个方面存在的差距。[2]
高校教育的国际教育合作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开展,帮助我国高校开辟了面向世界的平台,我国高校在汲取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与文化时,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成就,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我国的经济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在高校教育的团队建设、科研设备、经费投入等资源配置方面对国际高水平的人才与师资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对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国际高校间交流合作的前提是保证各方处于平等、双赢、合作的基础上,我国高校教育水平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表现相对弱势,尽管一些外事机构已经建成,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仍有大量不足之处,因此国内高校的首要任务是提升自身水平,提高知名度,摒弃墨守成规的传统思想,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加快高校教育的国际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促进高校教育的全球化建设。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要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开放国内现有的教育市场,分享国内的教育资源,吸引国外留学生的加入,加强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性,这样可以为国内高校带来相当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在提高水平的同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二)巨大的社会需求
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是现阶段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大学的综合发展与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也是大学本身生存发展的前提。我国目前的社会属于知识经济社会,对高校教育的社会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的职能也在不断拓展。高校想要得到更深程度的发展,必须要加强与世界其他高水平学校的交流合作,我国的教育拥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现如今却没有真正意义的世界高水平大学。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可以帮助各高校引进国外优秀的师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资源,提升国内大学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此同时也可以将本国优秀的人才派遣出去进行交流深造,帮助其更好地为祖国做出贡献。
美国作为经济强国,其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我国应向美国学习,从教育大国实现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在教育的辅助下促进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加强与国际高校的交流合作。目前,我国积极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希望能在世界教育领域占据一席之地。[3]
(三)良好的世界发展形势
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各国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我国的高校拥有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并且可以接触更多的一流大学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普通家庭中也逐渐配备了现代化的教育设备。我国高校可以引入国际一流的师资、教材和设备,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中国的教育市场具备基础好、服务价格较低低、人力资源丰富的优点,在国际市场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以中文学习为例,国内的价格比起国外低很多,且在中国国内的汉语学习更为正宗,因此来华留学生人数日益增加,汉语的对外教育逐渐成为我国国际高校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促进了我国对外交流合作的深化。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我国教育向世界开放,促进人民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endprint
三、吉林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劣势
(一)管理层对国内外形势认识不足
现阶段,吉林省内的大部分高校对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认识不足,尤其体现在管理层方面,教育部门缺乏对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没有认真总结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没有意识到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巨大的优越性,這样就难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高校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管理体制僵化
吉林省内的多数高校一般将一切工作交给校级机构管理,其中包括了国际教育的交流合作项目。在该管理体制下,学校的外事部门主要负责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无法保证高校的其他职能部门、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参与,这就导致高校现有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不符合学校各院系的实际要求,呈现出缺乏活力、过于僵化的现象。此外,吉林省内大部分高校的决策机制不够健全,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导致交流合作工作的效果不好,无法切实保证高校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达标
吉林省内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负责人员主要来自外语专业,这些人员缺乏良好的管理知识与技能,并且人数较少。因此工作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过于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来提升自己,高校急需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管理人才。
(四)学生盲目追求名校,缺少主观选择意愿
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项目能否顺利开展,主要取决于在读本科生参加该项目的主观意愿。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一般都对学生的成绩和外语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能够满足要求的学生数量不多,造成有些交流项目的报名人数严重不足,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只有高校做好各项工作,使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才能推动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更深层次地开展。与此同时,学生在参与交流项目时没有对项目的内涵作深入的了解,过于重视项目参与高校的层次,忽视了一些内容丰富切符合自身需要的一般性院校合作项目。学生应明确与国内高校开展交流项目的学校符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学校层次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尽管这些国外院校知名度不高,但是他们因为长期的合作会对国内学生的交流需求有着更深的理解,安排的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具有更好的效果。[4]
(五)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我国的本科生出国交流项目正处于起步阶段,开展的各项工作不够成熟,实际参与国外交流的学生人数比较少,同时,部分学校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较少,内容不够丰富且收费过高,不足以匹配交流项目的水平,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因此高校需要加强交流合作项目的投入力度,为推动本科生教育向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增强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对推进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意义,可以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国内高校应认清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从大局出发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探索出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有效的合理的途径,尽力解决该项目在起步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升国内高校的教育水平,与国际接轨。相关部门要重视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帮助高校办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院校。
参考文献:
[1]王薇,周旭丹,柴静.吉林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及发展策略[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5(22):29-30.
[2]王薇,周旭丹,柴静等.吉林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工作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5(12):88-89.
[3]罗新民,朱利平,戴清杰.对高等工程教育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02,24(3):14-16.
[4]李蕾,梅文章,常姜.关于高校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6(22):171-172.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