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与理智共生知识和趣味并举
2017-09-08王宏瑜
王宏瑜
摘 要:诗歌是最能体现出“语文素养”的文学样式,高中语文教学既要体现诗歌的语文素养,又要在教会学生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掌握固定的知识,但是又不能局限在做题本身,要让学生既能在广阔的诗歌海洋畅游,又能控制住小小的答题范畴。
关键词:语文素养 固定知识 教学规律 高考 诗歌鉴赏 激情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一个人不喜欢读诗,他的文学趣味便很低下。”这句话非常精辟地总结出诗歌作为人类精神食粮的人文功效。一个人的修养、道德、气度、气质等等一生都需要的内涵,都离不开语文的支撑。因此,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掌握能力,更要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文化人,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到必修5里已有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而选修课本里的古代诗歌更是数量质量都精益求精,足够让我在沉醉于中国文明的大海中的同时再引导学生去领略诗歌的精髓。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恐怕正是试图用民族文化的精品来打造学生的精神底子。
然而,在教授诗歌单元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会有一种感觉:不好讲。课堂上讲多了,破坏诗歌的意境,误导学生死扣字眼;讲得不够呢,又会让学生的感受过于朦胧,缺少做题的经验,导致考试得不到高分。这是很多中学老师教授诗歌的困惑。
如何将诗歌教学和考试成绩紧密联系在一起呢?这是每一个高中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语文的学习一定要体现出语文的核心素养,也就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语文素养”概念。新课标中这个前瞻性的核心概念的提出,恰能反映出当下的高考试题的评价需求,新课标首次提到“语文素养”一词,是在“第一部分·前言”的“课程性质”中:“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标在此已经给语文素养定下了基调,即语文素养是包含了各类基础能力和素质的一个综合体,并且是继续发展的基础。它是一种类似“中介物质”的存在:由各项语文基本功,在学生的认知层面内化而形成,之后才能再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高一层级的能力、人格、品德等上层建筑。
那么,具体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什么形式的作品最能体现或者说最能培养个人的“语文素养”呢?毫无疑问,诗歌是最能担任起这个职责的文学样式。因而,诗歌的教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第二,诗歌教学到底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呢?
高中阶段的诗歌阅读考核,就是要以具体、实在而精准为标准。我们不否认有少数学生有着读写的天分,但是极少数的个例不应该成为大多数学生的标准,就高考的标准来看,多数学生的欣赏和阅读水平还达不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层次,他们还停留在“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的水平上,甚至对一些意象还没看懂就开始动笔写下脑子里背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等等语句。这哪里是欣赏诗歌,分明就是瞎子摸象乱说一气。
另外,考试的标准化也导致了诗歌阅读的结果应该在一定的标准范畴内。雨就是雨,山即为山,即使有深层的意义也应该有个过渡,不应该架空理解,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根本不管诗人写了什么具体内容,只要看见问题上有“表现了诗人什么品格”马上就回答“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都是学生在一些“聪明”的老师的教育之下用“聪明”的方法得分的后果。
教学时,我们还是要教会学生老老实实地从文字本身出发,分析意象、分析意境,把握内容之后再来分析感情、思想进而上升到手法,告诉学生,意象是诗歌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找准意象并根据意象的构成继续深入进去,我们就能逐渐抓住诗歌的核心立意。这就是诗歌教学最基本的规律。
第三、诗歌教学的规律到底有哪些呢?
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挂在口上的诗歌鉴赏“要死要活”的规律。
什么是“死”?固定的知识点,比如修辞手法、写作技巧、意象寓意、表达方式等等概念性的知识,就是“死的”内容,这些各种方式的概念的作用是固定不变的,比如“比喻”的修辞,不变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比如“对比”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这些知识点药反复讲解给学生,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定义,学生不含糊,不朦胧,能够清晰准确地判断出手法之后,再来充实“活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活的”内容呢?这就是具体到每一首诗歌的内容、思想和情感了。而这些“活的”内容,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
第四、激情跳动趣味。
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语文应该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高考的杠杆作用,把语文教学导向充满诗性光辉和人文精神的宽途。
我们的诗歌教学应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作大幅度的调整和改进。 用诗歌本身的激情加上老师的语文素养滋养出来的激情来培养学生的激情。比如说讲宋词,应该首先让学生了解两宋词坛的概况:
从北宋初期的二晏(晏殊和他的儿子晏几道)、欧(欧阳修不但诗文出名,词也是北宋一杰。他的作风富丽婉转,一往情深,如《蝶恋花》和《临江仙》。)到柳永(“奉旨填词柳三变”),都是婉转委曲的风格,自从苏轼出而词有了豪放的风格。晁无咎说:“居士词,人多谓不谐音律。然横放杰出,自是曲子内缚不住者。”此外北宋词人之著者,有秦观、贺铸、周邦彦与李清照。以上都是北宋巨子,其他负盛名的,还有王安石、李之仪、黄庭坚、张耒、陈师道等。南渡以后,国势大变,因之词到南宋,一变而为雄放,或者一变而有颓废之风,这完全是政治背景的关系。苏轼之作风又盛行一时,辛弃疾、张孝祥就是这一派的代表。当你在介绍这样的洋洋灑洒的北宋背景时,相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跟着你一起沉醉在那词的缠绵韵律之中而趣味盎然。
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激情与理智共生、知识和趣味并举,那么我们在教学诗歌的时候,就不再为学生的茫然不知而失望,反而可以享受诗歌、享受生活,感受到培根所言“读诗使人聪慧”的境界。
让我们“用诗的幻觉仰视苍穹,以诗的音律歌咏四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用诗歌传承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开辟一个全新的诗意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