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课堂实践研究
2017-09-08丁雪丽
丁雪丽
摘 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学向趣味性与生活化靠拢。通过在课堂中融入教师与学生互动性的游戏,构建趣味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文中设计了三个不同种类的互动游戏:观察、活动、比赛,通过三个案例详细说明了互动游戏教学的实践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互动游戏
由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较强,数学常被大多数小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学科,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因此,构建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课堂,将互动游戏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去,从而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爱上数学学科,爱上数学课,应成为数学教师进行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的重点。
一、游戏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习动力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被游戏所吸引,如果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游戏,通过新颖的形式来教授数学知识,学生就会对数学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形式,课堂中通常以老师的讲解为主,老师教学压力大,但往往教学效率不高,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學到的知识很少。不同于照本宣科式教学,灵活多变的游戏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来,从游戏中学习知识,将传统被动式的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化难为易,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化为有趣的游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一些抽象性的概念往往是教学的难点[1]。以“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例,如果简单的讲解为“图形有一条对称轴,对称轴的两侧图形完全相同”,很难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如果将折纸游戏与“对称图形”的概念联系起来,进行如下的简单设计:“请大家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将它对折,就变成了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我们就称正方形是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是它的对称轴。”通过简单的游戏设计,将原本抽象的“对称图形”的概念转化转化为形象的折纸游戏,使抽象的数学概念不再抽象,反而变得生动有趣。
4.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充当的是被动的听众角色[2],思维被动受老师思维方式的影响。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制约学生的主动思考。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设计一些启发性的互动游戏,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互动教学游戏的种类
互动游戏有许多种类,比如讲故事、看图观察、活动、比赛等多种游戏方式。不同的游戏方式适用于教学的不同环节,因此可以分为大致以下三类:
1.讲故事、观察类游戏:适合教学的情景引入
讲故事是指通过讲述生活中的故事来构造数学的应用场景,帮助理解数学知识;观察游戏是指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或者实物,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从而传授数学知识。这两种游戏方式适合用于教学前期的情景引入过程,通过讲故事或者观察游戏,自然地过渡,引入教学内容。比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节中,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观察小游戏。
[“猜猜是什么”游戏:认识物体和图形]
师:在大屏幕上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轮廓,大家来猜猜看这些都是什么物品呢?
生1:第一个是足球,或者篮球。
师:为什么是足球或者篮球呢?你能说出这是什么形状吗?
生2:这是圆形。足球和篮球的轮廓是圆形。
师:那我们来揭晓答案,第一个物品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篮球,恭喜你猜对了。
生3:第二个可能是纸箱。因为它的轮廓是长方形。
(学生继续对屏幕上的物品进行观察和猜测。)
通过“猜猜是什么”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自然的引入“认识图形”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形状,让学生真正的把“图形”的概念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联系起来,做到了教学生活化的回归。
2.活动类游戏:教学过程
[“小小银行家”游戏:认识人民币]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老师准备了一些模拟的纸币,有一角、一元、五元以及十元。下面我们要选出一位“银行家”,来模拟纸币的兑换过程。(生1上台。)
师:我拿了一块钱的纸币,想去银行把它兑换成一角钱。请问“小银行家”,你该给我多少张一角钱呢?
生1:给你10张一角钱。
(换下一位同学上台体验当“小银行家”的过程,体验纸币的兑换过程。)
“小小银行家”游戏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不同面额之间纸币的转换,在学生当“小银行家”的过程中,巩固了纸币面额的认知,学会了不同面额纸币之间的兑换。
3.竞赛类游戏:教学巩固
[“24点游戏””:加减乘除的简单运算:]
给学生每人准备了12张卡片,卡片上分别标明了1到12这12个数字。同桌两个人一组玩“24点”游戏。游戏规则是:从12张牌中抽出4张牌,可以使用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每种运算只能用一次,使得计算结果是24。比一比,同桌两个人谁最先算出结果?如果两个人都没有算出来,就重新抽出四张牌重复游戏[3]。
加减乘除运算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小学生必须要牢固掌握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中,通常采用大量练习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巩固,但是大多数小学生对此感到厌烦,单纯的将口算练习当成任务来完成,并没有真正的提高计算能力。以上设计的“24点”游戏是经典纸牌游戏“24点”的变形,将扑克牌换成写有数字的卡片。
通过“24”点游戏,巩固了学生简单四则运算的能力,且通过两人小组的竞争,激发了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以及思维的发散性。
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学方式、教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质量评价中越来越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的教学也应该从传统的“教会学生知识”向“让学生学的有兴趣”转变,只有通过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朱双利. 以趣促效展别样课堂——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教学设计分析.学子:理论版, 2016 (21):48-49.
[2]杨文永.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校外教育, 2016 (19) :59-60
[3] 胡珂. 巧用数学游戏,成就精彩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游戏设计的实践案例[J]. 亚太教育, 2016 (33) :28-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