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评价(二)
2017-09-08刘顺平
刘顺平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6例小儿哮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为43例,对照组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空气压缩泵式吸入法+氧疗进行治疗。比较在临床上治疗一段时间后,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无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空气压缩泵式吸入法+氧疗治疗小儿哮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关键词】不同雾化吸入方式;小儿哮喘;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3..01
在临床上,有一种在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变态反应性疾病,它就是小儿哮喘。是由外界因素的刺激所导致的免疫功能改变,其病理因素突然,患儿先有眼、耳、咽、鼻揉搓、喷嚏、咳嗽等,然后在清晨或者夜间突然胸闷而引起的发喘,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低热、气急、腹痛、咳嗽、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等症状,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不良的气候、药物、运动、遗传、接触过敏原等原因所导致的[1]。针对以上这种情况,我院将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6例小儿哮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3例,用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比较观察在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其在临床上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自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6例小儿哮喘的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为43例,对照组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空气压缩泵式吸入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为1岁3个月~8岁7个月;治疗组男19例,女24例,年龄为1岁6个月~9岁10个月[2]。其中数据必须要确保两组人员都知情,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即在患者全部住院后,先进性激素治疗,同时控制患儿的酸中毒症状,确保其在安全范围之内。
对照组先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法对患儿进行治疗,然后将剂量为2毫升的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溶于20毫升的生理盐水中,通过面罩让患儿每天吸入两次,每次15分钟,3~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组先采用空气压缩泵式雾化吸入法+氧疗进行治疗,其进气源为低流量氧气,将其运行压力控制在14bar,流量控制在每分钟4.4 L,将剂量为2毫升的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每天雾化吸入两次,每次吸10分钟,3~5天为一个疗程[3]。
1.3 疗效判断标准
本次研究中的疗效判定标准具体表现为:无效表示的含义是指患儿的临床症状在治疗5天后没有得到缓解或改善不明显;有效表示的含义是指患儿的临床症状即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治疗3~5天后有所缓解,心率恢复正常;显效表示的含义是指患儿的临床症状即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接受治疗三天内基本消失,两肺哮鸣音基本消失,心率恢复正常[4]。这些都可对临床的治疗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经过多次检测得出,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两组均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如果P<0.05说明此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对患儿的治疗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3 讨 论
在临床上,有一种在儿科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它就是小儿哮喘,其一般常规的减轻患儿的痛苦程度可通过咳嗽、气喘等不良反应。临床上的雾化吸入法有很多种,一般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法和空气压缩泵式雾化吸入法进行治疗,其中超声雾化吸入法是利用氧气推进药物细微颗粒进入呼吸道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而空气压缩泵式雾化吸入法是利用压缩空气的原理推动药物细微颗粒进入呼吸道达到治疗的作用,这种雾化方式形成的颗粒小,更容易被机体吸收[5]。
在本组研究中,用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无不良反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小儿哮喘中空气压缩泵式雾化吸入法+氧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春梅.小儿哮喘应用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06(23):202-203.
[2] 陈俊伟.使用不同的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08(133):166-167.
[3] 胡璞晶.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2(11):172.
[4] 赵 越.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对比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10(19):71-72.
[5] 梁忠偉.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临床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6(99):86-97.
本文编辑:王 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