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名臣:清廉是个传家宝

2017-09-08余显斌

党员文摘 2017年9期
关键词:晋武帝都督魏国

余显斌

这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在回答“你与你父亲谁更清廉?”时,他回答:自己父亲远胜过自己,“因为父亲很清廉,唯恐别人知道;而自己清廉,却唯恐别人不知道”。

清廉为将

三國时代群雄并起,英雄辈出。其中有一位名臣胡质,他的出名,是因为清廉。

胡质无论走到哪里带兵,都以节义自守,毫不贪财。有时,打胜仗之后,朝廷颁发奖赏,他不是拿回家里,而是送给士兵们,以至于胡家“家无余财,唯有赐衣书箧而已”。胡质由此很得士兵们的信任,也得到魏国皇帝的信任,他的官职一路上升,最后做到了荆州刺史,封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这是曹操最信任的将军张辽曾担任过的官职。

魏国朝廷将胡质放在南方,是专门用来对付孙权的。因为他清正廉明,能和士兵们打成一片,所以军队很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吴国围攻樊城(今属湖北襄阳)时,他带着部队轻装上阵,赶到战火硝烟的前沿,一举击败了吴国军队。

打败吴国军队之后,胡质立刻开始致力于民生工程。他大力发展生产,设置了东征台,一边农垦一边守边。随着农业的丰收,百姓丰衣足食,即使发生饥馑,家里积蓄的粮食也能吃几年。接着,胡质又发展交通,在诸郡之间修筑河渠,以供舟船往来,同时设置关卡,严防吴国从水上偷袭魏国军队。这两项工作都受到了百姓的赞许,成效十分显著。饱经战火的荆州随之成为富裕的地方,平和安宁。

清廉教子

在这期间,有一次,胡质的儿子胡威去看望父亲。这位将军的公子由于家里贫穷,没有车马和仆人,竟然独自骑着一匹驴子出发了。从魏国京城洛阳去荆州,千里迢迢,其中的艰苦难以想象。由于买不起草料,胡威得一边走,一边放牧驴子。至于他自己的肚子就很好解决了:出门的时候,他在驴子背上放了一袋粮食,走到哪儿饿了,他就借当地人的锅灶,自己做饭吃,然后骑着驴子重新上路。就这样,他一路跋涉,整个行程中竟然没有花一贯钱,更没有惊动沿途官府。

一般的父亲,如果儿子受那么大的困苦来到自己身边,一定会很心疼,会想尽办法补偿儿子。可是,胡威来到荆州后,胡质没有这么做,他的做法甚至有些让人难以接受:没有空闲的房间可以让儿子住,他就安排儿子住在马厩里,而且一住就是十多天。

在这十多天里,胡威每晚都受着蚊虫叮咬,听着马的嘶鸣,闻着马粪味入眠。之后,他拜别父亲,准备骑着驴子回家。

胡质看着风尘仆仆、来去匆匆的儿子,心里很是内疚,担心儿子沿途生活太苦,想给儿子一点儿盘缠。可是,他手头也没有什么钱,就跑到箱子里翻找,最后在箱子的角落里找到了一匹绢,送给儿子。胡威拿着绢,疑惑了。

胡威知道父亲一向很清廉,不可能有多余的财物。于是他问道:“您一向清廉,这绢是从何而来的?”

胡质很坦诚地回答:“这是我俸禄中剩余的一点儿东西,给你做路上的饭钱。”

父子俩这是在互相监督:胡威担心父亲的绢来路不正,故有此问;胡质则很硬气地告诉儿子,这东西是自己的俸禄。

清廉自守

胡威终于放心了,拿着父亲送的绢回家。不成想,离开荆州不远,他就遇见了一个阔绰的商人,而这个人竟然也是要回洛阳的。既然是同路,胡威当然高兴,便和此人相约作伴。

这个人非常有钱,出手又十分大方,胡威的住店钱、吃饭钱、喂驴子的草料钱等,对方全部替他掏了腰包。胡威急了,连忙阻挡,对方很不高兴地说,大家都是同路人,是朋友就应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千万不要客气。

胡威无奈,也就只有接受了。这样走了数百里,胡威越来越感觉其中有蹊跷,再一次上道行走的时候,他故意“疑而诱问之”,大家萍水相逢,初次相遇,为什么对自己这么好?

那人一笑,终于告诉了胡威实情。原来,此人并非什么走南闯北的大商人,而是胡质属下的一个都督,他一直想高升一步,可胡质清廉自守,油盐不进。无奈,这个都督就动起歪脑筋,想从胡威身上下手。他瞅准胡威挥别父亲、骑着驴子出发后,就暗中带着金银,在路上等着胡威。他以为,自己一旦成功巴结上了胡威,还怕胡质知道后不升自己的官?

胡威听完,气不打一处来。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沿路如此自律,却仍成为一个间接的受贿者,这无疑会给自己和父亲留下污点。好在,他身上还有那匹绢,还值点儿钱。于是,他马上把那匹绢交给那个都督,作为自己花了他的钱的赔偿,然后拱手一别,骑着驴子匆匆离开。

清廉传家

胡威回到家后,马上提笔将这事写信告诉了父亲。胡质接到信后,一拍桌案,马上让人去宣那个都督来。都督一听,高兴地以为胡质要升自己的官了,立刻赶到军营。

万万没想到,胡质眼睛一瞪,指着都督厉声责问,说他不该心存妄念、贿赂上司的儿子,并命令手下打了他100杖,然后将其原有的官职一降到底。众人见此,从此都不敢再胡作非为了。

由于有这样严格的家教,胡威步入官场之后,也继承了父亲的清廉官风。在地方任职的时候,他勤于政术,将地方治理得一片和谐。他到朝廷任职时,面对当时贪污成风的官场生态,他告诉皇帝,要严肃法纪,打击贪污,千万不能手软。

那时,西晋已经取代了魏国,统治者是晋武帝。晋武帝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员也深恶痛绝,他点着头告诉胡威,凡是尚书郎职位以下的官员,如有贪污,自己绝对不会宽恕的。胡威一听,马上批评晋武帝:“我前来陈述意见,难道是为了请您去整顿尚书郎以下的官吏吗?最正确的方法就是在如我这样的高官身上开刀,这才能严肃法纪!”

晋武帝听了,很是惊叹,也很是佩服。

欣赏之余,晋武帝想起了当年胡威和胡质之间的逸闻,又特意问了问细节,听完后提出一个问题:“你与你父亲谁更清廉?”

这个问题,当年胡质出道时也曾遇见过。胡质的父亲名叫胡通,才能出众,清明干练,和曹操的关系很不错,曹操也非常佩服胡通的操守。曹操准备起用胡质为官的时候,有点儿不放心,暗暗询问别人,胡质和胡通相比,究竟如何?别人回答:胡质和他爹胡通相比,别的不敢说,在清廉和干练上是不相上下的。

几十年过去了,胡通和胡质都已经作古,胡威又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胡威说,自己父亲远胜过自己,因为自己的父亲很清廉,但唯恐别人知道;而自己清廉,却唯恐别人不知道,因此自己远远不及父亲。这话说得毫不含糊,其中有自谦,有对父亲清廉品德的肯定,更有对自家三代清廉家风的肯定。

胡通、胡质和胡威祖孙三代能在三国名臣中脱颖而出,和他们都能将清廉的家风进行到底是分不开的。清廉不能吃、不能喝,但它的确是一件传家宝。

(李云贵荐自《百家讲坛》)endprint

猜你喜欢

晋武帝都督魏国
Crossing the Atlantic by Balloon
《苏孝慈墓志》再考
——兼论北周府兵军职都督的勋官化问题
《重庆镇总兵加赠都督同知任勇烈公传》写作背景及其价值考论
石崇王恺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
民初安徽政局与都督人选
晋武帝纵容腐败留后患
魏国封君考
从平吴战争看晋武帝对异姓权臣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