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纽约纽约》:氤氲在浮华欲望下,远方亦是苟且

2017-09-08王淑娅

声屏世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物塑造女性主义

王淑娅

摘要:本文通过对影片《纽约纽约》人物塑造、环境营造及女性主义的分析,阐述了本片在氤氲的浮华欲望下远方亦是苟且的主旨立意,带给观众对一个时代以及当时人们选择的思考。论证了苟且不仅身边有,远方也会有,到了远方也不过是现在生活的重复。如果过不好现在的生活,即使逃离到远方还是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远方不会帮你解决现实的问题,能解决问题的只有自己,所以还是过好当下的道理。

关键词:爱情救赎 人物塑造 环境营造 女性主义

《纽约纽约》是2016年4月上映的文艺气质很浓的影片,关锦鹏监制,罗冬执导,是一个有关生命的执着与迷茫、无奈与挣扎的充满悲情色彩的故事。该片内容以上世纪90年代的大上海为时代背景,以路途和阮玉鹃的爱情故事为轴心,一群年轻人各怀抱负,梦想去美国圆自己的淘金梦,孰料,最终印证了男主人公路途的台词——“骗子比黄浦江里的船都多”......

人物塑造手法

人物是剧本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戏剧元素,如果没有人物(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情节就无法设立,故事也就不会存在了。从人物的构建角度来讲,编剧大致有两种创作倾向:一是从人物着手;二是从某个事件着手。作为以抒写精神世界见长的文艺片,人物的內心世界正是文艺片永不枯竭的灵感来源,所以文艺片的编剧多数会从人物着手构建剧中人物,本片《纽约纽约》正是如此。

一、在情节之前设计人物。《纽约纽约》以鲜明的人物心理和个人发展为根基来创作剧情,通过人物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与取舍的故事情节,强调返回本性和人格。本片中,在上世纪90年代大上海那个人人都有出国梦、每个人都想去纽约的大背景下,深受贫穷窘迫之苦的阿鹃随同大多数人的想法,想找机会出国赚大钱,而路途却追求安稳平淡的小日子,是剧中唯一一个“最不想去纽约的人”。编剧偏巧安排这样的两个人物相遇、相爱、相离,各式的矛盾、纠结、痛苦、甚至利用时时伤害着剧中的人物,也时刻拧巴着观众的心。在这样的伤害与拧巴中,人物的性格、人性的本质与冲突跃然屏幕。其实编剧对于剧中人物性格的提前预设,已经注定了俩人的分离是必然的剧情走向。该剧中,阿鹃最终在纽约得到了自己最想得到的财富返回上海,路途的死也得到了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另外,在剧作中讲究剧中人物在剧情开始时到剧情结束必需有所转变或变化,这样的人物才丰满有看点,否则人物塑造宣告失败,这种变化往往被称为“人物弧光”。在本片中,男女主角的人物弧光,表面看起来云淡风轻,仔细回味,人性的悲情之感油然而生。阿鹃从最开始为钱所困的底层社会小女人,到最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富有而成功的“海龟”人士。对这样的光环,观众很清楚,每一束光都有路途的天堂之光作陪。路途作为一个“最不想去纽约的人”,偏偏为了他认为的“爱情”而追逐到纽约,最终却被枪杀在纽约街头。每个人都变成了和剧情开始完全不同的样子,人物弧光完美谢幕。

二、群像式人物。银幕上走马灯似的来来回回了多少个梦寐以求去纽约的人,如果不去仔细思考,会有种数不清的感觉。最早办签证的托马斯,一直工作不如意的戴维,为了签证和美国老女人露西结婚的乔治唐,为了女儿偌大年纪不惜调换工作、不惜苦练英语的老徐,路途在帮助米先生招募去美国酒店工作的人员时,两百人限额及限额外的人等等,太多的人都想挤破脑袋进入。人人有洋名,人人为了出国不惜一切代价。

本片透过这一系列人物的次第出场,从不同人的视角、不同的故事突显每个人心中对纽约的向往与渴望,群像式的人物塑造方式,更能体现那个年代的上海人对纽约近乎癫狂的热切,体现出社会整体的浮躁不安,突出社会矛盾,彰显影片中人人都为纽约躁动的核心内容。

环境的营造

美国著名剧作家劳逊说:“电影比戏剧更清楚地证明了,没有环境的人物根本就不是人物。”人毕竟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肯定会影响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完整地塑造人物性格必然离不开环境的营造。

马克思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社会关系不但构成人的本质而且还影响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社会环境主要指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的总情势。如政治运动、潮流时尚、风土人情等。本片中,上世纪90年代大上海的出国热,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环境总体的一个潮流风向、时代符码。

那个时候,人人觉得国外是天堂,遍地是黄金。他们深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几乎每个上海人都觉得生活在国内只能过“苟且”的生活,只有去了美国才能看到“诗和远方的田野”。

但是,托马斯用尽全力去了纽约差点连命都丢了,不过是重复着在上海时的工作——酒店门童;路途的妈妈在面包店打工;在上海曾经炙手可热的米先生,也只是纽约黑手党的一个手下;阿鹃放弃自尊,做了黑手党头目的情人......冲昏头脑的出国热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骗局和辛酸,原本最为清醒的路途也难逃其命,号称任何骗子都逃不脱他的眼睛,最终却为了爱被骗去生命。所有这一切,都在昭示着一个道理:苟且不仅身边有,远方也会有,到了远方也不过是现在生活的重复,如果过不好现在的生活,即使逃离到远方还是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远方不会帮你解决现实的问题,能解决问题的只有自己,所以还是过好当下的人生。

该片中的自然环境,无论是纽约的戏份还是上海的戏份,编导都选择了冬天,纽约寒风凛冽、白雪飘飘;上海阴雨蒙蒙、瑟瑟发抖。这样萧瑟的环境背景,一方面和人们狂热的出国梦形成强烈发差,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某种主题:心若冷了到哪里都一样是冷。在上海得不到温暖,换个地方去纽约,又能温暖到哪里?

在自然环境的营造方面,编导还运用了大量的大光比构图,昏暗的影调,王家卫式的镜头运动方式,处处营造一种似梦似幻的不真实感,突出了在氤氲的浮华欲望下,远方亦是苟且的主旨立意。

女性主义情怀

本片中,每个女人的塑造都相较男人更鲜明一些,三言两语间,女人的追求、女人的性格便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虽然每个女人的性格各有千秋,形色各异,却有着共同的一个特征:这些女人都在努力追求平等。爱情的平等,事业的平等,人格的平等。但男女毕竟是不同的,这样的追求,难免会回到一个让人头疼的母题上:女性主义的诉求与表达。endprint

该片中几乎所有的男性要么集体失语,要么男性特征被阉割,相反,剧中所有的女性都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清楚怎么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剧中的女人们都呈现得活色生香又无奈悲凉。阿鹃知道自己有靠男人的资本,但她的妈妈给了她非常不好的反面教材,所以她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把自己的命运和某个男人牵扯在一起,所以她会坚定地告诉路途:“我们不会一辈子在一起。”因为她只相信钱才能带来自尊与被尊重。“你在上海是所有人羡慕的路途,而我阮玉鹃只有闯出去了,才有可能和你平等。”这样的话说给路途听,也不过是告诉路途,他是一个她很爱却爱不起的人,只因她觉得他们之间不平等。而路途无论对于他父母失败的婚姻,还是对于自己关于爱情的看法,始终都处在被动而沮丧的情绪之中,要么自怜,要么冲动。

其余群像式女性角色中,过气的金小姐虽然身处红尘,但当她的助理阿鹃受到非礼时,她可以放下生意立马换脸跟男人叫嚣:“拎不清的就别出来混!”所以她认可阿鹃不靠男人的论调;阿坤的女友莎莎,从头到尾都称呼阿坤为“小弟”,并用自己做站街女的钱谋得出国的机会,并且告诉阿坤:“我托福考过了,申请的美国大学也办下来了。其实你根本就不了解我。”而阿坤只给观众留下了一脸的憨懵;片中的女人们个个把男人当成了她们人生进阶的垫脚石,或者生命的过客,不是她们不愿付出真心,而是她们从根本上就没有相信过男人。

剧中的每个女人都渴求特立独行,她们追求男女平等,她们希望女人可以靠自己赢得一片天地。只可惜,这样的追求在女主人公阿鹃身上体现得很是失败。在纽约,她最终还是依靠了男人……

参考文献:1.汪 流:《电影编剧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陈凤珍:《女性主义文艺美学透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3.[美]约翰·霍华德·劳逊:《戏剧与电影剧作理论与技巧》,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4.夏 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法]多米尼克·帕朗·阿尔捷:《电影剧本的创作》,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

6.杨 健:《拉片子 电影电视编剧讲义》,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7.[美]威廉·M·埃克斯:《你的剧本逊毙了》,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版。

8.Christopher Kenworthy:《大师镜头》,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9.吴丽娜,周倩雯,吕永华:《剧本写作元素练习方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版。

10.郑洞天,谢小晶:《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11.吴冠平:《艺术电影手册》,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12.张会军:《影片分析透视手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

13.[美]史蒂芬·卡茨:《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电影镜头设计》,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0年版。

14.李 杰:《分镜头脚本设计教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年版。

15.王 瑞:《光影书写:电影导演大师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版。

16.苏 牧:《荣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David Baboulene:《故事技巧》,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2016年版。

18.黄会林:《影视美学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美]维基·金:《21天搞定电影剧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物塑造女性主义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从唐传奇到电影的文本变迁
回家之路
《大师与玛格利特》中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