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磷腺苷联合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2017-09-08王亚伟钟海振苗雨
王亚伟+钟海振+苗雨
【摘要】目的 探讨环磷腺苷联合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117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应用环磷腺苷治疗方法,试验组采用环磷腺苷联合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的LVEDd、LVESd水平和EF水平。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的LVEDd、LVES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低且EF水平较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环磷腺苷联合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力衰竭;高血压;左卡尼汀;环磷腺苷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7..02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加大,生活习惯改变,高血压病发生率逐渐升高,若患者血压长期升高,会发生一系列并发症,造成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高血压性心脏病是高血压的一种常见并发症[1]。患者多表现出头疼、呼吸困难等症状,并且严重的晚期出现心力衰竭[2]。临床治疗一般选用药物治疗,控制血压缓解病情发展。临床上治疗此病时主要应用低分子肝素钠、苯那普利、环磷腺苷、阿伐他汀等药物[3,4]。但是长期应用会出现头疼等不良反应。基于此,我院针对应用环磷腺苷联合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117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试验组男29例,女30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62.3±5.4)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2例、Ⅲ级19例、Ⅳ级18例;对照组男29例,女29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2.5±5.6)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1例、Ⅲ级19例、Ⅳ级18例。两组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环磷腺苷治疗方法,给予患者静脉滴注环磷腺苷葡萄糖液。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左卡尼汀治疗,左卡尼汀注射,每日一次。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血压、心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EF)。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电图结果,包括LVEDd、LVESd和EF水平。
1.4 統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试验组治疗后的LVEDd、LVES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低且EF水平较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 论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压长期升高,导致使左心室负荷增加,代偿性肥厚扩张最终形成器质性心脏病[5]。在心功能失代偿期,患者出现左心衰竭的症状,头痛、心悸、气喘、咳嗽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加重,病情严重患者表现出呼吸困难甚至痰中带血。最终发展为全心衰竭,患者心衰竭时,出现下肢水肿,逐渐向上延伸。环磷腺苷是一种蛋白激酶致活剂,用于心肌梗死、心肌炎及心源性休克。可以改善气急、胸闷等症状。提高心肌功能,增强抗损伤的能力[6]。对于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有较好的效果。左卡尼汀又叫左旋肉毒碱,该物质参与人体能量代谢,属于体内天然物质,主要功能是促进脂类代谢,属于类维生素的营养素。可以缓解骨骼肌心肌等功能障碍[7]。此外[8],应用左卡尼汀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减少心室肌的持续扩张,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患者治疗后LVEDd、LVESd水平均降低,不良反应较少。
综上所述,应用环磷腺苷联合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 栋.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缬纱坦、硝酸甘油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1,22(4):354-355.
[2] 董赛晓,邓志鹏.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571-1573.
[3] 苏 衡,王广艳,朱 君.米力农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7,28(5):597-599.
[4] 李跃斌.左卡尼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2,24(5):97-98.
[5] 王德周.环磷腺苷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8(28):1230-1231.
[6] 王玲玲.左卡尼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4):580-581.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