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综述研究
2017-09-08丁名夫
丁名夫
【摘 要】自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后,我省的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幼儿园教师的巨大缺口,倒逼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规模和质量上的快速发展,但多数高职院校由于缺乏经验,导致其在办学过程中,照搬本科式教学,仍未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虽然学生的就业率很高,但就业效果却不尽人意,多数幼儿园接受毕业生后,还需要再次进行培养,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仍比较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文件以及《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件的进一步落实,以行动导向为依托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文献进行梳理。
1.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历史沿革及内涵界定
(1)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历史沿革。二战后,德国能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业大国,并依托“实体经济”使其经济快速平稳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其职教体系中的“双元制”,在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起到了关键作用。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最早可追溯至16世纪的罗马建筑师学院,上世纪80年代后,杜威曾强调“知识本身就是行动的过程和行动的结果”,后经德国布莱梅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的劳耐尔教授带领下,德国职业教育大范围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并逐渐形成理论。
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马庆发教授首次在我国文献中定义了“行为导向”,并解读了“行为导向”教学观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提出其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新取向,为我国二十世纪末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一直影响着今天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征界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指的是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仿真工作实际的学习场景和氛围,以学生能完成某种行动产品或职业行为为目的,以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过程,遵循“做中学”的原则,使得学生通过主动、全面的学习达到职业能力与理论知识的统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要求职业教育课堂应以职业情境为参考系,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扮演学习过程的组织者,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解决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有效策略。
2.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呈现形式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主要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代替部分行动模式,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或是想想的行动终了状态及解决途径,在输出产品或形成职业行为的过程中,细化并形成结构性知识。所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并不针对某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行动教学法应围绕着六个步骤,即咨询、设计、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这六个步骤在教学过程中以循环的方式进行(见图1),直到学生能完成某种职业行为。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多种形式呈现:
模拟教学法(Simulation Approach),指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中,模拟职业工作者以行动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
案例教学法(Case Teaching Method),指学生针对教师精心创设的虚拟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或出现的问题,经过同学间的讨论与分析,形成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手段,这也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
项目教学法(Project Approach),指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是我国二十一世纪后职业院校进行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当然,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具体呈现方式还有很多种,例如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法,卡片展示法等,无论是何种呈现形式,均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本位,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
3.行动导向对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多数专业课教师依然采用照本宣科的讲授模式,一味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以教师为本,导致学生到了高职院校后有种“高四”的感觉,降低了其学习的积极性,所以理清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异同,并能让教师了解导向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必要条件。
(1)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传统讲授教学模式的异同。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相比较,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形成职业能力,掌握工作知识,学生也更高效、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表1通过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其两者做出对比。
(2)行动导向对于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意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产品或工作行为为载体,通过教师创设的工作情境,重视学生的自我构建的行为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其对于提高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效率,完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着推动作用。
4.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还给学生,但并不意味教师丧失其基本功能,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应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努力适应这一教学模式。
(1)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由知识的累积者转为课堂的设计者和策划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計时,不应再像传统教学模式中,仅仅设计如何将教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灌输给学生,做一个知识的搬运工,使得学生被动学习。教师应首先对学习情境进行设计,在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最近发展区,选择和设计一个知识的载体,即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学生需要完成的一个项目或职业行为。endprint
(2)在实施教学的阶段中,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咨询者。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仅需要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理解、记忆即可,容易造成學生的“假性学习”,甚至是不学习。由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堂组织比较负责,学生所在课堂环境也由单一的普通教室转向实训中心,甚至是工作场所,所以教师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有序的工作行为,并对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提供帮助。
(3)在教学评价阶段,教师由知识的检查者转为工作行为的评估者。传统教学的评价方式相对比较简单,教师将在课堂中涉及的知识体系重整后转换为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倾向于对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整体行为和完成的产品、项目、工作行为等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在现有文献中,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高职院校教师所接受和认同。但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已有文献相对较少,并且多数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单一地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指向了项目教学或案例教学,并未对行动导向教学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多数有关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均指向了职业院校中的理工类专业,其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应用较少,或是盲目的套用理工类专业的项目教学的做法。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后的服务对象为幼儿,培养的是“人师”,而非“机师”,并且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尚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纯粹地套用理工类的项目课程并不能完全适应学前教育的就业需求。鉴于此,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及幼儿的特点,实验并确定适用于这个群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并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J].职教论坛,2008(10)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马庆发.行为导向:职业教育教学的新取向——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之二[J].外国教育资料,1997(2)
[5]魏趁.以行动导向为理念推进支教课堂教学模式发展[J].职教论坛,2011(2)
[6]张晓娟.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浅析[J].教育与职业,2010(7)
[7]朴仁淑等.行动导向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7)
[8]刘书梅等.关于高职行动导向型教学误区的剖析[J].职教论坛,2011(11)
[9]刘邦祥.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J].职教论坛,2006(1)
[10]刘松林,谢利民.行动导向理论的教学论解读[J].职业技术教育,2009(13)
[1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2]姜大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J].教育探索,2004(5)
[13]李景仲.行动导向教学法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5)
[14]魏新民,赵伟丽.行动导向教学下教师的角色与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项目基金:2016年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教改项目: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0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