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不仅仅是一笔资产
2017-09-08林琳
林琳
2017年7月8日,中国福建省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前一天,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已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是名副其实的“世遗”大国。
世界遗产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毫无疑问,世界遗产意味着一种认可和荣誉,代表着一份独有和卓然,见证着一段历史和文明。中国的诸多文物古迹、自然景观,能够获准列入其中,无论对当地民众,还是对所有中国人而言,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欣喜之余,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世界遗产的殊荣和称谓,更意味着一种责任和使命。我国大多数世界遗产所在地的相关部门和人员,都很重视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能够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世遗”保护的中国答卷。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和趋势。比如,有的地方把世界遗产的称号当成摇钱树,一旦申遗成功,要么门票涨价,要么过度商业开发,根本不考虑其负荷能力;有的地方把世界遗产当成政绩,重申報、轻管理,只顾给自己脸上“贴金”,不顾世界遗产好坏。湖南张家界、云南丽江古城、山西五台山……这些耳熟能详的世界遗产,都曾被爆出违规开发、过度商业化的问题,一些地方还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黄牌警告。哪怕是中国首个世界遗产——长城,也未能幸免,各种保护不力的新闻屡见报端。
地方政府当然可以积极努力地申遗,某种角度上说,把一些世间少有的、别具特色的、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文物古迹、自然景观推荐给世界,遗留给后世,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能把世界遗产仅仅当成一种资产、一种谋利的工具,而要明白遗产的概念是什么,申遗的初衷或者说最终目的是什么,如何保证世界遗产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精神文化财富并传承下去。
在世界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我们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比如,要严格落实、遵守有关世界遗产的公约,强化作为缔约国的承诺与责任;要加强与其他世界遗产大国在文物保护、法规建设、文物安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坚持严格保护、依法管理、永续发展、成果共享;要对世界遗产所在地的政府和相关人员有更严谨严格的考核、问责机制,防止“指挥棒”跑偏;要更多依靠法律、依靠科技、依靠政府民间“总动员”,来保护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名录上的中国名字越多,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就越大,并且这是一份世界责任和担当。方方面面都应该努力用行动证明,中国不仅是世界遗产的数量大国,而且是保护世界遗产的“质量强国”。
保护和传承世界遗产,其实是在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和未来的希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不管有没有世界遗产这个光环,我们都应该竭尽全力去保护每一处绿水青山和文物古迹,对自然和文明抱有一种敬畏之心,一种“遗产”意识。作家冯骥才说:“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护它、珍惜它;你若把它只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道理都是相通的。
(编辑:王冠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