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生机

2017-09-08潘睿杰

戏剧之家 2017年13期

【摘 要】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云南省话剧院以“转企改制”为契机,在面对市场的过程中突破自身局限,不断调整思路,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积极主动与热衷于小剧场戏剧艺术的各界人士共同致力于云南戏剧市场的培育和观众的培养,为整个云南戏剧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戏剧生态;观众培养;云南省话

中图分类号:J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015-02

一、戏剧危机与戏剧生态

时至今日,“戏剧危机”仍然是一个不绝于耳的话题,回顾以往,其中有两次讨论比较具有代表性。一是20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戏剧创作演出繁荣之后,观众开始不愿走进剧场,从而引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戏剧观念”大讨论;二是由著名剧作家魏明伦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提出《当代戏剧之命运》的话题,在《中国戏剧》上所引发的讨论。关于“戏剧危机”,探讨的结果大致经历了从“内因说”到“外因说”的过程,每个阶段对戏剧危机相关理论的探讨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不可否认,每次探讨的结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解决了局部的一些问题,然而戏剧危机并没有得到解决,现实问题依然存在。那么,戏剧危机的真正根源到底在哪里?

生态学概念的引入给我们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生态学”并非是一个新名词,早在1866年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就已经提出。它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主要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后来,随着学科边界的突破,逐渐运用到了人文学科,有了“文化生态”的概念。戏剧研究者借鉴“文化生态”的概念对戏剧进行了戏剧文化生态的研究。王永恩在《戏曲生态与戏曲批评》一文中指出,“從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人文学科的发展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整个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组成的大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戏剧领域也不例外。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戏剧危机不是某个单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是历经各个历史阶段,戏剧生态从各个方面遭到锐减和断裂,导致整个环境的不健全。所以,当代戏剧危机的真正根源是戏剧生态环境的危机。

借用生态学概念,容易对造成戏剧危机纷繁复杂的原因做出较为整体的判断。那么,何为“戏剧生态”?徐健在《困守与新生:1978—2012北京人艺演剧艺术》一书中,对“戏剧生态”有过这样的描述:“戏剧生态是戏剧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保证,它既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的时代背景因素,又涉及戏剧思潮、戏剧生产、戏剧消费、戏剧批评等与戏剧艺术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种因素的调控。”笔者认为,这样的描述是比较中肯的。所谓戏剧生态,强调的是戏剧内部与外部环境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戏剧生态主要由“内生态”和“外生态”组成。内生态包括戏剧活动自身发生的各个环节;外生态则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政策等因素。观众问题既是戏剧的内生态问题,也是戏剧的外生态问题。无论是戏剧危机的产生,还是戏剧危机的改善,都和“观众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戏剧危机现状的改善,必先从重构戏剧生态开始。戏剧生态的改善,首先要从培养观众开始。戏剧的生存和发展,要为其创造适宜生存的土壤和环境。虽然土壤的培育和环境的营造涉及与戏剧艺术发展相关的各个方面,但是戏剧的生存始终离不开戏剧——观众——市场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依赖。其中观众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甚至可以说,观众就是戏剧生存的土壤。云南省话剧院在其近年的改革实践过程中,积极调动各种力量来培育市场,培养观众。

二、云南省话剧院近年来培养观众的实践

云南省话剧院实现转企改制后,在面向市场的过程中,经历着艰难的转型,从被动到主动,从转变观念、学习他人、因地制宜,再到开拓创新,做出了一系列培养观众的实践措施。

“拿来主义”是云南省话剧院培养观众的第一阶段。从2013年8月开始,该院以购买演出版权的方式购买了全国范围内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成熟剧目,进行本土化移植或改编,预热云南小剧场话剧市场。这些剧目以喜剧类、都市情感类为主,如《疯狂的谎言》《爱情合伙人》《钱多多嫁人记》《WWW.COM》《纯属巧合之一夫二妻》《钱多多备嫁记》《如果·我不是我》《杜拉拉升职记》《和空姐同居的日子》《双面胶》等。这些剧目投资小,有一定的口碑,一方面锻炼了队伍,另一方面有利于市场的培育。同时,该院坚持常态化演出,演出地点固定在昆明市新工人文化宫职工剧场,演出时间由原来的不定时演出调整为每周五和周六定时演出。

优秀剧目“引进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云南小剧场话剧全国邀请演出季”活动的举办。云南省话剧院因自身工作负荷太大,为了更好培养观众,举办了“云南小剧场话剧全国邀请演出季”。该举措将全国范围内优秀的小剧场剧目汇聚在昆明,为广大的云南戏剧观众搭建了一个优质的观剧平台,对市场的培育和观众的培养都起到良好的作用。目前,“邀请演出季”已经成为云南省话剧院推出的“戏聚汇”品牌的重要标识。自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底,该活动已举办了三届,邀请的剧目来自北京、上海、山东、四川、甘肃等地,其中有众多优秀剧目,如《你好,打劫》《HI,米克》《枕头人》《非常悬疑》《丽南山的美人》《网子》等。第三届邀请季扩大了剧目的邀请范围,剧目数量由原来的8部变成了11部。

原创剧目“走出去”战略。《鲁甸72小时》和《护国忠魂》均获邀参加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主办的“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的演出。荣获“文化部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重点项目”的《独龙天路》在央视播出后,再次进行了修改打磨,2017年3月份在云南各高校进行巡演。在以引进优秀剧目演出培养观众的同时,云南省话剧院重点推出原创剧目“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自身知名度。原创剧目也是剧目建设的重中之重。

云南本土戏剧力量的联合。为了进一步孵化更多形式的戏剧团体,培养观众,激活演出市场,云南省话剧院与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于2016年3月至5月联合举办了“戏聚汇首届云南小剧场戏剧协同创新展演季”,共有来自ING工作室的《问心》、朱玄戏剧工作室的《逃匿》、银杏剧社儿童剧团的《蝴蝶飞飞飞》、云南中威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圆圆曲》,以及镜中人表演剧社的《Grace》等8部剧目参演,共演出16场,总票房达12余万元,吸引近万名不同层次的观众走进小剧场,激发了民间团体和戏剧人的创作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云南戏剧创作的环境,起到了培土育林的良好作用。此次展演季期间,召开了“首届云南大学生校园剧社论坛”,成立了“云南大学生校园剧社联盟”,加强了云南十余所高校的校园剧社彼此间的沟通交流。endprint

为了多方面培养观众,云南省话剧院多次举办戏剧教育活动,《话剧大家谈》曾邀请全国范围内的知名编剧、戏剧评论家、戏剧演员以及高校教授,如王宝社、杨立新、吴戈等来给云南观众进行戏剧讲座。讲座面向社会大众,对戏剧知识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更是培养话剧观众的重要举措。此外,还有多部剧参加“云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云南各个高校。

新的戏剧运营模式的尝试。2016年11月,云南省话剧院开始尝试一种新的戏剧运营模式——“戏剧共同出品联盟”。首次和北京鼓楼西剧场以及其他出品单位共同出品了《晚安,妈妈》,这是一种与其他单位联合起来共同制作并推广剧目的一种合作方式。

云南省话剧院在培养观众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很多方面的不足。云南省话剧院没有自己的演出场地,排练和办公场地都是租赁的,这是他们目前急需解决的困难。在市场化运营、剧目建设、宣传营销、运作方式、人才战略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剧目构成题材较为单一,原创剧目严重匮乏,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艺术生产机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关于重构戏剧生态的几点思考

首先,优质的剧目是构建良性生态的保证。戏剧作为文化产品,优秀的剧目是戏剧走向市场和观众产生共鸣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云南省话剧院的原创剧目,还是引进剧目,都需要在质量上有所保证。优质的剧目是培养观众和培育市场的保证。

其次,专业院团要在整个戏剧生态构建中发挥核心示范作用。杨军在《滇剧艺术的传承模式研究》中,把戏剧生态环境比喻成一个圈层关系,从内到外分为专业剧团、职业班社、业余剧团、观众等。其中,专业院团处于生态圈的中心位置,它与几个圈层是一种共存、缺一不可的关系。它们互为依赖,构建剧种的生态环境,并起到核心示范作用。因此,在特定的生态圈层内,各种圈层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云南省话剧院作为省属唯一一家话剧表演艺术专业团体,有着丰富的资源,在整个云南戏剧生态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应当积极主动联合其他一切力量,提供相应的资源和平台搭建,完善和构建良性的戏剧生态。

最后,戏剧生态的改善仍需合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在重建戏剧生态的同时,要注重戏剧生态的多元化以及生态的平衡。一方面,戏剧生态的构建,要注重各方合作方式的多元和演出形式的多元,为不同层次的观众群体提供多样化的需求和选择;另一方面,戏剧生态的改善仍需合力,要保持各个生态圈层的有效互动,实现整体的良性发展,国有院团、民营公司等各方力量共同携手,从而完善和培育戏剧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参考文献:

[1]杨宝春.戏剧文化生态研究述评[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4).

[2]杨军.滇剧艺术的传承模式研究[J].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项目号:YB2012085).

[3]吴济时.文艺生态运动与当代戏剧[M].北京:中国戏劇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潘睿杰,男,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2014级戏剧编剧方向在读研究生。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云南戏剧生态构建研究——以云南省话近年的改革实践为例》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