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时尚不应照搬“传统文化”

2017-09-08张妮

环球时报 2017-09-08
关键词:香奈儿环球时报服装

本报记者 张妮

一年一度的纽约时装周7日开幕。这届时装周上,有一位中国设计师格外受关注。今年年初,在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特朗普的二女儿蒂芙尼穿的白色西装正是她设计的,从那以后,她的名字王陶,以及她的品牌TAORAYWANG开始被美国媒体关注。今年的时装周,蒂芙尼还将为她“站台”。在中国设计师走出国门的案例中,这并不多见。王陶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设计师?她眼中的国际时尚和中国文化又是什么?日前,《环球时报》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我告诉海外媒体:我是中国的品牌

环球时报:您和特朗普女儿蒂芙尼如何相识,她又因何挑中您的服装出席就职典礼?在此之后,您的生活有什么改变?

王陶:我第一次和蒂芙尼见面是在去年的纽约时装周,她之前从朋友那里偶然看到我的衣服,觉得很好看,就来到我的秀场。那场秀结束后,她到后台对我说:你设计的衣服很漂亮,很多衣服我都想穿。我说,如果你想穿,我可以帮你定制。这样,我们就有了第一次接触。后来,她穿我设计的衣服参加了当时美国总统竞选的几次辩论,日常生活中很多衣服也是穿我的品牌,但很多人看不到。被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在特朗普总统白宫就职典礼上,她穿了我为她定制的白色西装。其实,那套衣服是我给她设计的四套中的一套,她当然也有其他品牌选择,她也没说就职典礼那天一定会穿我设计的服装,可能她到最后一刻才做出决定。我和所有人一样,在看电视直播时才知道她选了我的衣服。我看美国媒体的报道,对蒂芙尼当天的形象评价很正面,认为她充满自信和优雅,我非常高兴。

大家对这件事的兴趣之大超出了我的预料。很多人会比较关注这个品牌,国际媒体的采访哗啦啦都来了,让我应接不暇。在谷歌上搜索TAORAYWANG,搜索排名最多的是:哪里可以买到TAORAYWANG。

环球时报: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总统家族的服装通常是本土设计师品牌,这次选用中国设计师品牌,您对此怎么看?

王陶:的确如此,我是一名地道的中国设计师,这次给了我很大信心。虽然我在海外生活很长时间,有英国的永久居留权,但我的公司在上海,我的国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从来没有换过,也没想过要换国籍。我一直觉得做中国人特别好,为什么要去起一个外国名字?有的品牌明明是中国品牌,一定要跟外国人讲自己是从法国来的、意大利来的。我从走进纽约的第一天,就告诉海外媒体,我是中国上海的品牌。美国有一些电视主播也是我的客户,她们说:当我身上穿着上海制造的很高档、很好看的衣服时,我对中国制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番话让我真的很感动。

设计师最重要的品质:遵从内心,独立思考,永不放弃

环球时报:您当初为什么想当设计师?设计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王陶:我从小就喜欢剪东西,小时候把我们家的床单都剪烂好几块。我父亲是话剧演员,母亲是医生。做设计师这行家里人并不认同。后来到了日本,我的养父母是公司职员,他们也说你的成绩很好,为什么不去找一份好工作,要混这种行业?但我这个人一直比较任性,属于那种自己想干的事谁也拦不住我。后来,在日本师从设计师小筱顺子,她是皮尔·卡丹之后第二位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设计师,但她的女装比较戏剧化,我就做了她的男装品牌,并对西装情有独钟。1998年,我辞去日本的工作去了英国。在英国,亚洲设计师几乎拿不到工作签证,我拿了4年的工作签证,但没拿到我想去的男装公司的签证,去了一个女装公司。后来我回到中国,在“播”从设计总监做到总经理。2014年,“播”的创始人和我共同创办了TAORAYWANG品牌,这是我一直向往的高端定制品牌。

我认为,设计师最重要的品质是,遵从内心,独立思考,永远不放弃,认真刻苦地做事情。我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一直做下去,不要太去算计,计划,把一切交给上帝。我没有想过成为一个有名的设计师,我最开心的不是我的名气有多大,而是别人穿了我的衣服后说:我简直变了一个人。那时,我得到的喜悦是无以伦比的。

环球时报:您的品牌更多服务的是女性领袖,这个群体的需求有什么不同?

王陶:其实,这个品牌不仅仅是卖衣服的品牌,更是一个给全球精英女性打造造型服务的顾问。现在人不缺衣服,而是不知道怎么穿。我在“播”做董事会成员后,更多地理解这个职位的人的需求。这种类型的女性角色,要求你要高效、干练、公平,可以感染别人。除职业要求外,你还有自己的性格、个性,如你的教育背景、肤色。再加上你出席的场合不同,比如,去开董事会,去谈判,还是去参加慈善晚宴,穿着的风格都不同。我会综合这些因素,给你打造一个专业的造型方案,告诉你该怎么穿。在衣服好不好看之前,一定要穿对。

很多人有一个错觉:中国文化就应该是传统文化

环球时报:现在,国际知名的服装品牌都来自欧美,几乎没有中国品牌,中国的服装产业到底欠缺什么?

王陶:现在会看好东西的人多,但会做好东西的人不多。能做出来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衣服做得好不好,对面料、版型、工艺、整体美感等技术的要求很高。中国服装产业在专业化方面做得不够,还停留在生产、物流等产业的最底端,而西方擅长的是设计、品牌,处在价值链的最高端。

环球时报:上海制造曾经是中国时尚的代名词,后来为什么逐渐落寞了?东西方审美存在什么差异?中国的时尚和审美如何才能提升?

王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制造是高品质的象征。后来为什么慢慢变得有些落寞了?我想,这和国家经济实力关系密切。你能吃饱穿暖的时候,才会追求穿得漂亮、时尚。没有这两层垫在底下,审美恐怕是上不去的。现在,中国经济好了,时尚审美慢慢会更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有一个错觉,认为中国文化就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谁能说得清中国文化呢?只有龙凤呈祥、大红大紫才叫中国文化吗?你不能说唐朝的金碧辉煌就是中国文化,宋朝的雅致内敛就不是;也不能说象征龙的皇帝时代结束了中国文化就没有了,现在的中国社会就不是中国。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象征并不代表完完全全的中国。中国文化是在骨子里、血液里的,是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比如,中国人行为做事的作风、价值观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喜欢用真丝做衣服的里衬,喜欢用红梅喜鹊的提花。因为我的客户多是各界成功人士,她们希望穿的衣服是带着喜庆吉利的。但不是说一定要把喜庆吉利穿在外面,自己知道就可以了。这是中国文化很强的特点,就是内敛不张扬。不用说出来,不用那么使劲。

我特别喜欢张爱玲的小说,她对旗袍细节的描写,比如镶边、胭脂红、秋香绿的那种表述真的让我倾倒。但是,我是一个现代女子,不能这么妖娆地穿着那种旗袍穿梭在国际都市里。如果你坚持做这些东西,世界就不认识你了。如果我们一定要坚持把中国最传统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去发扬光大,离世界就越来越远了。

其实,西方也有很多东西也是破落的,像洛可可时代、拜占庭时代的服装文化都留不下来,现在也没有人穿。现在这些慢慢兴起的服装,最终都是适应时代的。我最崇拜的偶像是香奈儿,不是现在的香奈儿服装品牌,而是它的创始人香奈儿。我觉得她对时尚一个最大的贡献是抛开了传统。她生活的那个时代,很多女装是裙子,里面要用骨架垫起来。香奈儿觉得很不方便,就将男士的骑马装引入女装。这真的是革命性的。她是一位与时俱进的、识时务的、对时尚有革命性贡献的设计师。▲

猜你喜欢

香奈儿环球时报服装
道具服装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香奈儿的感激
香奈儿只产5号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香奈儿”批评香奈儿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