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河“城中村改造”社区治理创新
2017-09-08高卫红苏海玲
■ 高卫红 苏海玲
徐家河“城中村改造”社区治理创新
■ 高卫红 苏海玲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城中村改造遍地开花,改造后形成的新社区,笔者称其为“城中村改造”类社区。该类社区不仅外貌景观焕然一新,而且其内涵也在发生着悄然变化,社区居民的诉求随之增加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在每一个社区形成和谐、有序的氛围,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是亟需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徐家河社区治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徐家河社区隶属山东省莱芜市经济开发区张家洼街道办事处,位于赢牟东大街99号,是典型的“城中村改造”类社区。该社区的前身是徐家河村,原有居民300户、896人。2003年,该村实行村改居;2010年9月经莱城区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城市社区。2009年开始实施拆迁改造;2013年建成占地290亩的现代化居民小区—莲河家园。徐家河新社区建成后,拥有5000余名居民,社区治理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
(一)如何实现从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
徐家河社区在改造完成后,“社区管理”逐步呈现力不从心的局面:一方面,社区事务的大幅增加,使社区管理者应接不暇;另一方面,社区居民成分的多样性和松散状态,使社区管理者的管控难以充分施行。另外,该类社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也使得城市管理部门在文化、卫生、治安等方面对其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而社区管理者很难命令社区各方面力量采取共同行动。因此,原有的“社区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新社区形态的需求,只有通过“社区治理”理念下的多层参与方式,才能减轻社区管理者负担,并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能。
(二)如何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
改造后的社区,在硬件上表现为焕然一新、整洁有序的居住环境,在软件上则应表现为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但由于公共服务的范围由原来村庄治理时的几百人扩大为现在的几千人,社区要提供多种公共服务,既需要资金支持,也需要管理智慧,这为社区管理者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在实践中尽快学习、适应和摸索。
(三)如何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徐家河社区居民已经失去承包地,村集体建设用地也被挤压成了很小的空间。在此情况下,如何解决社区居民吃饭问题、如何保障社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社区改造完成后的头等大事,也是社区管理者面临的头号难题。特别是原村居民能否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中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和体面的社会地位,而不是仅靠租金维持生活,或者过着游手好闲、吃老本的日子,是社区治理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如何打造一支精干的社区管理者队伍
新社区的治理比以往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作为一个社区,在吸纳人才方面往往不占优势。即使通过招考等方式引进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大多数人也仅仅是将社区服务的岗位当作一个跳板,一旦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便会很快离开。另外,社区原有的管理者已经习惯了多年来村庄管理的老办法,如果不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将难以适应社区发展的新变化。
二、徐家河社区治理的创新做法
(一)注重发展社区集体经济,为社区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该社区注重培育和打造优势产业,2009年以来,他们依托社区的自身优势,相继注册成立了莲河置业有限公司、莲河投资有限公司、莲河商贸有限公司、莲河物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多头并进、协调发展,集体年收入突破800万元,以集体经济发展为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积极创新物业管理办法,着力美化社区居住环境
徐家河社区在2013年成立了物业办公室,完善了管理机制和各项居民规章制度。该社区的物业不以赚钱为目的,一切工作围绕为居民服务来展开。社区为每一个楼房单元免费安装了高质量的铝合金楼宇门,免费贴装楼道和储藏室瓷砖,并免费统一进行房顶防水。为防止牛皮癣小广告破坏社区环境,专门在楼宇门外设立广告专栏。在垃圾清运方面,也进行了成功的创新。社区内不设垃圾桶,实行生活垃圾“定时投放,定时收取”,保洁人员用16辆电动保洁车流动收集生活垃圾,及时运往终转站。社区保洁队伍共20人,划分了业务小组,工作量化到人、到片、到楼宇,制定了保洁员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保洁员实行组内每天一检查、社区管理督查组每周一检查制度,形成了网格化管理。由于垃圾清运及时,社区公共场所不见一片纸屑。
(三)严格实施治安防控全覆盖,切实保障社区居民安全
新社区建成后,成立了16人社区巡防队,队员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上岗。社区内安装了实时监控,巡防队员充分利用监控大厅功能,人防与技防结合,实现了全天候、多方位、全覆盖防控管理。严格落实小区进出车辆刷卡制度,实现了对社区内的车辆停放有序管理。为消除商贸区安全隐患,社区投资23万余元,委托物业重整强电弱电线路近2000米,拆除搭建物两处,还封堵了路间水井六眼,保障居民和商户安全。由于综合治理的整体效果好,该社区全部楼房都没安装防盗窗。
(四)探索实施居民补贴制度,持续激发社区正能量
对于如何分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徐家河社区党委和居委经过慎重研究,决定不实行“分光、花光”政策,而是实行能够带来长远效益的“惠民”政策。在这些“惠民”政策中,最典型的是居民补贴制度。这项制度是为了激励全体居民为社区建设做贡献而出台的。补贴范围包括:截至2000年12月31日,拥有该社区户口,并长期在社区居住且尽义务(重点是2014~2018年)的居民,户口不在本社区且长期从事社区工作,并有特殊贡献的酌情予以补贴。反之,户口在本社区且长期不在社区居住(重点是2014~2018年)并不尽任何义务的不予补贴。有固定收入的不予补贴(如公务员、企事业离退休人员);根据每户居民的具体表现,每年由评审工作组按百分制实施测评考核,成绩直接与补贴挂钩。对社区做出重大贡献的给予加分外,对触犯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抹黑社区形象的行为,通过评审一律给予减分,补贴数额也相应减少。2018年12月31日为年龄截止日,超过70周岁的居民户,不享受每户基数五万元的补贴,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尽管70周岁以上村民不予补贴,但通过另外的形式对老人进行补助,比如补助幸福院老人的水电暖费用。
对于外来购房、租房的社区居民,社区也给予其多样化的福利待遇。例如,免费为全部住户擦玻璃,利用某些节日给每家每户发放西瓜,经常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等。
(五)不断提升社区保障水平,多渠道解除居民后顾之忧
在养老保障方面,2008年,村集体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两栋共30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楼,让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全部搬入新居。2009年投资50万元对老年公寓楼进行了配套装修,公寓楼内老年人新购置的家电给予20%资金补贴,冬季给予3个月取暖用电补贴,设有集体伙房,做饭电器化,社区凭单据报销电费。为了配合旧村改造,2010年,社区把安置老年人工作列为推进工程建设的重点任务,先后建设了3个适合高龄老年人的平房居住区,生活用水、电、暖、煤全部由集体负担。每逢老年节、春节,社区为老年人发布料、定服装,带着慰问物品开展走访活动,给高龄老人和孤寡老人发放慰问金。2013年,投资600百余万元建成了集食宿、颐养、健身于一体的近3000平方米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在居民就业方面,实行多样化安置:社区管理和服务岗位吸纳一部分,目前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119人,主要以社区居民为主;社区集体企业吸纳一部分;社区沿街商贸吸纳一部分;社区还从其他村庄流转97亩地建设了经济生态园,准备建大棚,为中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目前,该社区的居民就业已经通过社区内部消化解决了70%。
在幼儿教育方面,2012年社区建立了2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社区幼儿园,并与全市知名度最高的教学团队进行合作。
(六)坚持集体搭台、居民参与,积极引导社区文化建设
从2008年开始,社区坚持集体搭台、自愿参与的原则,以服务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以文化为核心,紧紧把广大居民团结起来,共建和谐文明新型社区。社区为了让居民“锻炼有去处、活动有场所”,不仅建设了荧光活动广场,还建设了面积700多平方米、设备齐全的多功能大厅以及器械齐全的“日间照料”活动大厅。随着不间断地为居民搭台服务,社区居民无论是原住居民还是外来购房租房居民,对于文化生活的参与意识都逐步增强,每逢重大节庆日,社区都会组织一批自编自演的优秀节目进行专场庆祝演出,其节目多次在莱芜市相关大赛中获奖。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过程中不但精神愉悦,而且从喜闻乐见的节目中接受了教育,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为新社区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持。
借全市倡导“四德教育”的契机,社区建设了400米的文化长廊、200多米的“四德巷”,引领居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了社区“软环境”建设;制定了孝老“六项制度”,规定每个子女每年交养老钱最少不低于600元,上不封顶,让老人手里不缺零花钱,并且照顾好老人平时的衣食住行;建立了20多米的社区善行义举榜,把身边的好人好事一件件登载上榜,弘扬新风正气,传导社区正能量。
三、徐家河社区治理创新的经验借鉴
城中村改造类社区的治理千头万绪,但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徐家河社区的案例启示我们,该类社区的良性运行需要打牢三个基础:一是要打牢管理者的基础,即打造高素质的“两委”干部和党员队伍,形成强大的社区治理中坚力量;二是要打牢经济基础,即大力发展社区集体经济,为社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三是打牢群众基础,即积极探索社区参与激励机制,推动社区治理从居委会单向管理向社区居委会主导、社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同时,该类社区治理中极易出现的种种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去逐一应对和解决。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莱芜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