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执纪同样需要“精准滴灌”
2017-09-08文丨夏季伟
文丨 夏季伟
监督执纪同样需要“精准滴灌”
文丨 夏季伟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公务员,热爱文字写作,多有评论见诸报刊
扶真贫、真扶贫,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是当下扶贫工作的总体趋势,也是确保如期全面脱贫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对扶贫领域资金的监督管理,需要有“大水漫灌”,但更需要一种“精准滴灌”。“大水漫灌”是在全局上、总体态势上形成一种强有力的震慑氛围,打造出一种严打、严管、严罚的磅礴之势。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都陆续出重拳砸向扶贫领域的贪腐行为,可谓效果可佳、收获颇丰。据报道,辽宁省今年以来,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188件,处分218人;山西省仅今年7月份,就已查处扶贫领域违纪问题137件,处理137人,处分125人;四川省针对扶贫资金领域违纪行为,2016年以来,立案审查1730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644人、移送司法机关68人……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确保扶贫领域风清气正,已经是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主旋律。
扶真贫、真扶贫,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是当下扶贫工作的总体趋势,也是确保如期全面脱贫的重要手段。但随着扶贫资金的不断“涌入”,在全国诸多地方都屡屡发生扶贫款被啃食的现象。有的虚报冒领,有的雁过拔毛,有的吃拿卡要,有的巧取豪夺,“别拿村官不当干部”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一些党员为了让贫困村的道路早日实现硬化,在现场勘察中因工负伤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些干部为了能让贫困户早日喝上健康
水、用上安全电,不惜“白+黑”“5+2”地昼夜奔波着、忙碌着;有的干部为了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早日摆
脱贫困,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为贫困户买鸡、买羊、买果树……可以说,全国人民都在通过各种手段、各种途径为全面脱贫,实现全民族的富强和富裕献计献力。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还去逆其道而行之,啃食贫困户的“奶酪”,就是和贫困户过不去,就是和所
有党员干部过不去,就是和全国人民过不去,必须严查、严惩,精准打击。
但如何才能有效地对扶贫款进行监管,让所有扶贫资金都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可谓知易行难。一方面,基层干部人数众多,素质参次不齐,有的喜欢耍小聪明,自以为吃点、拿点、卡点、要点不会被人发现;有的因无知而“无畏”,在不知不觉中触犯了党纪国法;更有的将违纪违法行径披上隐形外衣,干扰和对抗组织审查,等等。另一方面,制度的罅隙和监管的不力客观地为一些“恶行”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让一些人有机可乘。
事实上,对扶贫领域资金的监督管理,需要有“大水漫灌”,但更需要一种“精准滴灌”。“大水漫灌”是在全局上、总体态势上形成一种强有力的震慑氛围,打造出一种严打、严管、严罚的磅礴之势。而“精准滴灌”则是在细小的地方精准渗透,直达百姓的神经末梢、利益末梢,进而畅通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快乐感,成功摆脱整天被“蚊虫”叮咬,被“苍蝇”围绕的困境。
“精准滴灌”,就是要针对百姓的切身利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管方案和具体措施,真正将一些基层干部乱拿、乱要的手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精准滴灌”,就是要针对百姓的现实需求,提供好各种服务和各项保障;“精准滴灌”,就是要将监管的触角切实延伸到基层,督促每一滴“养分”都输送到真正需要的“细胞”。
大社会是由“小人物”组成的,同样,“大幸福”也是由“小满足”汇聚而成的。扶贫资金如果没有监管的“精准滴灌”,百姓的“小满足”就会一个又一个地破灭,当然也就难以汇聚成“大幸福”,难以会到“大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