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海相拥虽远犹近

2017-09-08文丨

遵义 2017年17期
关键词:对口上海干部

文丨 全媒体记者 李 燕

山海相拥虽远犹近

文丨 全媒体记者 李 燕

“漕河泾开发区遵义分区”,是沪遵产业合作最亮眼的成果(胡志刚/摄)

遵义和上海的渊源其实很早。

这次就从遵那条著名的上海路说起。在新中国的“大三线”建设时期,大批以装备制造为主的上海工业企业内迁遵义,聚集在这条路上,帮助遵义建立了机电、化工、冶金、电力、建材及国防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所以取名上海路。如今,道路两旁满是梧桐,茂密的枝叶、笔直的树干,它们成为遵义和上海合作交流历史悠久、友谊深厚的最好见证。

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转折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遵义,又一次成为离上海最近的城市。

黄浦江连赤水河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过一句特暖心的话:中央确定上海对口帮扶遵义,是上海的光荣和责任。对口帮扶工作要充分听取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把对口帮扶工作做好做扎实,真正做到为遵义群众办实事。

盛夏时节,走进赤水河畔的习水县土城镇天星桥,村子里空气清新,美景处处,一座座漂亮的黔北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整洁的水泥硬化路伸向远方……

在村头的文化广场边,一位从田间回家煮饭的61岁大娘对记者说:“我们这些地方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可以说祖祖辈辈做梦都没有想过。哪个说起今天的变化,都要感谢上海。”采访中再三叮嘱记者,“你不要写我哟,但你一定要写上海。没有上海的帮助,就没有天星桥今天的变化。”

距离土城镇10多公里的天星桥村,山高坡陡,祖祖辈辈靠传统的种养业过着贫穷的生活。这里的百姓从不曾想到过,有一天他们生活的小山村会和2000多公里外的大上海联系在一起。

村民王建没有错过每一次和上海客人见面的机会。只要听村里的干部说有上海的亲人来,他就会早早地和村民们来到村里的小广场上等候。见到上海的亲人,他总会激动地流泪。王建说,千言万语汇成两个字,那就是感谢!

和王建一样,只要是知道上海的客人要来村里,村民们就会自发地从村子的四面八方赶来,挤满不算很宽的村民活动广场。

这四年多来,记者曾先后五次去过天星桥村采访。每一次的所见所闻,都是那么难忘、感动。在与村民交谈的过程中,每每提到上海的帮扶,村民们无不充满感恩的情怀,“人家上海的人和我们一不沾亲二不沾戚,远天远地都来帮我们,你说怎么不谢”。

天星桥村的变化,只是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的一个缩影。无论是正安县和溪镇大坎村,还是道真自治县三江镇云峰村;无论是凤冈县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还是务川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学生公寓,从通村公路到通组连户公路,从乡村小学到村卫生室,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扶贫……黔北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还是得感激上海对遵义的对口帮扶。

真情帮扶结硕果

在上海对口帮扶遵义的四年里,韩正、应勇等四大班子领导分别率团到遵义考察指导并亲切看望援遵干部。据悉,在上海20多年的援外历史中,遵义是唯一在首轮对口帮扶时段内上海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到受援地考察的地区。

去年9月,贵州党政代表团赴上海考察,得到韩正的亲切接见。遵义市党政代表团多次赴沪汇报工作、学习考察,沪遵两地高层连续5年召开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高层领导的互访,让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

四年来,上海市帮扶遵义的工作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在项目带建设上, 2013年以来上海共安排帮扶资金3.23亿元,实施项目211个,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劳务协作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项目实施后直接受益农户达7.75万户、23万贫困人口。

在产业合作上,双方签署了园区共建、商务流通、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一大批战略合作协议,共引进产业项目58个,累计到位资金222亿元。两地共建的遵义(上海)产业园,更是开启了上海从来没有在外地建立产业园的先例。2016年上海入遵游客3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50.3%。此外,上海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共为我市融资261.7亿元,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教育医疗帮扶上,上海市共为我市培养培训校长、教师7000多人次,选派80名管理人员和教师到我市支教。为我市培训公立医院院长50名、医疗管理中层干部550名、专业技术骨干医生1418人,8家重点医院与我市8家市级、县级医院建立起结队帮扶关系,并多次组织专家团队到遵开展学术讲座、培育学科建设、便民义诊等活动,为5294名眼疾患者进行义诊,免费让666名白内障患者重获光明。

……

然而,不仅仅只是这些。如今在大娄山下、乌江之畔、仡乡苗寨、湄江两岸,山岗上、田野里,一个个援遵项目在这片红色热土之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生遵义情

帮扶任务明确仅仅5个月后的2013年7月13日,以黄庆伟同志为领队的第一批援遵干抵达遵义,成为上海帮扶遵义的首批使者。

在遵义的1096个晨昏,他们迎着崎岖的山路、清澈的溪流、葱郁的森林以及那些陌生而淳朴的微笑,或翻山越岭、爬山涉水,或走进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走进机声隆隆的生产车间、走进矿工作业的深深矿井、走进建设者简陋的工棚;或走进大山深处、走进贫困的山村、走进农家小院、走进田间地头。他们结识了黔北这里的一座座大山、一条条江河,与黔北高原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情谊。

然而,他们在辛勤工作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默默地承受心灵的煎熬,无怨无悔,坚守岗位,忠实履职。

2015年国庆期间,施民的父亲突然离世,而他却坚守在2000多公里外的习水,未见上父亲最后一面,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韩大东母亲被查出患有肿瘤,医院要求马上手术切除。“母亲患病,我却在遵义,相隔2000多公里。放下电话,我泪流满面!‘凄苦’这个词久久弥漫在我心头,觉得好痛!”

史美乐出征前,妻子正处怀孕期,来到遵义没多久,妻子遭遇流产。因为职责所在,他没能赶回上海陪伴妻子,心中十分愧疚,好几次与妻子和家人通电话都哽咽不能语。

毕晗从上海出发时,妻子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家中幼子和年长的父母,毅然辞去了工作。

……

在《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三周年纪实》电视片里,对“上海援遵干部”有很高的评价:“以黄庆伟同志为领队的13名援遵干部来到遵义,带来好思想、好作风、好观念,成为遵义推动脱贫攻坚、民生改善和产业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把西部当故乡、把遵义当家乡,扎根基层、苦干实干,充分展现了先锋风采和良好形象,上海市援黔干部联络组连续两年被贵州省评为‘全省社会扶贫先进集体’。”

去年7月,第一批上海援遵干部,将接力棒交到以李忠兴为领队的第二批11名干部的手中。他们从到遵义的第一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遵义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特别是引进总部在上海的世界500强企业联合利华为我市茶产业申请“雨林联盟”认证,以及在漕河泾遵义分区建设桂花茶的深加工生产线等产业项目的入驻倾力付出。

今天,在我们收获一张张精彩的帮扶答卷时,我们不该忘记那一群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上海人,因为这些答卷凝聚着“上海援遵干部”的付出与艰辛。

猜你喜欢

对口上海干部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