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与供给侧改革

2017-09-08李雪源王俊铎郑巨云梁亚军艾先涛龚照龙买买提莫明郭江平

中国棉花 2017年8期
关键词:棉花新疆生产

李雪源,王俊铎,郑巨云,梁亚军,艾先涛,龚照龙,买买提·莫明,郭江平

(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与供给侧改革

李雪源,王俊铎,郑巨云,梁亚军,艾先涛,龚照龙,买买提·莫明,郭江平

(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

简述了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成效及其有利因素,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制约因素和市场需求,提出了新疆棉花产业供给侧改革方向、目标、任务和配套措施。

棉花;新疆;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制约因素;配套措施

1 新疆棉花产业现状

1.1 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经过建国后60多年的发展,新疆棉花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棉花生产基地、加工基地、纺织基地、服装基地初具规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目前新疆棉花生产规模居全国之首,面积约占全国53.5%,总产占全国67.3%左右,连续24年总产、单产、调出量居全国第一。新疆棉花加工企业在1000家左右,加工能力为1000万t左右;纺织服装业总量迅速攀升,棉纺能力达1000余万锭,纺织设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到2023年新疆棉纺服装生产加工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棉纺产能达到2000万纱锭,纺织服装产值将达到2125亿元,就业容量超过100万人。新疆棉花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强,支柱产业作用越显突出,稳疆固边作用难以替代。

1.2 产业发展面临的积极因素

新形势下,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目标价格改革背景下,新疆棉花产业发展迎来了较好的产业环境,棉花生产、加工、纺织、市场、政策等要素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从生产环境看,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也是我国棉花生产保护区。当地政府积极进行棉花种植结构调整,棉花生产由扩张发展转变为适度规模发展,2015-2016年全疆已调减棉花面积60余万hm2,棉花面积已由2014年的266.53万hm2(3998万亩),调减到2016年的216.342万hm2(3245.13万亩),引导棉花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多种矛盾。

从加工环境看,以客户需求倒逼企业提高加工品质的机制开始显现。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启动后加工企业直接面向市场,自行寻找下家,并承担市场波动风险,从而促使加工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加工品质、整合资源等提高竞争力。目前许多加工企业在籽棉收购和管理方式上开始重视棉纤维长度和断裂比强度指标,改变了过于重视衣分的不合理状况,一些加工企业采取社会化服务、订单生产,也为引导高品质棉花生产和提升棉花加工品质营造了良好环境。

从纺织环境看,新疆棉纺企业呈现补贴政策多、用棉资源丰富、纺织设备先进的优势。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台了8项面向纺织企业的新措施,包括疆棉加工补贴、出疆棉纱补贴、电价补贴等政策支持,使企业竞争力上升,自用棉增加,积压的库存减少。目前正在研讨产业集聚、印染、延伸产业链等相关政策。受惠于原料成本降低、质量提升,棉纺企业经营状况趋于好转。内地纺织企业加快向新疆转移,产业集聚和就业带动能力提升。2014-2015年,共引进内地知名大企业(集团)79家,实施援疆项目113个,援疆资金23亿元。

从市场环境看,棉花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完全放开,价格由市场决定,资源由市场配置,国内外棉价协同性提高,质量效益意识明显增强。“一带一路”战略深化了对外开放,为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棉花产业发展更符合市场规律,有利于新疆棉花资源优势的转化。

从政策环境看,继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运输补贴等政策后,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在新疆试点,成为重要惠农政策。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成功及持续推进,为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综合生产、价格、出口、进口、库存、抛储数据,棉花产业呈现企稳迹象。新疆棉花产业应抓住机遇,筑牢生产、加工、纺织、服装四大基地,优化布局,以市场为导向,谋划好产业发展。

2 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严重的质量问题

由于长期片面追求数量及生产加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不到位,造成新疆棉花内在品质差、稳定性一致性差,纤维短、异性纤维含量高,机采棉质量问题突出,产品结构趋同化、相似系数高,品种规格单一,以低端产品为主,不能适应纺织品消费结构调整的需要,更不能引导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1]。棉花质量贯穿于棉花整个产业链,关系到产、供、需各方利益。随着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政策和国家储备棉常态化轮换政策的实施,棉花质量问题越显突出,与市场需求相差较大,影响到棉花产业的竞争力,必须进行棉花供给侧改革。

2.2 严重的效益问题

据笔者分析,1996-2015年新疆植棉成本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由1996年的每666.7 m2578.2元增加到2015年的2155元,增长了272.6%,年均增长13.64%。植棉收益在波动中不断下降,20世纪80和 90年代植棉收益是小麦的 200%以上,2000-2013年每666.7 m2植棉收益平均为458.18元;2014-2015年,加上目标价格补贴后,每666.7 m2棉花实际收益仅为200~400元。这导致新疆棉花产业的竞争优势明显下降,棉花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2]。

2.3 严重的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严重不足、棉田肥力的下降和次生盐渍化的加剧、残膜污染的加重,都严重影响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水资源的限制导致许多棉田灌溉制度改变,不再冬灌、春灌,采用干播滴水出苗灌溉。但随着气候的变化,雨水的增多和常态化,棉田次生盐渍化加重。2016-2017年上半年因雨水引发的次生盐渍化,导致苗期死苗、僵苗、大小苗的棉田比例大幅上升。次生盐渍化已从影响新疆棉花生产的隐性问题转变为显性问题。

2.4 严重的加工过剩问题

在棉花市场放开形势下,巨大的棉花加工能力与新疆有限的棉花资源,形成抢购与观望的无序竞争,导致棉花加工质量难以保障。

2.5 用棉数量下降问题

据中国年鉴数据及海关总署、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统计结果[3-5]可知,受质量、成本和原棉品质结构影响,一是整个棉纺企业用棉比例下降(图1);二是新疆棉的自用棉比例低,严重影响新疆棉花资源优势的转化;三是国内纱线产品档次提升,进口优质棉不断增加,如2016年上半年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原棉6万t,占同期进口量的14%,进口量同比增长27%。

图1 新疆棉纤维加工量占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逐步下降

2.6 产业链脱节问题

棉花产业链长,不能闭合、联动,造成各环节各唱各的调,资源难以合理配置,也难以形成规模化稳定的产品供给,产业竞争力难以提高。棉花产业各环节不应是你赢我输的关系,而应是交集互动共赢的。

2.7 产业发展再定位问题

回顾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历程,其定位总体上不清晰。产业发展一直以资源(原棉、原料)输出型为主,即扩张、粗放、外延、注重数量增长,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小,第一产业产值在700亿元左右,第三产业产值在220亿元左右。棉花生产以纤维长度27~29 mm、断裂比强度27~29 cN·tex-1的中低端原棉为主。棉花产业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综合利用和深加工产品少,棉产品开发利用增值低,产业经济辐射带动聚集能力弱。这种发展定位与温饱型、短缺的消费结构理念相对应,发展的结果是产品成本高、质量差、竞争力低。一旦积压,表现为低层次过剩或质量结构性过剩。据2011―2015年新疆棉花公检质量数据,棉花纤维长度平均在28.4 mm,断裂比强度平均在27.9 cN· tex-1;马克隆值A和B级占比由2011年的96.2%降为2015年的62.2%。原棉品质下滑导致卖棉难现象出现。可见,这种定位已不适应新形势,严重影响棉花产业的稳定、竞争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3 棉花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3.1 机制的制约

机制的缺失、不规范、难以运转等,导致棉花产业许多问题难以解决。如利益难以传导、优质优价难以落实、产业难以闭合互动、中高端原棉难以稳定供给,优质品种和技术难以进入优质产业链,一些创新的生产模式难以稳定复制,甚至带来风险。若机制问题不解决,则生产、体制、政策、技术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体制的运转、监督作用难以保障。而单纯的鼓励、试点、推广优质品种技术的指导性政策难以奏效。因此,需要创新机制,实现制度与机制的配套衔接,为优质品种和技术进入优质产业链提供保障。

3.2 体制的制约

新疆棉花产业的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导致市场化和服务水平低。体制的制约导致目前地方大部分的棉花生产方式还是家庭小规模分散性的经营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不利于生产要素的发挥,难以提供质量一致、稳定的产品。

3.3 理念的制约

表现在缺少全产业链思维、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还没有认识到棉花产业各环节不是你赢我输、各唱各的调的关系,而是交集互动共赢的关系。重视棉花及其产品质量的许多做法停留在概念、口号、宣传上,虽然增强了提质增效的意识,但没有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

3.4 管理的制约

生产、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少对生产、加工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控制,生产、加工出的皮棉品质一致性和稳定性差,品质损失严重,棉结、索丝、短纤维含量高。

3.5 技术的制约

一是技术的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有待加强。随着产业环境的改变,以拼资源、拼成本、高消耗、低产出为特征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创新生产要素的利用方式,创新以现代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生物化、电子化、标准化、精准化等为特征的技术体系,才能为提质增效提供重大关键技术支持。二是优质高效关键技术体系还不成熟配套。真正适于纺中高端产品、纤维长度(mm)和断裂比强度(cN·tex-1)均达到30甚至31以上,熟性、产量、抗性综合表现优的品种少。机采棉质量提升技术还未实现综合配套,机采棉品质问题仍未根本解决。需要推动质量效益为特点的技术创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支持。

3.6 环境的制约

还未形成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的良好产业环境,特别是未形成市场化的竞争环境。这造成产业发展差异化产品的市场难以形成,市场难以发挥有效精准配置资源的作用。优质高效的技术、资源、产品难以综合匹配,难以集中形成规模,更多的是靠试点、行政手段。然而在优质优价等政策预期不明的情况下,单纯依靠鼓励、试点、推广优质生产技术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3.7 市场信息的制约

市场配置资源下,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对棉花产业发展和供给侧改革至关重要。棉花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利益主体,各主体关注的利益不同,加之棉花产业对外依存度高,棉花市场变化大,市场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尤为重要。目前市场信息存在数据模糊问题,使得各种资源难以有效匹配,时常出现产需矛盾、供需错配、产非所需、购非所用等问题。因此,棉花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不能凭感觉,凭推测,要打破市场信息模糊的制约。

3.8 政策的制约

政策的引导,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对棉花产业有序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棉花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在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信息服务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缺少配套的产业政策,使得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作用难以形成合力。要出台相应产业扶持政策,为市场、棉农、企业服务,为供给侧改革创造条件。

3.9 贸易规则的制约

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目标价格属“黄箱”政策,价格补贴总额不能超过产品总值的8.5%;因此,应探索完善补贴方式。

4 棉花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分析

4.1 优质原棉需求增多

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的调查[3],随着纺织企业的转型升级,技术水平和装备的不断更新,其对原棉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优质棉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国内能够满足需求的原棉量越来越少(表1)。

表1 品牌企业、一般企业和较低企业对原棉质量的要求

4.2 中高端棉产品需求增多

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统计结果[3],新形势下,一方面低端原棉和纺织品利润低、竞争力低;另一方面,国民消费结构正面临新的调整,中高端棉产品市场潜力大(表2、表3、表4)。因此,在原料和纺织服装产品结构上,应改变低端原棉为主的生产,调减低端纺织服装加工业比例,生产中高端原棉,发展利润和产业附加值高的中高端纺织服装加工业,提升产业生产总值。

表2 纱产品向中高档发展

表3 中高端棉花市场需求量

表4 我国进口棉纱需求结构

5 棉花产业发展方向与目标

综上所述,新疆棉花产业发展需要打破数量型、中低端、资源输出型、抗风险能力弱的产业现状,将棉花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实现新疆棉花产业向环境友好、质量效益高、中高特色、出口贸易的转变,提高其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发挥其经济支柱产业和稳疆固边的作用。

具体讲,实现其由扩张低效型产业向适度规模质量效益型产业转变,由资源输出型产业向商品经济型产业转变;由脱节型产业向闭合互动型产业转变,由低效型产业向高效型产业转变,由拼资源、粗放型向环境友好、精准型转变;由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变,由同质化产业向差异化产业转变。新疆棉花生产规模占全国三分之二,产能稳定在350万t左右;已建成我国最大的中高端原棉生产基地,实现150万~200万t中高端原棉生产规模。新疆纺织规模占据全国20%以上,达2000多万锭。新疆棉花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稳定增长,产值由目前的900多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3000多亿元,产业竞争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在促进社会稳定、就业和增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新疆成为我国棉花供给侧改革的先行区、示范区、引领区。

6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任务

打好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营造有利于供给侧改革的环境,并积极推进,是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重大任务。

6.1 打好生产基础

进一步优化棉花生产布局和品质布局,加强棉田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强棉田土壤改良和盐碱改良,加强防灾减灾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雹灾预防设施建设,加强机采棉生产综合配套设施建设。

6.2 打好加工基础

积极整合加工资源,改造升级和更新加工设备,特别是机采棉加工设备。

6.3 打好纺织服装产业基础

培育高利润纺织服装业竞争优势。新疆棉花纺织基地已初具规模,要充分发挥挖掘纺织服装产业高附加值的潜力,建设发展中高端棉纺产业,积极培育适纺32~50支和60支以上的中高端棉纺企业,提高新疆原棉就地加工、转化、消耗能力,减小低端纺织服装加工企业比例,发展利润和产业附加值高的中高端纺织加工企业,使新疆棉花纺织服装加工业能够获取更高的利润。

6.4 打好市场基础

建立棉花产业链市场大数据。棉花产业链长,各环节关注的利益不同,市场变化大,对外依存度高,数据的模糊,信息的误导,严重影响棉花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只有对棉花产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产业价值链充分掌控和发挥,才能使其健康发展,才能为其供给侧改革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根据市场大数据制定符合现实的规划,明确高中低端棉花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潜力和需求,包括美、澳、印度、巴基斯坦、中国棉花的影响关系,库存消化后的市场信息,市场动态平衡与静态平衡信息,长远趋势与阶段性趋势信息,实现准确高效指导研发、生产、加工、纺织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重视市场品牌建设。

6.5 打好科技支撑基础

在提质增效、机采棉综合配套、迈向中高端等制约棉花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科技创新是棉花产业持续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根本。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科技的跨界式创新,精准把控提升质量效益的关键点。已有一些国际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比如:美国通过转基因技术创新获取了棉花种业价值链上的丰厚利润;澳大利亚通过精准化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实现了澳大利亚棉花低成本和较高的一致性。

6.6 打好项目建设基础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离不开国家优质棉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的支持,离不开“一白一黑”战略的实施。因此,须继续加大国家优质棉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的支持。同时,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需要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配套。

6.7 营造良好环境

应改善生产环境、市场环境,优化加工环境,营造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

7 棉花产业供给侧改革配套措施

7.1 配套创新的体制机制

棉花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不是简单的合作社、加工企业主导的生产集聚,其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因此,应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棉花产业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基本点、出发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棉花产业发展和供给侧改革提供新引擎。

探索建立提升质量的长效机制。目前,符合需要的、配套的、涉及产业链各方的、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的创新机制有:符合市场规律的法律法规、追溯机制、市场化可复制的稳定的优质优价利益机制、订单的规范机制、利益共同体机制、市场风险规避机制、诚信规范有序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保障机制、各种产业化社会化产业联盟的运行机制等。

发展多种形式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各地实际,用产业化手段将技术、服务、农户、基地、企业、市场等有机结合,建立由种子企业、专业合作社、棉机合作社、轧花企业、纺织企业、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金融保险等单位参加的多种形式社会化服务组织。这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持续多元增收,有利于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有利于解决棉花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中的共性问题,有利于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联合与协作,有利于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引领、信息互通、多方协同、利益共享的运行模式,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质量的提升和稳定性、一致性的控制,有利于增强棉农议价能力、规避风险和抗衡不规范不守信企业。

大力推广“保险+期货”模式,完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推广“保险+期货”试点,形成国家补贴和市场效益分享相配合的补贴机制,有利于降低国家财政支出,稳定棉花生产。建议全面总结“保险+期货”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措施和机制,大力推广“保险+期货”模式。

7.2 配套政策组合拳

通过政策组合拳,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服务、监督的作用。出台制定引导产业转型、优质棉生产的产业扶持政策[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社会政策(保险托底保障)],营造棉花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的良好政策环境。

在宏观政策上,在纺织服装产业扶持政策、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基础上,出台制定优质优价(优补、标准、风险、品种目录等)和资金、保险投入扶持系列政策。政策与棉业产品质量相关的主要环节和涉及的相关方挂钩,鼓励纺织企业做最好纺织品,鼓励纺织企业通过优质优价订单购买优质原棉,调动纺织企业落实优质优价的积极性。目前,纺织企业对订单生产兴趣不大,主要原因是市场变动太大、风险大,纺织企业担忧自身利润受影响。配套的政策要能起到引导农民愿意种、加工厂愿意收、纺织厂愿意订、优质品种愿意用的效果。

配套好土地流转政策。在保障土地承包权基础上,用“三权分置”把土地经营权做活,实现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双管齐下,让棉农得实惠。

发挥好政府在制度创新、培育规范的社会化专业化组织、提供信息化订单方面的协调服务作用。减轻政策频繁变化对棉花产业的不利影响。

7.3 配套试点建设

建立优质棉生产试点。通过试点建立平台、配套各种利益机制、将各种提质增效的生产要素嵌入优质产业链中,将产业各方联系起来,实现提质增效。可选择具有一定基础条件的地县先行试点,组织有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基地和生产企业先行先试,完善运行机制,并积极探索推进优质优价的有效办法和运行机制。通过试点总结出1套可复制推广的技术体系、生产方式、发展模式、路径等,取得试点成功经验后,逐步扩大范围。新疆已开展优质棉生产试点,2017年优质棉花生产试点面积在2016年基础上将扩大25倍,达到13.33万hm2(200万亩),力争2019年达到133.33万hm2(2000万亩)。

7.4 配套创新的技术体系

精准把控提升质量的关键点,实现技术的跨界式创新。一是从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加大转变到依靠生产要素利用率的提高。把品种改良、机械化、精准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作为创新的优先领域,为质量效益提升提供创新的技术支持。二是加强优质棉品种的选育,大规模更换优质棉花品种。提高品种遗传品质,更换早熟抗病的“双30”(纤维长度30 mm、断裂比强度30 cN·tex-1)以上的棉花品种。加强中绒棉、中长绒棉、长绒棉、超级长绒棉、彩色棉多纤维类型育种,将马克隆值调整到以A级为主,改变目前品种以B级为主的状况。优化棉花品种品质结构,加大中高端产品开发,为发展中高端差异化产品提供品种保障。三是配套机采棉质量提升技术体系。形成品种、种植模式、管理、脱叶、采收等环节农机农艺配套融合的,采净率、采收效率、采收品质达标的机采棉技术。

建立棉花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完善棉花质量标准、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健全棉花生产基地环境标准、棉花生产技术标准、机采棉质量标准、棉花加工技术标准、棉花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力争与国际标准和技术规范接轨。完善棉花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满足棉花生产、加工等全过程开展检验检测和监督抽查等要求。完善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棉花收购、轧花、补贴等环节数据处理的一体化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对棉农拾花质量的培训教育,尽最大可能避免二次污染,解决棉花“三丝”含量高的问题;加大棉花加工设备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皮棉加工质量。

7.5 配套创新的生产模式

改变生产模式,走规模化、机械化、社会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道路。

建立质量控制生产平台。按照良好棉花规程、行业标准组织棉花生产,保障棉花质量的一致性、稳定性。

建立棉花生产追溯体系。重视从播种到收获、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基于产品编号建立档案记录,记录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情况以及加工处理等信息。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可通过查询档案记录,了解所购产品的状况。如果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则可追溯到生产者,并对生产者追究责任。

构建优质产业链。棉花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不是产业某一个点、某个环节的调整,应是全产业链的系统配套。只有从优质的品种和优质的生产过程、采收过程、加工过程,到以优质原料为主的纺织企业和市场,构建起优质棉花产业链,才能提质增效、提高竞争力、迈向中高端。还要依据棉花品质区划调整中绒棉、中长绒棉、长绒棉、超级长绒棉、彩色棉等多纤维类型棉花生产布局。

7.6 配套产业基地建设

加强棉花产业生产、加工、纺织、服装基地建设,在规模的基础上,配套有利于提质增效的技术、政策、项目、服务和农田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科技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高端产品开发,提高新疆原棉就地加工转化能力,促进纺织工业园区在短期内吸引资金、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等。

7.7 配套建立棉花产业市场信息发布制度

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行业协会组织、龙头集团企业、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科研推广等部门定期发布大数据行业报告、质量数据报告、市场需求报告、产业研究报告,传递实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发挥政府服务引导监督作用。

7.8 处理好棉花产业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行政化与市场化关系。棉花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应做到行政化与市场化相结合。在市场难以形成有效的优质优价交易情况下,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以制定出台优棉优价政策来引导市场预期,以完善棉花检验评价标准来规范市场行为,用市场信号、市场手段和价格传导,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引导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处理好棉花供给与高品质棉花需求的关系。目前棉花需求保持稳定,生产能力出现下滑,库存正在减少,市场数据变化较大,所以要在稳定产能、确保供给的基础上,发展高品质棉花。从棉花及其产品发展趋势看,总体上是向中高端发展,但低端产品仍占有一定的比例,且短时间内高质量产品的消费结构难以得到快速填补;所以要实现差异化发展,使中高低档原棉、棉纱比例搭配合理。总之,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应当保持战略定力,尊重市场规律,合理把握迈向中高端的节奏。

三是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供给侧改革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应充分考虑新疆特殊的区情、农情和民情,特别是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现状和农民增收实际,厘清定位、做好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当前重点是示范引导,选择有条件的地区重点推进,通过先行试点,探索总结经验,逐步推开。从长远看,要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水平,逐步提高棉花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机械化程度,实现降低成本、提质增效。

四是处理好棉花产业各方的市场责任。

五是确保长效机制稳定,及时配套相应的调控措施,保障新疆棉业良好发展。

[1]王俊铎,梁亚军,龚照龙,等.中美澳棉花生产的成本和效益与优势比较[J].棉花科学,2016,38(6):13-18.

[2]李雪源,王俊铎,梁亚军,等.新疆棉花质量效益规模分析与发展适度规模下的质量效益型棉业[C]//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2016年年会论文汇编.安阳:中国棉花杂志社,2016:10-21.

[3]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对纱线企业的调查[R].北京: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2015.

[4]海关总署.2016年海关总署进口棉花统计结果[R].北京:海关总署,2016.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CottonIndustryDevelopmentandtheSupply-SideReforminXinjiang,China

Li Xueyuan,Wang Junduo,Zheng Juyun,Liang Yajun,Ai Xiantao,Gong Zhaolong,Maimaiti Moming,Guo Jiangping

F326.12:S562

A

1000-632X(2017)08-0001-07

10.11963/1000-632X.lxylxy.20170815

2017-04-13

猜你喜欢

棉花新疆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棉花是花吗?
用旧的生产新的!
棉花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新疆多怪
心中的“棉花糖”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