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如此着迷于非虚构写作

2017-09-08■纪

翠苑 2017年6期
关键词:阿列克谢耶维奇虚构人性

■纪 萍

首届中国检察官作家高级研修班在成都国家检察官学院四川分院举办。该班由中国检察官文联文学协会与鲁迅文学院联袂主办,《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等杂志主编及阿来等实力派文学大咖授课,并与学员进行检察文学创作对话。

凝神聆听这个故事,想流泪……

第一课是《人民文学》副总编宁小龄先生主讲《写作的困惑》,埋头写下听课笔记10多页。30年前,第一次聆听北师大中文系教授讲课时,也是这样迫不及待地埋头“刷、刷、刷”,文学女青年的状态又回来了,呵呵,真好!

谈到虚构与非虚构关系时,宁小龄先生说:一种观点认为,文学真正的价值在于虚构,所以过去虚构作品一直占主流。但是,尤其当下,很多虚构作品远远不如现实生活复杂、精彩、深刻,非虚构文学样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愿意看到真实的人物、场景、事件。比如,梁红的《梁庄》,把老家的村子作为田野式的调查标本,写出了留守农村的群体、农村的衰败,写出了人的精神面貌。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说了一个非虚构作品中的故事:二战时的战场,深夜,一个个散坑里年轻的苏维埃红军战士等待着天亮的总攻,两千多士兵要对付上万德军,战死沙场已无悬念。三名女兵爬了过来,与每一个散坑里的年轻士兵做爱,十八九岁、二十郎当的年轻士兵,还没来得及谈场刻骨铭心的恋爱就奔赴战场,女兵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奉献了自己……这种震撼人心的人性,哪部小说能比拟?!这场战斗仅幸存一名女兵,后来她当了奶奶有了孙子,这个故事她从未向家人及任何人说过。再后来,她向一名女记者讲述了这个故事,女记者写了这个故事《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去年,这位女记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就是非虚构写作的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

1948年出生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系。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重大事件。在中国出版的著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二手时间》等,她所师承的导师是苏联赫赫有名的非虚构作家索尔仁尼琴,后者因非虚构作品 《古拉格群岛》而获得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

其实,掐指算来,我从事非虚构写作也有20年了。《女检察官手记》迄今已有3部,全是真实案件、真实人物。我的每一部手记,其实就是一个罪人,一个富有人性的个人的口述史。

有人说:非虚构写作不具有小说、诗歌的创作性。不错,非虚构写作不能“任性”,不能编故事。可在我看来,这恰恰是非虚构写作让人着迷的地方,它逼着作者不得不卖力地发掘事实,更专注地开拓不同寻常的途径,搜集信息、查寻真相,其创造性发源于蕴含于如同垦荒者的第一手素材的调查之中。比如提审罪犯,对什么样的罪犯采取什么模式的交流方式,才能让他们最终完全敞开心扉。毫不谦虚地说,无论什么身份什么年龄的犯罪嫌疑人,聊到最后,他们都能把不能不愿向家人亲人诉说的情绪情感甚至隐私,毫无保留地,向我,向一个陌生人一吐为快。这个时候,我放下了法律人的身份,是一位和蔼的、富有母性情怀的大姐,把对方当成一个与我人格上平等的人,以平视的目光、平等的心态、平和的语言去触碰一颗颗敏感脆弱复杂卑微的心灵,在这种氛围下,人性的多面性才能真实地完完全全地显露出来,才能获得案卷中没有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一种挖掘人性的创作吗?

她的眼神里有种女性少有的坚毅

阿列克谢耶维奇绝对不是美女作家,人堆里,是那种不显眼的女人,一头金黄的短发,说不出是啥发型,随意地耷拉着,周身显露不出任何刻意装扮的痕迹。乍一看,很像我那会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姨妈,胖胖的,淡淡的笑容中带有孩童般的天真。但眼神里显然比我姨妈多了种坚毅,是女性少有的坚毅,是在跨越40年的无比艰辛的采访及写作中历练出来的。她的作品是一部部穿透人性的口述史,她说:“我透过无数鲜活的讲述,无数深埋多年的欢笑和眼泪,无数无法回避的悲剧,无数杂乱无章的思绪,无数难以控制的激情,看见唯一真实的和不可复制的历史,这些人述说着他们自己的小历史,使得大历史在无形中也得以窥见。”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大多以战争为背景,饥饿、离别、血腥、死亡……曾有人问阿列克谢耶维奇:“你撰写这些著作,自己居然没有变成疯子?这种压力是普通人心理无法承受的。如果是一个软弱的人,那么写完你的任何一本书,肯定得进精神病院。你不是录音机,你是个活人,你得把所有一切从心里过滤一遍。这些可怕的资料,会不会改变你的心灵?”

也曾有多名记者采访我时问过类似的话题:“你整日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零距离接触,看到听到的都是负面的东西,怎么保持自己的心境,怎么坚持下来?”儿子也不止一次地提醒我:“老妈,您少去去看守所吧,这么下去,我怕您出心理问题呢。”我说:“放心吧,儿子,老妈内心很强大,而且,这些人身上,也有闪光点,不完全是阴暗面!”

莫言老师无疑是描写丑陋的高手,这点上我很敬佩他。工作中的我,不是在电脑前爬格,就是在看守所、监狱采访,成天与丑陋的人和事打交道。但无论如何我没有兴致去放大丑陋,相反的,我竭力在丑陋的人身上刻意挖掘人性的闪光点。犯罪其实是表象,内在的东西与表象往往会有差异,就像奇丑的敲钟人有一颗闪亮的心一般。这或许就是宁小龄老师说的“悖论的关系”。他说:“悖论式的困境恰恰是文学所要表达的。”

好的非虚构写作等于故事加意义

非虚构文学的创造性还在于如何运用掌握的素材,素材的整合选择、结构布局,都需要文学技巧,这种技巧绝不逊色于小说创作。

死刑犯临刑前会与他们最后见个面。生命即将消失,面对一位大姐,他们会说很多,但在文中我仅用了两句话:让老婆把我的保安制服烧给我,我要风风光光到那边报到!两句话回到了主题:没有人是天生的罪犯,没有人不想做个守法的好人,而沦为罪犯有个人及家庭和诸多社会原因。

好的非虚构写作等于故事加意义,通过意义来加深读者对社会乃至时代的理解。

意义,是我写作《女检察官手记》的初心,说到底是一份责任。 关注人、探寻人性,以及从每个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极端情境下人对死亡、生存、怯懦、恐惧、绝望、屈辱、自尊、自由、责任等问题的超常体验和艰难选择,表现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触及社会的敏感问题。

“意义”体现在作者的“在场感”之中。宁小龄说:“非虚构写作强调在场感,并保持一种叙事态度,一种叙事立场。”置身事件现场,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历史和时代提供独特的思考。这种在场感富有文学创造性,必须努力把自己的感受、褒奖、评判融入故事的描写及人物的塑造中,绝不是干巴巴硬邦邦的说教。

宁小龄先生还说:“你们的素材是一般作家所没有的、不具备的,如果让作家来写,还不一定有你们的感受,很多作家羡慕你们!”数年前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我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征文颁奖活动,我的一篇《爱情=房子+车子?》获二等奖,李饵是评委,那天他牵着因暑假没地儿安放的小儿子坐在我旁边,跟他聊了聊,他说下回你去监狱采访带上我。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说过:一个拥有200万人口的城市,什么事都会发生。常州有近500万人口,读者说,你为这个城市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在这个城市,我有在场感、存在感、成就感,再累也值!

猜你喜欢

阿列克谢耶维奇虚构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虚构的犹太民族?
阿列克谢耶维奇诺奖奖金资助年轻作家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ОЕМОДЕЛИРОВАНИЕДИНАМИКИСИЛРЕЗАНИЯПРИВЫСОКОСКОРОСТНОМФРЕЗЕРОВАНИИС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РАЗРЫВНЫХФҮНКЦИЙ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