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味儿飘香(外二篇)

2017-09-08辽宁邢燕来

北极光 2017年8期
关键词:血肠汤面

辽宁 邢燕来

年味儿飘香(外二篇)

辽宁 邢燕来

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民俗节日,数千年来延续不断,随着时代变迁,尤其是电子时代的到来,这古老的的民俗活动正在简化变革,年味儿开始变淡,人们开始怀念过去,不禁想起‘那时候’。

那时候,年和快乐紧紧拴在一起。对孩子们来说,过年不仅预示着可以吃到好的,还可以穿新衣戴新帽,以及压岁钱和让孩子心花怒放的鞭炮声。对成人来说,年是节点,是运道好转的起始,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不再愁苦艰难。所以,把‘年’赋予了许多庄重和讲究。

要说年味儿浓规矩多遗风纯,东北乡村最具代表性。一进腊月门,年的气息伴着雪花扑面而来:杀猪、垛柴、扫尘、买年货、蒸馒头、做豆腐,村村屯屯弥漫着喜庆的味道。

过了小年,刚到二十七八,屋里院外就开始装扮一新。红灯笼挂上了,红红火火的大红春联,热热闹闹的喜庆年画,顿时让陋室生辉满堂喜气。春联多半出自德高望重的老者之手,大门房、门仓房、鸡架、猪圈各不相同,连洋井、马车、石磨都沾了光。女人们在灶间,烀肉、炖菜、熬果羹;男人们在院里,抱柴、挑水、扫院子;孩子们得到默许,挣脱了管束,小马驹儿似的前庭后院撒着欢儿。

已逝的先人们也要过年。年三十儿那天,男人们夹着烧纸香蜡,装上几碗供菜和烧酒去上坟,以示对先祖的缅怀,祈佑家族人丁兴旺平安吉祥。供宗谱的人家还要迎请祖先,家中女人们早已摆好供碗,一堂肃穆,高香缭绕,恭敬以待。

伴随着烟花的绽放,伴随着爆竹的炸开,伴随着阵阵欢笑,伴随着声声犬吠……山乡的除夕夜彻底沸腾了。旧年的一切不如意,在烟花鞭炮声中消散殆尽。寓意美满的年夜饭,一句句讨吉利的过年话儿,充满热情的祝愿和幸福期许,随着新年的到来袅袅升腾,达到沸点。

如今,年在乡关。

无论是求学打工在外,还是经商旅居他乡,年,就是归期。人们不顾舟车劳顿,辗转周折,大都拖儿带女返家团圆。带回父母期盼已久的愿望,带回儿女小小的成就,满桌子吃不了几口的精致饭菜,一台春晚,七天的短暂相聚,这便是年了。

虽然还是那熟悉的家门和久违的亲人,虽然还有等候在村口或是大门外两鬓斑白的父母,虽然还是灯火通明,鞭炮炸响,但我们总也找不到‘那时候’的喜悦。这个承载了太多国人情怀的年味儿,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以及丰富的物质侵蚀,变得越来越淡,越来越乏味,让人难免生出一种忧患。

年味儿是什么?无非合家团聚与浓浓的亲情,它是一种幸福的味道。有家可回就是幸福,有高堂可拜就是幸福,合家团圆更是幸福。对比‘那时候’,现在可谓天天过年。孩子们对过年已没有太多的期盼和兴奋,新衣服、压岁钱不算什么,烟花鞭炮更没兴趣,唯有电脑游戏才是他们的最爱。日益开放的社会,日益加剧的竞争,让人们越来越忙,越来越疏离传统。新的价值取向,新的思想观念,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世代沿袭下来的民俗文化,正悄悄湮灭在‘春晚’‘春运高峰’‘多倍加班费’中……

我不知道,年俗这种文化和精神内核还能传承多少代,还能抚慰多少国人的浮躁。但我始终相信,年是联系亲人的纽带,是漂泊游子的根,是中华民族独特印记,是一个民族永不消失的情结。

年,是我们永远的乡愁。

满乡杀年猪

小孩小孩你别哭,到了腊八就杀猪;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童谣道出了人们盼望杀猪吃肉的心情。杀年猪是满乡人一年中的盛事,也是过年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那时在孩子们眼里,盼年首先盼的就是敞开怀吃肉的日子。杀年猪一直延续到年根儿,对孩子们来说几乎是天天过年了。

杀年猪一进腊月门就开始,也有的人家要等到腊月二十六七,其隆重和热闹程度远远超过了小年。作为春节的序曲,杀年猪不仅是为过大年准备的重要物资储备,也是接续下一年食用油的关键,更是一户人家是否勤劳和家境是否殷实的象征。随着此起彼伏猪的嚎叫声,年味儿伴着肉香就在村子里弥漫开来。

除了吃肉,杀年猪的热闹程度也是让人异常兴奋的事儿。杀猪的当天,主人往往会请至亲好友、左邻右舍过来吃猪肉,既有联络感情也有表示庆贺的意思。一般人家都会放七八桌,往往要吃掉半头猪的肉。不过,主人并不心疼,庄户人过日子,图得是亲和劲儿和喜兴劲儿。主要的是,这一天里,若能高朋满座,则可彰显主人在村中的地位。

杀年猪最关键是掌刀的人。每个村里都有几个擅长杀猪的人。杀年猪讲究“一刀准”,即一刀杀死,否则认为不吉利。而血流的多少,也成为来年财运好坏的预示;杀猪的活干得干净利落,猪的肉和骨头以及头蹄、下水(内脏)等收拾得井井有条。主人家也要象征性的割块肉或以部分下水作为酬劳。

天刚蒙蒙亮,杀猪的和帮忙的就来了。主人先敬上一圈烟,一边唠着家常一边催着灶下。等锅里的水快要烧开时,人们才开始进圈抓猪。猪被四蹄捆紧,抬出来时要先过秤,然后再抬到方桌上。帮忙的人按住猪的头尾、四肢。杀猪的走到猪身边,双手合十面向西北拜两拜(从前是对着主人家的索罗杆拜两拜),嘴里念叨几句“猪羊一道菜,杀你别见怪,早死早投生,下世转人来。”的赎罪词,然后从屁股后头拽出杀猪刀,找准下刀位置一刀下去,血便顺着刀口喷涌而出流到桌下的大盆里。接血的人拿根对折的高粱秆在盆里不停搅和,不让血凝固,方便接下来灌血肠。搅完血,有人会把高粱秆送到土地庙,说是把猪魂儿送到土地老爷跟前,给猪报个到,别落了报名投胎。

煺猪毛和开膛当然也是技术活儿,所有的地方都要浇到,这样剃毛的时候才能干净。帮忙的舀来开水浇遍猪身,辅助杀猪的用刀剔净猪毛。猪身冲洗干净后,杀猪的开始施展身手:先割下猪头,再开膛破肚,一一摘下内脏,然后旋去四蹄,按血脖、里脊、硬肋、腰条、后鞧、猪腿等部位分解成块,猪板油和肥膘也要分离出来炼荤油。

人们把鲜红的生肉挂满果树或障拌子冻透,也似乎在展示一年的丰腴,待成型之后放进大缸里贮藏。东北的冬季寒冷而干燥,猪肉存放到二月也不会变质,精打细算的人家会把这些肉按“计划”分配使用。

吃过早饭,帮忙的女人们准时赶来,她们首先要切出杀猪菜的主要原料——酸菜,接着,改刀切白菜、萝卜,泡木耳以及剥葱、捣蒜等厨下工作。老亲近邻也陆续到来,孩子们里出外进地疯跑,年长的则围坐炕上,抽着辛辣的旱烟,谈论着春种秋收,家长里短。在混合着灶烟、旱烟和肉香气味以及嘈杂的话语声中,农家院子热闹起来。

铁锅内,大块猪肉随着沸汤上下翻滚,煮的恰到好处。肥瘦相间的胸口肉是猪身上的上等肉,直接切片上桌,拆骨肉则被单独摆盘,较瘦的腿肉可做回勺肉。杀年猪时一般做八个菜,除杀猪菜之外,多数是炒肥肠、炒木耳、回勺肉以及作为凉菜的拆骨肉、拌白菜丝等。这些菜中,最主要的当然是融合了酸菜、血肠和白肉的杀猪菜了。说到杀猪菜,唱主角的非血肠莫属。灌血肠和煮血肠十分讲究,非得是经验老到的人操作不可,这不仅关乎血肠的鲜嫩,更是杀猪菜成功与否的关键。猪血勾兑多少老汤,血色挂碗的程度以及放多少葱姜调料等全凭经验。小肠洗净,用漏斗把混合老汤、花椒面、葱、姜、盐等调料的猪血灌进去扎好,这只是完成血肠的初步制作,在煮的过程中还要用针扎肠衣放气,更要随时观察火候。血肠出锅,就可以炒菜了。

随着酸菜血肠的上桌,标志着杀猪菜已经齐备,主人端起酒碗开始敬酒,在筷子的起落以及酒碗的叮当声中,整个宴席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终于有时间坐在一起开怀畅饮,传情达意,欢声笑语温暖着寒冬里的每个庄户人家。“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场景年年上演。人们在吃饱喝足后尽欢而散,也只有这一天,女人们才不会嗔怪自家的男人多喝了几杯。毕竟被邀请的人,除了亲友之外都是村里受尊重的贤能,女人脸上也是有了光彩的。

如今,乡下偶尔也杀年猪,但没有早先满族人传下来的隆重仪式,更没有盼杀年猪的热切。村里或集市上随时都能买到猪身上的任何部位,而且新鲜、省事。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求学,老人们只能吃着越来越没滋味的猪肉遥想当年了。

满族酸汤子

辽东流传着一首满族饮食民谣,其中“黄金挤条一大钵,饭菜一锅端上来。”的头一句说的就是满族特色饮食——酸汤子。由于祖居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人长期以渔猎耕种为业,生产力较低,食品加工保存条件受限,因此偏爱易于保存的酸粘食品,如粘火烧、油炸糕、粘豆包、苏叶干粮、酸菜、酸汤子等。酸汤子是东北满族人的家常主食,由本溪地区兴起,延长至宽甸、新宾、通化直至长白山一带,后来不但满族人爱吃,在汉族等民族也兴起来。

酸汤子营养丰富,口感独特,有健脾开胃,消乏解渴的功效。秋冬季是吃酸汤子较为适宜的时候,尤其是腹内生火、食欲不振时,当一碗色泽金黄,鲜亮透明的酸汤子放在你面前,顿时一丝淡淡的酸味儿和一缕浅浅的甜味儿沁人心脾,用筷子夹起那淡黄细滑的汤条放入口里,嚼来口感爽滑,顿时让人胃口大开,心情舒爽。

酸汤子的汤面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说来它的制作过程还真是耗时费力,光制作汤面就有好几道工序:首先把玉米放到缸里冷水浸泡七到十天左右,使其自然发酵;待微有酸味时捞出清洗,上磨磨成糊状水面;再用屉布过滤掉水面里的粗碴子,然后舀到屉布上扎紧控水,控完水的细面才可称之为汤面。有了汤面还不行,还有要一种特殊工具——汤套儿。汤套儿是用薄铁片制成的:约半寸长,呈喇叭状,外侧有指环套,用时套在右手大拇指上。做酸汤子时,先烧开水,当水烧到响边儿(锅边响但还未沸腾)时,将要用的面团揪出几小团放到开水里烫一下,然后捞出重新揉和,将生熟汤面揉匀。这样做是为了增加汤面的韧性,汤条不但不易断,而且口感爽滑筋道。趁着锅里汤水正沸,这时就可以开始制作酸汤子了。因为是酸汤子是用双手“攥”出来的,所以做这种食品的过程叫“攥汤子”。攥汤子绝对是一项技术活,全在于两手的巧妙配合。满乡妇女在大拇指上带上汤套儿,双手握紧面团,食指和拇指夹住,左手半托半挤,右手五指并拢,一挤一压,一攥一甩,双臂顺着锅边转圈,筷子粗细尺把长的汤条接连不断地被甩到滚烫的锅里。边攥边用勺子在锅里搅和几下,以免汤条粘连。不会攥汤子的人就是使出吃奶的劲儿手里的汤面也挤不出条状,而是呈片状由指缝间漏出;即使能攥出条来,如果甩得不好,汤条就会甩到锅外或堆落锅里结成疙瘩。一条条汤面甩进锅中,在滚烫的沸水里渐渐泛出金黄,只需片刻功夫,散发着诱人酸爽味的酸汤子就可以出锅上桌了。

吃酸汤子离不开它的最佳搭档——鸡蛋酱。一碗糅合笨鸡蛋、农家大酱、发芽葱的汤子伴侣将酸汤子调和的酸咸适口,酱香浓郁,吃的人们热汗直流,胃满肚圆。

一切都在发展、融合、变革,就说攥汤子的汤套吧,由最早的玉米叶卷成的圆锥型工具发展到用薄铁片做成的小漏斗型,再发展到今天手持杯状(下带粗眼上有活动铁板)的小型工具,一下子能压出十几条汤面,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无需任何技巧。吃起来觉得好像少了早年酸汤子的那种味道。

每次吃起酸汤子,我就会在眼前浮起那幅画面:冷冬数九的山村人家,屋外是白雪皑皑,屋内灶间火苗正旺,锅里热气腾腾,女主人弓腰站在锅前忙着攥汤子。我就是那个坐在灶坑边看火的小孩,一直没长大。

猜你喜欢

血肠汤面
李血肠
李血肠
浓情咸汤面
一碗飘曳在记忆中的汤面
不卑不亢的血肠
阿爸依血肠,韩国“失乡民”的美食
异国的清汤面
梦中来帮你
智端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