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灸方案对急性期风寒型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的影响
2017-09-07王海龙宋永红
王海龙 宋永红
摘要:目的 探讨温针灸、穴位注射、刺络放血、电针4种治疗方法及交互作用对急性期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将48例风寒型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3人一组,分配至16种治疗方案中。患者均予常规基础针刺,根据分配结果在急性期相应配合温针灸、穴位注射、刺络放血、电针治疗。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共3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后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及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结果 面神经功能评分方面,温针灸、穴位注射、刺络放血、电针与误差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方面,温针灸、刺络放血与误差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风寒型面神经麻痹急性期较佳的针灸方案为针刺联合温针灸、穴位注射、刺络放血及电针治疗,急性期联合温针灸与刺络放血可缩短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寒型;针灸方案;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9.006
中图分类号:R277.7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9-0021-04
Effects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Therapies on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te Cold Type Facial Paralysis WANG Hai-long1, SONG Yong-hong2 (1. Jining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ing 272037, China; 2. Jin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ing 27203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warm acupuncture, acupoint injection, bloodletting and electroacupuncture, and their interaction effects for acute cold type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Totally of 48 patients with acute cold type facial paraly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then were assigned to 16 treatment plans. All patients received routine basic treatment, and then were given warm acupuncture, acupoint injection, bloodletting and electroacupuncture according to assigning results. 10 d were as a treatment course, with 2 d as interval, 3 treatment courses in total.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facial nerve recovery time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scores of facial nerve function, warm acupuncture, acupoint injection, electroacupuncture, bloodletting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errorterm (P<0.01).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recovery time of the facial nerve function, warm acupuncture, bloodletting compared with error term (P<0.01). Conclusion Warm acupuncture, acupoint injection, bloodletting and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 with acupuncture are better for acute cold type facial paralysis. Warm acupuncture and bloodletting therapy in the acute phase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can shorten the recovery time of facial nerve.
Key words: facial paralysis; acute; cold type; acupuncture therapies; clinical efficacy
风寒型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针灸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有温针灸、穴位注射等,但是否应用电针及刺络放血仍存在较大分歧[1-2]。笔者临证发现,温针灸、穴位注射、刺络放血、电針均对本病产生不同效果。本研究在常规针刺基础上,急性期联用上述4种治疗方法,观察多种治疗方法的交互作用对急性期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基金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5-439);济宁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ZYY20150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5年1月-2016年8月济宁市中医研究所及济宁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患者48例。按照各因素有无两水平对一般情况进行比较,每个因素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及面神经基础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济宁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试验设计
1.2.1 考察因素及水平 考察4因素2水平不同搭配组合方案对急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1.2.2 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表中任意一行任意一个数字(本试验取16行第6个数字),按顺序查48个随机数字,随机数字分别除48,若可整除则以除数为余数。按余数决定分组,余数为1~3分到第1组,余数为4~6分到第2组,余数为7~9分到第3组,依次类推,各组若有多余的患者自动分到下一空缺的组中,共16组。见表2。
1.3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3]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定位诊断在面神经管内的患者(除面肌瘫痪外,还有患侧舌前2/3味觉的减退)。
1.4 中医辨证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方案》[4]风寒袭络证辨证标准及急性期分期标准(发病1~15 d)。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流泪,面部板滞,麻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1.5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②年龄14~65岁;③病程在急性期,且就诊前未进行治疗;④面神经基础评分31~40分[5];⑤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6 排除标准
①继发于其他疾病如颅脑外伤、颅脑肿瘤等的面神经麻痹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③同时进行其他相关治疗者;④肿瘤、精神病患者及合并严重的心、脑、肾等原发性疾病者。
1.7 剔除与脱落标准
①未完成本治疗者,如针刺期间出现晕针者,疗效观察记录不完整者;②受试者依从性差、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反应者;③不予合作,自行退出者。
1.8 治疗方法
1.8.1 基础治疗 患者均予常规基础针刺。参照《针灸治疗学》[6]选穴。主穴:阳白、太阳、四白、颧髎、下关、迎香、地仓、颊车、翳风、合谷。加减: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歪斜加禾髎,颏唇沟歪斜加夹承浆,口歪明显加太冲,恢复期加足三里。操作:急性期(1~15 d)轻浅刺面部穴位,深度5~10 mm,平补平泻;合谷、太冲直刺约25 mm,提插泻法。恢复期(16~30 d)深刺患侧穴位,深度15~30 mm,平补平泻,颊车、地仓透刺,四白向下刺,阳白透刺鱼腰,颧髎向内斜刺,太阳直刺或向口鼻斜刺,下关直刺或向鼻刺。其余操作同急性期。每隔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共3个疗程。
1.8.2 温针灸 常规针刺后,于患侧颧髎、翳风针柄上放置艾炷,每穴灸1~2壮,每日1次。自就诊第1次开始,急性期结束后停用本疗法。
1.8.3 穴位注射 常规针刺后,选取同侧曲池、足三里,两侧交替,予腺苷钴胺注射液(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0.5 mg,穴位注射。自就诊第1次开始,急性期结束后停用本疗法。
1.8.4 刺络放血 常规针刺后,取穴太阳、牵正和颧髎、翳风2组,每次1组,交替使用。患者取侧卧位,2%碘伏常规消毒患侧穴位,三棱针点刺3~5點,迅速闪火法拔罐,每穴出血量3~5 mL,留罐时间≤5 min;治疗2次休息1 d。自就诊第1次开始,急性期结束后停用本疗法。
1.8.5 电针 常规针刺后,取阳白、下关及地仓、颊车2组,采用电针仪(四川恒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NM6805-I),疏密波,频率疏波4 Hz、密波60 Hz,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20 min。自急性期第5日开始治疗,急性期结束后停用本疗法。
1.9 观察指标
根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草案)》[5]临床评估标准,以患者发病急性期内的面神经功能最低评分作为基础评分,观察治疗后的面神经评分及面神经功能恢复至Ⅰ级所需时间。
1.10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正交试验结果采用方差分析。行双侧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6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和恢复时间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针刺联合温针灸、刺络放血、穴位注射及电针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神经恢复时间比较,针刺联合温针灸或刺络放血的治疗组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 基于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值的正交分析及方案优选
温针灸、刺络放血2个因素与误差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注射、电针2个处理因素与误差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治疗的显著因素。4个处理因素间A、C及C、D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F值越大,治疗方法对疗效的影响越大,可见温针灸对面神经功能评分改善的影响最大,刺络放血的影响次之,A与C及C与D的交互作用的治疗效果也比较明显。因此,对提高面神经功能评分而言,急性期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方案为A1B1C1D1,即针刺联合温针灸、刺络放血、穴位注射及电针。
2.3 基于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的正交分析及方案优选
经方差分析可知,温针灸、刺络放血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与误差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显著因素,其他治疗的效果均不明显。见表4。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越短,对疾病的恢复越有利,疗效越好。因此,对缩短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而言,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方案为A1B1(或2)C1D1(或2),即针刺联合温针灸、刺络放血。
3 讨论
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为面神经水肿或脱髓鞘,严重者出现面神经轴突变性。因此,早期对面神经施行抗炎、消水肿,防止神经变性,及时修复神经损伤是治疗的关键[1]。研究表明,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针灸介入治疗有效[7-8],但部分病情严重患者,单纯针刺治疗并不一定能较短时间内恢复或完全康复。对面神经损伤部位较深、症状较重的患者,如果治疗方法选择不当,会导致恢复时间较长,出现后遗症或并发症。临床上,针对急性期常用温针灸[9-10]、穴位注射[11]、刺络放血[12-13]、电针[14]、拔罐、梅花针叩刺等。虽然治疗方法多样,但不同的治疗方法疗效差别亦较大,且缺少关于本病急性期针灸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
正交设计是进行多因素多水平试验中效率较高的统计方法,不仅能明确各因素的主次地位,而且可以发现因素间存在的交互影响,及诸因素各水平的最佳组合。本研究表明,急性期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最佳治疗方案为针刺联合温针灸、穴位注射、刺络放血、电针,急性期联合温针灸与刺络放血治疗可缩短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病病机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侵犯面部经络,导致面部筋肌纵缓不收。此时宜“寒者温之”,运用温针灸以温通经脉、祛风散邪、通调面部气血。有学者认为,温针灸有利于行气活血、温通经络、扶正祛邪,有利于舒张局部血管,消除局部缺血、水肿及无菌性炎症,对周围神经的损伤、变性具有明显再生修复作用[15]。穴位注射具有用药相对少、无须留针、取穴少的特点,有利于减轻患者临床症状。腺苷钴胺可修复损伤的髓鞘,加速神经元修复。阳明经曲池、足三里穴位注射更能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刺络放血可祛风通络,祛瘀生新,调和气血,加速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环,使面神经和面肌得到正常血液濡养。刺络结合拔罐能增加疗效,缩短疗程,可加强祛风散寒之力。电针可疏通经脉,疏调经筋,采用疏密波可以有效调动神经的自我修复功能。有研究表明,面神经再生过程中,电针刺激能明显增强面神经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3(NT-3)、TrkC mRNA及NGF mRNA的表达,提示穴位电刺激使表情肌组织NT-3和神经生长因子数量增多,逆转运速率加快,同时其受体数量增多[16]。诸法合用,共奏祛风散邪、温通经络、调和气血之功。
综上所述,风寒型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针灸最佳治疗方案为针刺联合温针灸、穴位注射、刺络放血、电针,此方案可缩短面神经麻痹患者疗程,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林敏.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电针治疗引起并发症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10):1275-1276.
[2] 刘立安,朱在波,戚其华,等.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同干预方法疗效比较[J].中国针灸,2010,30(12):989-992.
[3] 贝政平,蔡映云.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11.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合订本)[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48.
[5] 王声强,白亚平,王子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草案)[J].中国针灸,2006,26(11):829-832.
[6]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69-70.
[7] 王萍.急性期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J].针灸临床杂志,2003, 19(10):9-10.
[8] 张加英,徐炳国,戴丽娟,等.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2):347-348.
[9] 邢金云,任秀梅.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25-28.
[10] 张莉芳,邢潇.刺血加溫针法治疗急性期Hunt面瘫的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6,32(9):1-4.
[11] 石春辉,刘兴琼.穴位注射配合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574-575.
[12] 王乐荣,王海龙,徐琳.刺络拔罐为主治疗急性期Bell麻痹肝胆湿热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6):889-890.
[13] 杨改琴,康岁岁.翳风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6,32(9):41-42.
[14] 陈颖,王麟鹏,刘志凌.Bell's面瘫急性期电针灸与激素治疗临床对照观察[J].北京中医,2004,23(2):105-107.
[15] 王为凤.秦亮甫治疗顽固性面瘫医案举隅[J].中医文献杂志,2006, 24(3):40-41.
[16] 牙祖蒙.面神经损伤后穴位电针刺激对神经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3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59-61.
(收稿日期:2016-11-06)
(修回日期:2016-12-06;编辑:季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