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教学策略
2017-09-07张新梅
张新梅
摘要:为了满足现阶段小学品德教育工作的要求,进行“品德与社会”有效性教学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从而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培养其正确的生活态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是小学生品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现阶段品德教学工作的要求,教师需要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案的优化,切实提升小学品德教学效益。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目标 有效性教学 新课程标准
一、确定有效化的教学目标
在现阶段小学品德教学模块中,有些学校的教学目标缺乏与学生现实生活环境的联系,从而不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品德与社会课程具备较强的学科综合性,为了塑造学生的良好性人格,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必须建立健全品德与社会教育机制,进行该课程有效性教学方法的应用,确保品德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环境相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悟到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独特魅力。
1.满足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满足课程标准教学的要求,以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标,通过对品德知识的教授,实现学生个人人格的升华,陶冶其情操,端正其生活态度,促进其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目标制定完毕后,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深入贯彻到日常教学活动中,要确保教学方法的动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及教学节奏,进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及时性、灵活性调整,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价值观、生活态度、精神情感等教育环节。
2.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为了遵循现阶段品德教学的要求,进行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应用是必要的,这要避免应用保守化的教学策略,需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小学品德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品德知识的传授,要让生动形象的品德与社会知识走进学生的内心,从而起到震撼学生精神思想的作用,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必须转换传统的教学思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教师要树立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做好日常教学的辅导工作,要进行一般化教学手段与特殊化教学手段的结合,理解及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把握好日常教学的节奏,遵循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确保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共同发展。
3.深入贯彻各个教学指标
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目标的优化,实现教学内容整体的统筹分析,确立一个根本的教学目标,然后再分解为各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通过对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实现不同教学指标的深入贯彻,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益的有效提升。这需要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活动设计的人性化、生动化、形象化、趣味化,增强学生的品德素质。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应用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通过对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这需要教师遵循教学实践认知规律,遵循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人学习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确保教学设计的优化。比如,在课堂提问环节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进行自主探究式、小组合作式等教学模式的应用,注重教学的整体过程,积极发挥榜样鼓励作用,充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切实提升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
2.实现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多样性
为了提升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实现多样化、灵活化教学手段的开展,根据品德与社会的学科特点,进行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比如,在情境教学创设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及空间,鼓励其自主探究及独立思考,提升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知识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结合,进行生活情境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的互动,双方进行各种生活角色的扮演,提升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习惯,增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
3.扮演好教师的教学辅导角色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扮演着教学主体的角色,教师则负责进行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一般化学习规律,与学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声,多多鼓励学生,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辅导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引导方法,实现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提升,提升学生对于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学生展现具象化、生动化的知识世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4.开展生活式教学活动
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为了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有效拓宽,教师需要进行生活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将日常教学与现实情境相连接,这需要教师进行社会动态的及时掌握,进行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每天都要经历各种人与事,这说明生活式教学活动具有丰富的生活化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边的人与事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行为规范礼仪制度要求,进行文明礼仪的辅助性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精神人文素养。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贯彻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进行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场景的相结合,突破课文内容教学的局限性。这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能够将生活情境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引入,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气氛的优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积极创造学生参与生活情感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理解生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实现生命式教育理念的渗透,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素质,实现品德与社会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比如,在“生活需要消费”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今天穿的真漂亮,同学们知道这些漂亮衣服哪里来的吗?然后引导学生开展家庭收入与支出对照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的日常花费占家庭支出的多大比例呢?家长倾其所有,保障我們拥有一个相对优越的生活,我们应该对父母说些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设问,让学生了解到父母工作的不容易,进而培养学生感恩的生活态度,从而增强学生的精神文明素质。
品德与社会教学倡导一种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如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现阶段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重难点,通过对师生间良好关系的维护,有利于提升师生的学习互动效益,有利于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健全小学生人格,赋予学生一种优秀的人格品质,最终把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素质的人才,满足现阶段品德与社会教育工作的要求。
三、结语
为了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效益,教师需要建立健全教学目标体系,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设计,和学生开展积极性的互动活动,实现教学内容的定期更新,实现学生知识面的开拓,增强学生的精神文明素质,满足现阶段小学品德教学的要求,这需要引起每一位教师的重视,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志芬.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J].科学大众,2013,(08).
[2]刘桂梅.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J].学周刊,2012,(25).
[3]高利佳.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品德课[J].小学时代,201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