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任务驱动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09-07杨桂荣
杨桂荣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对任务驱动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任务驱动法一、任务驱动法概述
1.任务驱动法的概念。建構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靠教师强制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与周围环境进行互相作用,自然而然习得新知识的过程。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個过程,需要教师的合理指导。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来的新型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任务搜集资料、整理思路、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有效掌握一些新知识,从而帮助他们实现学习目的。
2.任务驱动法的作用。与“满堂灌”、“一言堂”等传统教学法相比,任务驱动法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初中数学教师恪守“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最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新数学知识。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任务驱动法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布置合适的任务让他们完成,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很多学生已经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学习行为跟着教师的节奏运转,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任务驱动法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围绕任务自己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加工资料,直到找到解决任务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进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有利于活跃数学课堂教学气氛。由于“一言堂”“一刀切”等传统教学法的应用,初中数学课堂气氛略显枯燥,显示不出初中生的活力。但是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有利于释放学生的个性,学生围绕任务一起讨论,集思广益,教师再适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境界。
二、任务驱动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设计任务,激发学生兴趣。设计任务是使用任务驱动法的第一步骤。教师必须提出合适的任务,方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师所涉及的任务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掌握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自然而然地习得课本上的新知识。比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时,我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们注意观察建筑物和生活用品中有什么地方使用三角形,再思考将这些地方的三角形换成其他形状行不行。学生通过这样的任务,密切观察生活,再通过思考,从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有效学习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
2.解决任务,共同破解难题。教师提出的任务必然是超出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教师就要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梳理解决任务的思路。比如,在教学《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部分内容时,我为学生安排的任务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共同解决一道例题,我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探索一种解题方法,等到每个小组都完成任务后,我将他们的解题方法汇总在一起,让小组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的解题思路,之后,我为全班学生介绍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经过之前的训练,学生普遍感觉这种解题方法比较好用,深刻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神奇。
3.总结任务,一起归纳知识。以《绘制扇形统计图》这一课为例,我结合不同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出现的概率分配不均、角度配比不正确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将学生所犯的普遍性错误归纳在一起,然后统一解决。让学生在意识到错误的同时也学到新知识,这时候的学生正处于解决问题的兴奋期,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使他们更加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4.反思任务,强化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在下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表现。比如,在教学完《简单事件的概率》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提出各种必然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刚学到的新知识反思自己列出的错误例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到的新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使他们期待下一次的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事实证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任务驱动法有着深远意义,值得教师不断探索,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4,(12):196-197.
[2]宋雪梅.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绘图教学中的应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4,(04):72-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