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2017-09-07孙开霞
孙开霞
摘要: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旨在“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获得全面的发展。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实践活动 创新能力 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践、小实验、小研究,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的理解力。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有必要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的意识。
我们学校立足实际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旨在“以活动促发展”,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获得全面的发展。活动经过学校全体数学教师的参与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数学实践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其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以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种学习活动。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它在呈现形式上不是单纯的户外活动,它既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是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活动课型。如按活动的时间可分为短期活动和长期活动。按活动的地点可分为校内活动,社区活动,家庭活动等。按活动的特征可分为观察型活动,操作型活动,实验型活动,推理验证型活动。
近两年的活动开展,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多方面数学能力。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应用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为支点,以丰富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猜想、验证、推理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如实践活动“我当小导游”,教师设置了问题情境,全班40名学生,每人30元参加古城台儿庄一日游,你当小导游如何安排?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安排旅游景点,了解门票价格,需要多少时间,选择交通工具,设计旅游路线,安排午餐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以富有个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领悟了数学学习的用处之大。
其次,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如:实践活动“测量男女生的脉搏”,在学生掌握脉博的检测方法后,需要通过互助合作完成,在活动前,要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协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口、心、脑并用。同学之间增强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再次,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短短的40分钟来实现。数学实践活动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較好地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结束后,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举行七巧板拼摆比赛,积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对居民节约用水情况的调查分析,就能使学生明白节约用水的目的和意图,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教师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具体来说要自觉主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做优秀的活动组织者。教师在活动前,应创造性地设计活动方案,设立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前知识技能的铺垫,实践活动工具的准备,活动开展的步骤,活动后科学、合理的评价等。教师要选择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实践能力培养的活动,不拘泥于数学课本的实践活动安排,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
其次,教师要做优秀的活动指导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应及时地给学生拨正方向,解决问题。在学生活动取得一定成绩后,及时鼓励、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经常和学生交流,生成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三,教师要做优秀的活动总结者和推广者。每次活动后,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取得的活动成果要给出恰如其分的总结。如评选最佳活动小组,最佳活动个人,最有创新意识的活动者等等,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每一次实践活动后,教师要学会利用成果,展开新一轮的数学教学和活动探究。
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从而成为课改研究的热门方向之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去探究,努力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的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环节,以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通过问题创设、调查活动、交流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达到主动参与认知的全过程。可见数学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数学实践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数学习惯;又能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仔细计算,积极探索的良好行为品质。
我校的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成绩。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了,数学成绩也随着提高了。特别是后进生的孩子们的学习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参与课堂的人数明显增多了。但我们的研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探索,深入研究,争取更大的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