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砚台:收藏一种文化

2017-09-07瑞霖

蓝盾 2017年8期
关键词:寒山寒山寺砚台

瑞霖

砚为历代文人、收藏家青睐,不仅因为它是旧时书写的必备工具,而且它所特有的材质、形制、纹饰、铭文,融入了历史、文学、绘画、书法、篆刻、雕塑等时代信息和艺术品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一方砚台,就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一门艺术。例如我收藏的一方清代端砚,纹饰秀雅,铭文豪放,意蕴丰富,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这方端砚长15.4厘米,宽9.5厘米,厚2厘米,长方形,四圆角。门字边的前边框上浮雕夔龙纹。砚堂稍凹,砚岗中间半圆突起,可作笔舔。砚池贝币形。背浅复手内阴刻行书“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下有两小方章,内分别篆书,“一云居”(陰文)、“石友”(阳文)。砚制中规中矩,线条直的挺拔,弯的柔顺。砚色红紫,有青花、蕉叶白、翡翠斑、金带等石品,砚石虽不出端州老坑,却也十分细腻润泽。铭文字体潇洒流畅。所带黑檀木盒,以厚板下挖成槽,髹黑漆,制作考究。盒盖上镶半圆形白玉,镂空雕“和合”二仙。品读这方古砚,考证诠释,钩玄索隐,自有一番乐趣。

先从砚面谈起。边框呈门字形,这是宋代以后古砚中常见的纹饰。门形边框,朴素大方,简洁明快;同时隐喻做人要谦虚谨慎,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把自己看作刚入门者,写字撰文都得兢兢业业、虚心请教。边框上夔龙纹,是中华民族传统装饰纹样。早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上就很流行。随着青铜器衰落,夔龙纹也退隐一段时间。到了明代宣德以后,又在瓷器、砚台频频出现。所谓夔龙,是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又似蛇,仅一足。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是鳄。因为夔龙侧面形象张口、卷尾,与鳄鱼相近。汉代初年成书的《山海经》中描述过一种神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无角,一足,出入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夔,神魅也,如龙,一足。” 可见夔龙是一种虚构的神兽。宋代以前夔龙只有一足,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三爪、五爪,甚至和简化的苍龙、蟠龙难以区别。这方砚上夔龙纹,已演化成几何图形,装饰性强,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简约对称,与砚台线条协调一致。砚池作贝币形,也是常见款式。贝币是我国早期一种原始货币,也是实物货币之一。早在夏朝末年,贝就成为交换媒介。商代常用的是一种齿贝,海上贝类壳加工而成,是我国钱币的始祖。孔颖达疏《尚书·盘庚中》云:“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五》有“刀漆以为书,贝币以为货”。因经济发展,交换日繁,真贝数量有限,不足使用,后来逐步以仿制贝代替,如石贝、蚌贝、骨贝、铜贝等等。铜贝是以金属制钱贝,形状有所改进,如刀币、长方弯币等。砚上贝币就是古贝币的一种变形。琢成贝币池,既古拙,又实用,它上边直线,下边弧线,围绕砚堂,便蘸水运笔。综上所述,整个砚面显得古朴、简洁、明快,又呈现清代砚制特色。

砚背铭文,引自李白诗《江上吟》。全诗如下:“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全诗十二句。开头四句,展示江上泛舟游乐的绚丽画面:在以珍贵神奇木材木兰为桨、沙棠为舟的船上,精美的乐器玉箫、金管在两头吹奏;船中载有千斛美酒和艳丽的歌妓,任凭它在江中随波飘荡。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贬褒分明:即使修炼成仙,还要苦苦等待黄鹤来飞渡上天,而诗人我泛舟江上,忘却机心思考,物我为一,随着白鸥悠游,比那神仙还要逍遥自在。屈原的道德文章如日月高悬,永世流芳。而位尊权极、荒淫无道的楚王所建造的宫殿台榭却灰飞烟灭,只留下空旷荒凉的山丘。结尾四句,诗人纵观天地古今之后发出的豪迈之情:我酒酣挥笔赋诗时,壮怀激烈,笔力雄健,能摇动三山五岳;诗成之后,笑傲之声,凌空直越沧海!世人所追求的功名富贵难以久留,妄想要它长在,就像要汉水从东南向西北倒流那样可笑。这首诗是李白进入中年,客游江夏时有感而作。这时李白仕途不得意,对官场黑暗、世道局促,产生不满和无奈,表现出对无拘无束、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全诗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感情激扬,气势磅礴,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能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制砚者或收藏家只取“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两句作铭文,是很贴切的。因为挥毫写诗和砚台紧密相连,使人联想到这样的美砚必然催生出李白这样的好诗。铭文后两方小章,小巧精致,布局得当。章中篆文,古朴典雅,清净简约;一阴一阳,虚实相倚。“一云居”是堂号还是人名待考。“石友”大概是制砚者或刻铭者留名。清末民初倒有一位十分喜欢收藏石砚的名人沈石友(1858-1917)。他原名汝瑾,字公周,因喜石砚,取石友为号,江苏常熟人,诸生。工诗词,常和翁方刚、吴昌硕等名人唱和。藏砚颇多,精刻砚。善书。间治古文,有《鸣坚石斋诗钞》刊行。此“石友”是否彼“石友”,待考。

盖面上玉雕构图饱满,和合二仙生动活泼,天真可爱。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传统之神,主婚姻和合、人间和顺,是吉祥之神,是民间最受欢迎的喜神之一。旧时婚礼之日必悬挂于花烛洞房之中,平时也常见于年画和门神中,挂在厅堂之上,以求吉利。和合二仙从两个蓬头笑脸、赤脚的孩童模样出现,一个持盛开的荷花,一个捧有盖圆盒,意为“和(荷)谐合(盒)好”。两童相亲相爱,笑容满面,十分惹人喜爱。和合二仙的历史由来,有多种传说。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和合二仙分别是唐代天台寺僧人寒山和拾得。一说寒山和拾得同住一个村子,亲如兄弟。两人同时爱上一位女子,但互不知晓。后来传出拾得要和那女子结婚,寒山听说后,为了圆满朋友姻緣,出家为僧。拾得知道后,也弃家出走,寻找寒山。他们相见时,拾得持一朵盛开荷花,寒山捧一盒斋饭,手舞足蹈,欢喜若狂,就在苏州枫桥寒山寺安顿下来。还有一种说法,拾得刚出生就被父母抛弃在荒野。天台山国清寺高僧丰干和尚化缘路过此地,看到路边这苦命的小孩,把他带回寺中,抚养成人,因是路边捡回,所以起名“拾得”,后受戒为僧,到厨房干杂活,成为厨僧。寒山这时也到天台山国清寺,生活无着落。拾得常将寺里剩饭剩菜送给寒山吃。他们俩一见如故,情同手足。丰干和尚见他们如此要好,便让寒山也出家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厨僧。此后两人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一道努力学佛法学诗词,经常作诗对吟,两人佛学造诣很深,成为唐朝一代高僧。传说于唐贞观年间由天台山国清寺转往苏州好利普明塔院主持。后来该塔院改名寒山寺,就是唐代诗人张继诗中描述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片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寒山寺寒拾殿中至今还供奉着寒山、拾得的木雕金身像。寒山寺大雄殿后壁还嵌有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所绘的寒山、拾得画像石刻。佛殿后壁有寒山诗31首。寒山所作诗雅致浅白,充满禅意。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高高顶峰上,四顾极无边。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全唐诗》把寒山诗列为释家之首,共收录307首。宋代开始祭祀寒山、拾得为和合之神。清代雍正十一年,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也称和合二圣)从此名扬天下。endprint

猜你喜欢

寒山寒山寺砚台
如何鉴别砚台
寒山即景
寒山
山水 [外二首]
Poet’s Peak
砚缘
过寒山寺
一方砚台散墨香
墨锭和砚台
姑苏情·独于寒山寺感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