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用于治疗艾滋病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及疗效动态
2017-09-07张铮李宇欧白晶高玉梅由伟臣
张铮++李宇欧++白晶++高玉梅++由伟臣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7.16.048
[摘要] 目的 分析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该次研究对象来源于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120例,均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探讨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20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4.2%,45.0%胃肠道反应,脂肪重分布、皮疹及骨髓抑制各占12.5%,肝肾功能、神经系统损伤及末梢神经炎各占6.7%,4.2%乳酸酸中毒。结论 HARRT治疗艾滋病效果较好,但不良反应较多,需密切监测,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艾滋病;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6(a)-0048-03
Study on Clinical Untoward Effect and Curative Effect Dynamics of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Drugs for AIDS Patients
ZHANG Zheng, LI Yu-ou, BAI Jing, GAO Yu-mei, YOU Wei-chen
ICU, Harbin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0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Untoward effect and curative effect dynamics of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drugs for AIDS patients. Methods 120 cases of AIDS patient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treated with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drugs, 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Untoward effect were studied. Results Of 120 cases, the effective rate was 74.2%, gastrointestinal tract reaction accounted for 45.0%, and the fat redistribution, rash and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accounted for 12.5%, and the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 nervous system damage and peripheral neuritis accounted for 6.7% and lactic acidosis accounted for 4.2%. Conclusion The HARRT in treatment of AIDS is better, but the Untoward effects are more, and we need to closely monitor i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medication safety.
[Key words]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drugs; AIDS; Untoward effects
艾滋病為临床常见免疫缺陷型疾病,主要因机体感染HIV病毒,该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尿液、血液、乳汁及精液接触等,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为性接触[1]。目前临床主要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方式(HARRT)治疗艾滋病,其作用在于对病毒复制进行抑制并将免疫功能重建,将艾滋病发生率与死亡率降低,目前在临床应用广泛。但HIV病毒存在高度变异性,且存在治疗药物选择性压力,不断出现耐药性毒株会导致药物抑制HIV作用降低或丧失[2-4]。我国自2003年推广免费抗病毒治疗,但诸多HIV感染者面临着药物治疗失败难题。为分析HARRT治疗艾滋病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现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12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来源于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53例,年龄为17~65岁,平均年龄为(34.7±6.5)岁。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符合HIV/AIDS诊断标准且确诊,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青少年与成人艾滋病患者二线及一线治疗方案,包括拉米夫定(3TC)、施多宁(EFV)、司他夫定(D4T)或齐多夫定(AZT)、印地那韦(IDV)、奈韦拉平(NVP)、去羟肌苷(DDI)及二线药物替诺福韦(TDF)、克力芝等。一线用药方案如下:42例为NVP、AZT及3TC联合方案,48例为NVP、D4T及3TC联合方案,6例为EFV、AZT及3TC联合方案,4例为EFV、D4T及3TC联合方案,17例为NVP、DDI及AZT联合方案,3例为NVP、DDI及D4T联合方案。用药剂量:口服AZT(批号为国药准字H20052420),30 mg/次,2次/d;NVP口服,前2周200 mg/次,1次/d,自15 d开始200 mg/次,2次/d;口服D4T(批号为国药准字H20041726),体重在60 kg以上者40 mg/次,反之30 mg/次,2次/d;口服EFV(批号为注册证号H20130135),600 mg/次,1次/d;口服3TC(批号为国药准字H20030581),30 mg/次,1次/d。
1.3 观察指标
治疗第1年密切随访,15 d随访1次,前3个月每月随访1次,而后每间隔3个月随访1次。定期采集血样以检测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数量,据此判定疗效[5]:CD4+T淋巴细胞数量逐渐增加,或6个月内血浆HIV病毒载量下降在50 copy/mL以下判定为有效;CD4+T淋巴细胞增加数量在30%以下,或HIV病毒载量未降低或死亡判定为失败,并观察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120例患者中89例治疗有效,占74.2%,31例治疗失败,占25.8%。
2.2 不良反应
120例患者中54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占45.0%;脂肪重分布、皮疹及骨髓抑制各15例,占12.5%;肝肾功能、神经系统损伤及末梢神经炎各8例,占6.7%;5例乳酸酸中毒,占4.2%。
3 讨论
HIV感染密切关联于免疫激活异常、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及功能受损等,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手段为将HIV传播途徑切断。研究表明艾滋病患者CD4+淋巴细胞呈现为进行性下降态势,出现细胞免疫功能缺陷,诱发肿瘤或各类机体性感染[6]。因此,临床将CD4+T淋巴细胞数量作为评估感染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主要指标,主要表现为丧失对特异性抗原及有丝分裂原反应活力,减少白细胞介素-2数量,削弱迟发型超敏反应及免疫球蛋白产生作用。研究称机体感染HIV后T淋巴细胞CD38、HLA-DR表达会增长超过3倍,且随着病情进展而上升。
HARRT为当前治疗艾滋病的首选疗法,效果最优,可将患者HIV病毒载量降低至450 copy/mL以下,将感染进程延缓,重建机体免疫,将母婴传播风险降低,进而改善预后与患者生活质量。HARRT作用机制为对T淋巴细胞数量、质量及激活状态予以调节,将机体免疫系统重建,以控制病情。虽然当前临床对HIV感染用药治疗必要性争议较大,但可以确定的是若HIV感染患者存在严重症状需接受治疗,特别是当出现神经系统病变或CD4+T淋巴数量较少时,更需尽早治疗。因慢性HIV感染可逐渐向AIDS发展,因此需及时用药治疗症状较轻者,若HIV感染患者无症状需测定CD4+T淋巴细胞数量明确是否需要治疗。若CD4+T淋巴细胞数量在200/mm3以下,即使无症状也需采用抗病毒治疗方案;若CD4+T淋巴细胞数量在350/mm3以上且无症状则无需治疗,因为此时相较于HIV向AIDS进展风险抗病毒药物毒性作用更强;若CD4+T淋巴细胞数量在200~350/mm3之间需结合CD4+T淋巴细胞降幅、病毒载量及患者意愿明确是否进行治疗。
资料表明HIV病毒耐药株流行约为29%~50%[7],且逐渐上涨,但有相对较低的耐药株传播率,且主要对NRTI耐药,其次为PI、NNRTI,多数耐药株耐药于此两类药物。HIV耐药性主要因蛋白酶或病毒逆转录酶基因突变后使得HIV不再敏感于药物,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之分,前者即接受抗病毒治疗前药物作用靶点便变异,后者为患者治疗抗病毒治疗失败后于选择压力下出现的耐药现象。耐药突变主要对HIV关键蛋白予以修饰,导致关键蛋白功能受损,故而诸多耐药突变可将病毒复制能力虚弱。一般而言HARRT治疗方案初始反应较好,后期反应变差,多为继发性耐药现象。耐药性会对抗病毒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导致失败,但产生HIV耐药株并不意味着HARRT方案治疗此类患者无效,临床发生率较高的是3TC耐药,但该类药物却比较敏感于胸苷类药物及替诺福韦,用此类药物效果较好。此外,用药剂量大耐药性低于用药剂量小,说明在药物安全剂量范围内可首选大剂量用药,以减少病毒耐药性。
该组总有效率为74.2%,但该疗法不良反应较多,因患者为需长期接受治疗,而药物类型不同其不良反应也存在差异。钟义凯[8]选取200例艾滋病患者采用HARRT治疗后发现3个月后96.0%免疫功能改善,临床总有效率为65.0%,32.0%的患者效果稳定,但抗病毒治疗后也出现较多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乏力、肝损害及皮疹等,行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消失,提示用药比较安全。行耐药性检测后发现19.6%出现耐药性,主要为配合度较差的患者,该结论与该组结果比较相近,总有效率略低于该组,可能关联于该组选取样本数量更少。
HARRT治疗艾滋病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以胃肠道反应最常见,该组占45.0%,因药物均为口服用药,破坏胃黏膜,对消化系统反射神经产生刺激后诱发恶心呕吐;该组皮疹占12.5%,多出现于四肢、躯干及面部等,程度不一,虽不会影响患者生命,但皮疹严重者需永久性停药,会影响HARRT治疗效果[9]。该组12.5%脂肪分布异常,主要表现为臀部、面部及四肢脂肪丢失且萎缩,伴随向心性肥胖或脂肪瘤等,严重影响患者体型,且若分布于患者腹部或内脏会提升糖尿病风险,进而导致患者拒绝治疗。该组4.2%乳酸酸中毒,可能关联于D4T、AZT会对人DNA聚合酶进行抑制后诱发线粒体功能紊乱,加之高乳酸血症导致机体无法耐受缺氧,停药后便会表现出乳酸酸中毒,甚至损伤脏器功能,可能危及生命安全[10]。该组12.5%骨髓抑制,多关联于治疗方案类型多及用药时间长,需按时复查。此外患者还会出现神经系统、肝肾功能损伤及末梢神经炎,该组各6.7%,多因治疗时间长诱发,因此可使用护肝肾药物。近年来临床愈发关注对HARRT治疗HIV感染患者产生的毒副作用,特别是线粒体毒性发生机制,其对监测不良反应、将高效低毒抗病毒新药开发出来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HARRT治疗艾滋病效果较好,但不良反应较多,需密切监测。
[参考文献]
[1] 陈蓉,苏虹,刘寿荣,等.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不同干预时间对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5,19(21):3232-3234.
[2] 钱云,王曙红.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在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高脂血症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6):742-744.
[3] 李璇,苏齐鉴,李益忠,等.参灵扶正胶囊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60例[J].中医杂志,2013,54(19):1653-1656.
[4] 吕日英,李健龙,覃雄林,等.广西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5,9(17):2826-2829.
[5] 吕日英,李国坚.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14(9):887-890.
[6] 陈仁芳,戴亚萍,杨琦恩,等.贞芪扶正胶囊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对艾滋病患者Thl/Th2、Tcl/Tc2和CD4+ T淋巴细胞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4(7):594-597.
[7] 欧慧,高赛珍,王曼,等.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27(22):3654-3655.
[8] 钟义凯.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对艾滋病的治疗效果及其耐药情况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24):147-148.
[9] 王赤华,曾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免疫调节对艾滋病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热带医学杂志,2016, 16(9):1115-1118.
[10] 吕日英,李健龙,覃雄林,等.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的生存时间及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药业,2016,25(3):7-9.
(收稿日期: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