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学校长的幸福:让每个孩子都拥有绽放的舞台
2017-09-07蔡定勇
蔡定勇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多年来坚持“让教育快乐”的理念,致力于以“和乐”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如何在有限的教育场所中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们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绽放精彩的舞台,让每个师生都能品味到成长之乐,从而也让我这个小学校长品味到了教育的幸福。
1.每个学生都是管理者:“我做主、我安排、我成长”
我们搭建了各种各样的平台,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管理者”,着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比如:我们引入企业管理的做法,在学校成立了“南园服务公司”,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锻炼机会和展示自我、发展特长的平台。“公司”广设岗位,广招“贤才”,每学期开学初,都会举行“红领巾人才市场招聘会”,面向全体学生公开招聘“总经理”、手拉手工作部部长,以及小主人加油站站长、播音员、小记者、“知心姐姐”等,欢迎孩子们通过自荐或竞争上岗。招聘活动会场的布置、评委的聘请、活动的主持、秩序的维持,以及日常工作的开展,都由小干部们自主安排,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完成。
近年来,我们又在“南园服务公司”下面创建了一个孩子们自己的组织——“好孩子俱乐部”。每个班级设立一个俱乐部,负责人由会员推选产生。要想成为会员,就要遵守《好孩子俱乐部章程》,并能严格做到俱乐部“三管住”“四弯腰”“五个好”的基本要求。所谓“三管住”,即管住手,不乱扔垃圾,不乱摘花木,不损坏学校的设施等;管住嘴,不说脏话,不怪叫,不随地吐痰等:管住脚,不践踏草坪,不随意乱跑。所谓“四弯腰”,即要求学生在教室、走廊、操場上看到纸屑等杂物时能弯腰捡起。所谓“五个好”,即走好路,每个学生在上下楼梯和通过走廊时。都要靠右侧单排行走,不跑跳,不大声喧哗:站好队,站好升旗队、课间操队、集会队、进楼队:做好操,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手指操:上好课,课前做好准备,课中积极学习,善于思考,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做好事,要时刻心中有他人,为他人着想,在学校能主动帮助他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公共场所能为他人提供方便。当加入俱乐部成为孩子们心中的一种荣耀,当这些“要求”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孩子的一种习惯和自觉行为时,“好孩子俱乐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宗旨便自然得以实现。
2.每个学生都是主角:“不让学生留下没有上过舞台的遗憾”
为了“不让学生留下六年没有上过舞台的遗憾”,我们根据学生人数多、展示机会少的现状,创设了多种才艺展示平台。让其成为校园里的“旋转舞台”。确保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各项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舞台上的主角。
比如:我们将学校运动场的主席台和红领巾广播站开辟为学生进行才艺展示的阵地。由“南园服务公司”的小干部们组织演讲、唱歌、舞蹈、演奏、绘画等各种展示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每周三中午分大队轮流开展“比酷”杯演讲赛:红领巾广播站设立“每天一歌”栏目。每天都有一名小歌手一展歌喉:每两周分年级开展一次“比酷杯”才艺展示,学生轮流在才艺展示台上展示各种特长。学校传统的一年一度国庆“拉歌赛”上,学生分年级全员参与比赛: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分班级轮流坐庄。既展示该班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让观摩的其他班级受到教育。
我们还将之前“3000余名学生观看少数学生表演”的艺术节。改变为“人人参与,个个都是主角”的校园艺术盛会,即以融“体育、艺术、诵读”为一体。每个年级全体学生参与的团体节目为主。舞蹈、合唱、独唱、诗朗诵、器乐等文娱小节目为辅。由于这些大型团体特色节目都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班级多,人数多,内容需要创新。因此编排难度和训练难度都很大。在设计、创编、排练、表演的前前后后。每个年级的所有教师都主动参与其中。年级组长、大队辅导员与音乐和体育教师反复切磋,精心编排,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认真督促训练,每一个节目中都凝聚着群体的力量。而团体节目的排练既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艺术修养,又培养了学生融入团队的意识。
每年的体育节也是学生最向往的节日之一。因为我们的体育节也是“全体出动,生生有项目”。在体育节的项目设计上。一方面我们注重强化集体性项目,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团队中体验协作的力量。如分班迎面接力赛、“8”字鱼贯跳长绳、1分钟拍篮球、1分钟仰卧起坐等项目:另一方面,我们也设计了诸多展示个人特长的单项比赛。让学生彰显个性、展现风采。如1分钟跳绳、中短跑、立定跳远等。
3.每个学生都有精彩课程:“让每个孩子都有选择的空间”
基于学校现有的场地和师资状况。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精彩课程,我们采取了“自助式”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式。
一是教师“因人设课”“因需设课”。为学生提供丰富课程。学校在校内师资有限、外引师资也受局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与质量?—方面,我们基于“不能人人成为特级教师,但能人人成为特色教师”的理念。提出“因人设课”。鼓励各位教师“各显神通”,充分彰显自己的优势,根据自己的兴趣开设校本课程;另—方面,我们在学生和家长中开展问卷调研,了解他们“最希望”“最喜欢”学习的课程。然后。学校根据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进行综合评审。既保证选修课开设的全面性,让选修课程百花齐放,让学生有课可选;又将课程的开设与学生的需求充分对接。让师生的兴趣爱好形成契合点。目前,学校共开设了趣味数学、绘本阅读、艺术剪纸、少儿口才、手风琴、手工制作、少儿武术、软笔书法、巫山诗韵、篮球等32类共48门校本课程。比如:杨忠老师和周自容老师对巫山文化情有独钟,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收集整理,他们将巫山地方和历代名家描写巫山的诗词编辑成册。在三至六年级开设了“巫山诗韵”课程。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二是“年级走班”。为课程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为了让学生尽量选到自己最心仪的课程,又不致出现选修课班级规模过大的情况,学校提出“年级走班”的策略,即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在每个年级分别开设与年级行政班数相同的选修课程。学生重新组建选修课程班级,在年级内开展走班选修。我们要求学生在本年级所设科目中先选择三门课程,并进行排序,然后在尊重学生学习兴趣、选择意愿的基础上将学生分到各“选修课程”班。再在年级内适当进行调剂,使各班人数大致均等。同时,合理安排走班时间,将六个年级分高中低段,安排三个下午分别走班:精心编排学生座位,科学建立学生名册。便于教师及时考勤。为选修课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一班双牌”。为课程实施提供场地保障。所谓“一班双牌”,即在每一个班级的班牌下面同时挂上选修课程的牌子,这样既可以让选修课程“名正言顺”,保障了课程开设的持续性、课程实施的规范化。而不仅仅是将选修课作为可有可无的活动项目:同时又克服了教育场地不足影响课程实施的弊端,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编辑 谢凡)